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賞析及翻譯

古籍5.07K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賞析及翻譯,希望能幫到大家。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爲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註釋⑴僵臥:靜臥。僵:僵硬,僵直。

⑵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⑶不自哀:不爲自己而感到悲傷,不爲自己哀傷。

⑷尚:副詞,還,仍然;表示事情的繼續或殘存狀態。

⑸思:想着,想到。

⑹爲:介詞,爲,爲了;表示動作行爲的目的。

⑺戍輪臺:在新疆一帶防守。戍(shù),守衛。輪臺:現在的新疆輪臺縣,漢代曾在這裏駐兵屯守。這裏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

⑻夜闌:夜將盡。闌(lán):殘盡。

⑼臥聽:躺着聽。

⑽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⑾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

⑿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全文譯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沒有爲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着替國家防衛邊疆。夜將盡了,我躺在牀上傾聽那風雨的聲音,披着鐵甲的戰馬馳過冰河征戰疆場的情景又進入我的`夢境。

創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1192年(紹熙三年)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是年六十八歲。這首詩兩個側面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這兩者相互激揚:愈是悲憤,他對理想愈是執着;對理想愈是執着,他的悲憤也愈是強烈。這使他的詩歌既熱情奔放,又深沉悲愴。這種悲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靈中激盪,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夢中也常常夢到。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着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裏,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賞析:

這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臥孤村不自哀”述訪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爲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牀蓐(rù,草墊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他需要什麼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爲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爲國戍輪臺”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何必多此一舉呢?另外,詩人不正是因爲“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罷官閒居的嗎?作爲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爲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爲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爲國戍輪臺”的壯志,這就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嗎!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文。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終於幻化出一幅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

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岳飛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詞句;辛棄疾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情;張元幹有“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同樣魂牽夢縈的語言。……這些不朽的精神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秋思陸游賞析

原文:

秋思

詩人:陸游

虛極靜篤道乃見,

仁至義盡餘可憂。

名山採藥恐未免,

策蹇孰能從我遊?

翻譯:

利慾驅使人東奔西走,如同萬頭火牛奔突一樣,倒不如做個江湖上人,浪跡天涯,像沙鷗鳥那樣自由自在。一日長似一年,閒暇無所事事的時候才感覺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無事了。在搗衣棒的敲擊聲中,深巷裏的明月漸漸西沉,井邊的梧桐樹忽然搖動葉落,方知故鄉也是秋天了。想極目遠眺,苦於沒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陳登站在百尺樓上,高論天下大事呢。

字詞解釋:

(1)欲:慾望。 驅:趕逐。

(2)浪跡:到處漫遊,行蹤不定。

(3)休:此處作“忘了”解。

(4)井梧:水井邊的梧桐樹。

(5)元龍:陳元龍,即陳登,三國時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賞析:

詩寫秋日所感,表達了詩人嚮往閒適而又不能閒居的心情。雖然詩人讚美沙鷗閒逸,但又說閒時度日如年;雖說事大如天,醉後亦休,但又聞砧杵聲而生感,見梧桐葉落而念故園之秋。他要放眼遠望,而又無樓可登。詩人的心情何曾清閒得了?倒是種種矛盾想法在心中糾纏;使得他更加鬱悶。

陸游:(1125-1209.11)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爲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