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李紳《憫農》古詩翻譯賞析

古詩3.04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紳《憫農》古詩翻譯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紳《憫農》古詩翻譯賞析

憫農

李紳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種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萬 顆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無 閒 田 ,

nóng fū yóu è sǐ

農 夫 猶 餓 死 !

注詞釋義

粟:穀子,去皮後就小米。這裏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穀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閒田:空閒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憫:憐憫。

譯文

春天,這個播種的季節裏,農民們種下一粒穀子,

待到收穫的秋天,就可以收穫千萬粒的穀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變成了良田,

農民還是會餓死。

賞析:

這是李紳《憫農》詩中的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然而,詩人的本意並不是要讚美農民的勞動,這樣層層遞進的寫法,是爲了下文製造懸念。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

古詩今譯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 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着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 在陰涼處避暑消熱,並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 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