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

古籍3.1W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鬢毛衰一作: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纔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註釋

(1)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3)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cu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4)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5)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賞析:

創作背景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鑑賞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牀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雲:“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雲:“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年少時離鄉老年才歸家,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

家鄉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着詢問我:你是從哪裏來的呀?

註釋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

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cui):現一些教材版本讀“shuā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賞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於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於平靜。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暗寓鄉情無限。

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着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絃,千百年來爲人傳誦,老少皆知。(劉建勳)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陳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