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與高司諫書》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古籍2.36W

《與高司諫書》的原文譯文解析

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聖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後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爲御史裏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於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予猶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爲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衆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爲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後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範希文②貶官後,與足下相見於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爲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爲,然後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爲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爲當黜,是可怪也。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飢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爲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伕力所不敢爲,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聖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爲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區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願足下直攜此書於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區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注】①高司諫:高若伊妹兒,當時他擔任諫官,主持諫議之事。②範希文:范仲淹,字希文,因言事觸犯宰相呂夷簡等人而遭貶謫。

1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足下廁其間 廁:混雜、同列

B.而俯仰默默 俯仰:轉瞬之間

C.然後其疑遂決 決:確定

D.使正予罪而誅之 誅:聲討、譴責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師魯說足下 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B.以不可屈之節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爲魏之私人

C.是可怪也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D.乃愚者之不逮 今君乃亡趙走燕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先寫歐陽修十四年間對高司諫的“三疑”,最後再斷定其不是君子,欲言其弊卻先存疑,波瀾曲折,反話正說,筆觸激盪,大有鍼砭肌骨的鋒利。

B.在文章第二段歐陽修運用事理對比,使范仲淹與高司諫人格與品節的高下、尊卑,歷歷分明,從而活畫出高司諫媚骨十足、顛倒黑白的醜態和原形。

C.文章第三段歐陽修以假設的方法規勸高司諫,如果朝廷有事情,身爲諫官不履行職責站出來說話而讓別人來說話,以後記載在史冊上,你會讓朝廷蒙羞的。

D.從語言風格上講,歐陽修褒貶分明,直言不諱,把他的喜怒愛憎情感毫無遮攔地加以表述,情憤激越,體現了一代文豪硬朗豪邁的氣節風骨。

19.用“/”給文中畫線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區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⑴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3分)

⑵今某區區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4分)

參考答案

16.B(俯仰:隨波逐流)

17.B(B均爲介詞,憑藉。A.均爲連詞:順承/轉折;C.均爲語氣助詞:加強感嘆語氣/表解釋語氣。D.均爲副詞;表判斷,是/表出乎意料,竟然)

18.C.“以假設的方法”與“你會讓朝廷蒙羞的”錯。

19.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區/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20⑴而用奸狡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的過失,這就是君子中的敗類了。

⑵如今我還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夠向天子進一言,不忍心就與您決絕,而不拿賢者來要求您。

參考譯文

歐陽修頓首再拜,稟告高司諫足下:我十七歲時,住在隨州,看到天聖二年進士及第的佈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當時我年紀輕,尚未與別人結交,又住在僻遠的地方,只聽說佈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葉道卿、鄭天休等幾個人,因文學著名於世,因此這次進士考試號稱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單單沒有突出的可以稱道的地方,我本就疑惑您是一個很一般的人。

以後過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師,您已擔任了御史裏行,可還是沒有機會與您見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師魯打聽您的賢與不賢,師魯說您“爲人正直並且有學問,是一位君子”。我還是有些懷疑。所謂正直,就是不可彎曲;所謂有學問,就一定能明辨是非。憑藉着不可彎曲的氣節,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擔任諫官的職務,卻隨波逐流默默無言,與一般人沒有任何區別,這果真是賢者嗎?這不能不使我懷疑啊!自從您擔任了諫官以後,我們才認識了。您一臉正氣,縱論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揚正義,貶斥奸邪,沒有一點謬論。啊,據有這樣的辨才向人顯示,誰會不愛戴您呢?雖然是我,也私下認爲您大概是個真君子吧?這是我自從聽說您的'姓名直到與您認識,十四年中卻有三次懷疑的情況。如今推究您的實際行爲再來仔細分析,然後斷然肯定您不是個君子。

前幾天範希文貶官以後,我和您在安道家中會面,您極力詆譭譏笑範希文的爲人。我開始聽到這些話,還懷疑您是講着玩的。等到碰見師魯,他也說您極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爲,然後我就不再懷疑了。希文平生剛正.好學,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爲正直敢言觸怒了宰相而得罪,您既不能爲他辨明無罪,又害怕有識之士會責備自己,於是就跟着別人來詆譭他,認爲他應當受到貶斥,這真是太可怪了。說起人的性格,剛正果敢.怯懦軟弱的性格都受之於天,不可勉強改變。即使是聖人,也不會用自己辦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別人一定辦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愛惜官位,害怕忍飢受凍,顧念利益俸祿,因而不敢稍有違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禍。這也是平庸之輩的常情,只不過是做了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你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如今卻不是這樣,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沒有一絲一毫的羞愧畏懼,隨意詆譭希文的賢能,認爲他應當遭受貶斥,恐怕是希望以此掩蓋自己不據理力爭的過錯吧。凡是有力量幹而不敢幹的,是比愚人還不知的人,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人了。

昨天安道遭到貶謫,師魯也等候着罪責,您還能夠有臉面去見士大夫們,出入朝廷號稱諫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事了。所可惜的是,聖朝有事情,諫官不說而讓別人去說,這種事情記載在史書上,以後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按照《春秋》的法則,對賢者要求詳盡周全。如今我還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夠向天子進一言,不忍心就與您決絕,而不拿賢者來要求您。倘若您還認爲希文不賢而應當斥逐,那麼我今天如此爲他說話,那是朋黨邪惡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帶着這封信到朝廷上去,讓天子判定我的罪過而殺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瞭解希文應當被斥逐,這也是諫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幾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議論希文的事情。當時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暢所欲言。因此就寫了區區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歐陽修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