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古詩詞閱讀鑑賞:《送路六侍御入朝》

古詩7.5K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閱讀鑑賞:《送路六侍御入朝》,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古詩詞閱讀鑑賞:《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親四十年,

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爲後會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

生憎柳絮白於棉。

春色還無賴,

觸忤愁人到酒邊。

鑑賞

這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762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變,避亂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763年正月,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亡。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動盪的時局並未因此而真正平息。曾經因勝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歡快的火花,很快就破滅了。這首詩也是借聚散離合之情,抒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的。

從詩的開頭一句看,路六侍御應是杜甫兒時舊友。

作此詩時,杜甫五十一歲,四十年前,他們都十歲左右,正是竹馬童年。詩人以“童稚情親四十年”真實地表現出童年夥伴那種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四十年”,在這裏不僅點明分別的時間,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時代的友情,並不隨着四十年漫長歲月的遷流而淡忘。

正因爲如此,下句說,“中間消息兩茫然”。在兵荒馬亂、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裏,朋友間失去聯繫,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無從問訊,故有“茫然”之感。而這種心情,兩人是相同的,故曰“兩茫然”。一別四十年,那能想到現在的重新會合?因此說“忽漫相逢”。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故交敘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忽漫相逢是別筵”。在“相逢”和“別筵”之間加上—“是”字,使相聚的歡娛,立即轉化爲別離的愁思。筆力千鈞,直透紙背。

從過去到現在,聚散離合是這樣的迷離莫測;從現在推想將來,又將如何呢?詩人把感慨集中地融洽在“更爲後會知何地”這句話裏。這是全詩的主旨。

它包涵有下列兩重意思:

路六侍御這次離開梓州,回到長安去做官,自然勾起杜甫滿腹心事。他設想倘若今後和路再度相會,這地點又將在哪裏?自己能不能夠也被召還朝?從自身坎坷的生活歷程,從這次與路的聚散離合,他懂得了亂世人生,有如飄蓬泛梗,一切都難以預料。這是就空間而言的。從時間方面來說,過去的分別,一別就是四十年;別時彼此都在童年,如今俱入老境。人生幾何?“更爲後會”,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詩人沒有直說後會無期,而是採用詰問語,以詠歎出之,以表現嚮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寫送別之情,由過去到現在,再由現在想到未來,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寫到四十年來,“中間消息兩茫然”,不接着寫現在的相逢和送別,而突然插入“更爲後會知何地”。乍讀時,恍如天外奇峯,劈空飛來,煞星突兀。

但仔細體味,則“更爲後會”,就已暗含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爲沒有現在的“忽漫相逢”,是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爲後會”的。這句對上句來說,是突接。

這樣的突接,能掀起波瀾,把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得沉鬱蒼涼、百感交集。就下文來說,這是在一聯之內的逆挽,這樣的逆挽化板滯爲飛動,使得全詩神完氣足,精彩四溢。

詩的後四句寫景,這景物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髮出來的。尾聯結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酒邊”的“劍南春色”,亦正是“別筵”的眼前風光。“桃紅似錦”,“絮白於棉”,這風光是明豔的,而詩偏說是“不分”,“生憎”,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爲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因爲後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一氣運轉,跌宕起伏;而其語言措注,脈落貫輸,則又絲絲入扣,於宏大中見精細。

註釋

⑴路六侍御:杜甫友人,生平不可詳考。

⑵童稚:兒童,小孩。四十:一作“三十”。

⑶後會:後相會。

⑷忽漫:忽而,偶然。別筵(yán):餞別的筵席。

⑸不分:猶言不滿、嫌惡的意思。一說不料。一作“不忿”。

⑹生憎:猶言偏憎、最憎的意思。於:一作“如”。

⑺劍南:劍南道,唐朝置,以地區在劍閣之南得名。無賴:無聊。謂情緒因無依託而煩悶。

⑻觸忤(wǔ):冒犯。

譯文

與兒時舊友分別了四十年,此間的杳無音信令我們都感到茫然失落。時間是這樣久,誰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會合?

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

現在我不去讚美桃花秀麗的如錦緞一般,卻反而憎惡柳絮比棉花還要白。

我惱怒劍南的春色無賴,是因爲它冒犯了我這個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於我和朋友後會無期,離懷難遣。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前一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變,避亂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這年正月,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死。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動亂不寧的時局並未因此而真正平息。曾經因勝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歡快的火花,“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暢想,很快就破滅了。當時,杜甫有一些朋友由梓州回長安,他作詩送行,說道:“飄零爲客久,衰老羨君還。”(《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帝鄉愁緒外,春色淚痕邊。”(《泛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因寄岑中允參範郎中季明》)自傷留滯,情見於詞。此詩送別童年老友,也是借聚散離合之情,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的。

名家點評

範晞文:“不分桃花紅似錦”,“惜君只欲苦死留”……一皆化俗爲雅,靈丹點鐵矣。(《對牀夜語》)

王嗣奭:四十年相知,後會不可期,而相逢即別,真不可堪,寫得曲折條達。“桃花”“柳絮”,尋常景物,句頭添兩虛字,桃柳遂爲我用。(《杜臆》)

金聖嘆:別四十年而得會,會卻是“別筵”,奇絕事。於“四十年”前插“童稚情親”,於今日後插“更爲後會”字,奇絕筆。“桃花紅勝錦,柳絮白於綿”,豈覆成詩?詩在“不忿”、“生憎”字。加四俗字,便成佳筆。固知文貴章法。(《杜詩解》)

吳喬:“童稚情親”篇,只前二聯,詩意已足,後二聯無意,以興完之。義山《蜀中離席》詩,正仿此篇之體。(《圍爐詩話》)

吳喬:(少陵七律)更有異體如“童稚情親”篇,只須前半首,詩意已完,後四句以興足之。去後四句,於義不缺;然不可以其無意而竟去之者,如畫之有空紙,不可以其無樹石人物而竟佔之也。(《答萬季野詩問》)

何焯:結句得體存味。先起“別”字,屈折有力(“更爲後會”句下)。(《義門讀書記》)

查慎行:第四句方入題,何等纏綿委婉!(《初白庵詩評》)

仇兆鰲:朱瀚曰:始而相親,繼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別,此一定步驟也。能反覆照應,便覺神彩飛動。及細按之:“後會”無期,應“消息茫然”;“忽漫相逢”,應“重雅情親”;“無賴”,即花“錦”絮“綿”;“觸忤”,即“不分”“生憎”。脈理之精密如此。(《杜詩詳註》)

楊倫:王元美曰:(七律)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難,非老杜不能也。李石:一氣滾注,只如說話,而渾成不可及。無限曲折,正以倒插入妙(“更爲後會”二句下)。(《杜詩鏡銓》)

譚宗:忽倒提一句,以出“送”義,有勢得情,此雖運筆之妙,而構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近體秋陽》)

李鍈:第三句插入“後會”,再轉到“別筵”,便覺活脫流轉,化盡板滯之氣。(《詩法易簡錄》)

紀昀:五、六究非雅音,七句承五、六來。(《瀛奎律髓匯評》)

許印芳:中四句皆用虛字裝頭,亦是一病。(《瀛奎律髓匯評》)

高步瀛:吳曰:起四句幾跌幾斷,第三句倒插一語尤奇。四句入題有神。五、六以下尤爲凌空倒影之筆。“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寫愁也。五、六、七三句轉爲第八句,鋪寫作勢,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別筵”,旋即撇開,至末始倒煞“酒邊”、“愁人”等字,神光離合,極排闔縱橫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橫絕古今,專在離奇變化,如此等篇,尤宜尋討。(《唐宋詩舉要》)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爲“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爲“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爲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