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樊遲問仁原文翻譯

古籍1.34W

樊遲,孔子的學生,從小貧窮,但讀書刻苦,還懂種田。未拜孔子爲師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處任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樊遲問仁原文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樊遲問仁原文翻譯

子貢曰:“如有博施(1)於民而能濟衆(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6),可謂仁之方也已。”

【註釋】

(1)施:讀shì,動詞。

(2)衆:指衆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爲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諸,“之於”的合音。

(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賙濟大衆,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面的章節裏,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註釋】

(1)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着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纔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

“克己復禮爲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裏,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爲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裏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透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3)斯語矣。”

【註釋】

(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着去做。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纔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裏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評析】

這裏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成爲後世遵奉的信條。

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2)。”曰:“其言也訒,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註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

(2)訒:音rèn,話難說出口。這裏引申爲說話謹慎。

(3)斯:就。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纔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評析】

“其言也訒”是孔子對於那些希望成爲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須慎重,行動必須認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禮。所以,這裏的“訒”是爲“仁”服務的,爲了“仁”,就必須“訒”。這種思想與本篇第1章中所說:“克己復禮爲仁”基本上是一貫的。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1),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2)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3),不仁者遠(4)矣。湯(5)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6),不仁者遠矣。”

【註釋】

(1)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諸,這是“之於”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意爲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2)鄉:音xiàng,同“向”,過去。

(3)皋陶:gāo yáo,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4)遠:動詞,遠離,遠去。

(5)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6)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瞭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纔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衆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衆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評析】

本章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仁,二是智。關於仁,孔子對樊遲的解釋似乎與別處不同,說是“愛人”,實際上孔子在各處對仁的解釋都有內在的聯繫。他所說的愛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仁作爲他全部學說的對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所說,儒學即仁學,仁是人的發現。關於智,孔子認爲是要了解人,選拔賢才,罷黜邪才。但在歷史上,許多賢能之纔不但沒有被選拔反而受到壓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卻平步青雲,這說明真正做到智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