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感恩是善舉記敘散文

散文2.78W

歸來多日,而我溼潤的情緒仍縈繞於心。

感恩是善舉記敘散文

站在山腳下,依傍碧霞聖母塑身,瞻仰着面若滿月的聖母容顏,聽豁達博學的師兄娓娓地爲我們講述着當地百姓口熟耳詳的感恩故事。側身有石身神龍自山林盤桓而下,龍頭向東南方似迎接遠方訪者,耳畔松濤如笛。沿着寬闊古舊的臺階,聞松竹間秋風徐徐,低眉傾聽秋聲隱隱,拾階而上,直達塔頂。

秋景雖自另有迷人之處,而我此時卻無心賞景。令狐山位於安徽省定遠縣的千年古鎮藕塘,山頂有令狐塔,令狐廟,輕踏石階循塔而上,四層處供奉着黑奶奶像,檀香嫋嫋,黑奶奶慈眉善目,滿面微笑,我恭立像前,眼前便是我那逝去多年卻時常閃現夢中的祖母面容,於是她老人家的一顰一笑、或喜或悲,點點滴滴,若春風若春雨,氳氤心間……

令狐山之行,收穫最深的便是這兒深厚蘊藏的人類最美最善的情感:感恩。常存行善之舉,可令世間少了諸多冷漠,處處洋溢着溫情;懷有感恩之心,亦使生命溫潤平和,人性變得美好。“令狐”一姓,緣於感恩:春秋魏姓名將救一弱女之命,而在戰場拼殺危急之際又得所救女子之父捨命相助結草絆倒敵將而立下奇功,所受封賞之地爲令狐。而其後代以封地爲姓氏,這便是令狐氏的由來。魏將施恩不圖報,而老翁刻刻懷感恩之心,行結草之舉報答,又譜寫出一段歷史佳話。令狐氏後裔更延續出 “泣墓堂”、“博施堂”等一段段孝感天地、恩澤萬戶的人間美談。

而至西漢末年王莾篡位時,有令狐後代子伯因家父爲官正直遭奸人迫害滿門抄斬,幼小子伯在正直小吏捨命相助下得以逃脫並流落至藕塘鎮,令狐子伯年小志大,每日飢寒交迫卻潛心苦讀,得山上僧侶鍾愛授其學業,當地百姓送衣送食,更有當地老婦黑奶奶,將子伯視如己出,照顧有加,助其每日安心潛修功課。而在令狐子伯不負衆望安幫定國、功成名就後,回山中找尋黑奶奶和寺中僧人報恩時卻發現恩人已逝,令狐子伯伏山痛哭,哭聲響徹山林,淚水化爲山泉傾瀉而下,蒼松翠柏聞之哭泣,藍天白雲爲之動容。爲答謝當地父老,令狐子伯傾其所有,重修廟宇,塑黑奶奶像並立塔爲志。從此後,當地百姓便將此山由錐子山改稱爲令狐山,塔爲令狐塔。

沿塔扶階而下,塔正前方立有兩隻青石香爐,立於爐前回望令狐塔,青磚碧瓦古色古香,身邊爐內檀香綿綿沁人心脾,回望遠處山峯連綿,雖含秋意,松竹青翠仍風光無限,令人心曠神怡。段段行善與感恩的故事,與眼前景色渾然整合,令人流連忘返。千年滄桑盡在黑奶奶一笑,歷代艱辛均付青山綠水之間。塔前廟後刻有各方善男信女的片片心意,因感受施與受、受與還的人性美,靈魂得到淨化和昇華,身心也因此似與青山翠柏相溶。

我依依不捨地沿着寬闊的臺階而下,步步感受着古人遺風,歷代人物從我身旁依風而行,歷歷在目,或傳承本地文化,或訴說滄桑歷史。在令狐子伯苦讀的`紫蘭亭前,我彷彿見到子伯捧書吟讀,鄉親父老將衣食之物輕放一邊後悄然退去;來到山間僧侶特意爲當地百姓上山砍柴勞作歇憩駐腳而修建的夕照亭前,我又見到百姓端坐亭內,擦汗飲水,談笑自若;“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這是景緻的美麗,更是心境的安然。經過子伯像前,我深躹一躬,不僅爲他的落魄不落志,更爲他的得志不忘恩,纔有了這千古佳話,留給當地百姓乃至諸多後人學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緩緩而下,輕言慢語。及至山下,眼前便是令狐山莊了,楊柳依依垂首俯視碧波,影照過雁,靜不可言。獨立這水邊柳下,聽當地百姓對我私語:其實我們都聽祖代人說,那黑奶奶並不是凡人,她是西天的碧霞聖母娘娘因曾在靜修時得助於人類,爲報恩便化身黑奶奶來到人間,以助那令狐子伯成就大業來普渡衆生,爲百姓謀福址。所以說,我們老百姓行善事做好人,天上神靈都在看着呢。

美的景物賞之不盡,善的傳說代代續寫。這山這水這樹這人,都令我感受着恬靜和美好,梧葉飄零,迴歸大地,乃是回報大地滋養,化爲春泥,以期來年更美更豔的春天;白雲時刻不停浮蕩在天空,在藍天映襯下構畫出幅幅絕美圖案,亦是對藍天胸懷滋養的感恩。這兒的百姓笑容真誠,話語懇切。

千年古鎮藕塘是革命老區、兵家重地,多少銷煙往事,幾多滄桑歷史,雖曾兵戈相見、刀光劍影,卻因爲有這恩澤輪迴,使當地百姓世代放眼古鎮大好河山,胸懷感恩之心,身心變得清淨、祥和;世代懷有行善之念,相互之間親切、友善,從而民風淳樸,天淨地寧;而小民之念匯成的集體感恩心更是促進繁榮的和諧社會的巨大力量。古鎮藕塘每年的傳統廟會日,善男信女連續幾日扶老攜幼摩肩接踵,炮竹聲震天地,各地商販雲集,當地豐富的物產資源加上勤勞樸實的百姓,不僅帶來和諧的自然生態,更令當地經濟飛速發展。

“革命搖籃旗幟在,應同勝蹟共流傳”,寶塔傳說與綺麗風光並存;人人都心生行善與感恩,自然也會生出萬物的神奇力量,代代傳承,以美德沐浴着人類,併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