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吳公堤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古籍1.52W

吳公堤記

《吳公堤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明】陳 觀

吳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縣令吳侯①所築,民爲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錢塘,潮汐往來,諸水會流,每天風撼濤,奔潰激射,號爲險絕。矧②自觀山起,至莧浦橋止,東西三百餘丈,適當邑城之南,其捍潮御浪,惟築堤爲可備。前代興廢,未暇究論。自唐萬歲登封元年,縣令李浚所築者,去舊城一百步許,迄今數百餘年,而雨洗風淘,堤因以壞,漸逼城居,爲患不小,民日以憂。

宣德乙卯,吳侯始來治茲邑,慨然興懷。因與僚佐議政治所先,莫此爲最,當亟修舉。乃具詞上聞,得允所言。會歲歉,未遑也。正統四年,秋谷既登,方將鳩工督匠,值所司別築錢塘江岸,徵役徒,伐巨石,動以千計,幾寢是事。獨富春以吳侯請得免,遂專力修築,民在歡悅。於是年十月八日,乃率父老遍歷江滸,使得人平力均。於是夫匠雲集,樁石山積。復新授方略,定立三級,下承以樁,上疊以石。佈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閱月,厥工告成,上堅下固,儼若天造。竣事之日,裏父老子弟相與語曰:“昔爲狂瀾百尺之衝,今遂安居樂土之願。伊誰之力歟?我吳侯之力也!”語競,因以吳侯之姓易堤之名。餘曰:“宜然。”復徵余文,以記其興築顛末。

竊惟官府起大興作,用大力役,事有便於民、利於衆者,雖勞不怨。築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於衆人之所同願,故用工雖大而民不勞,成功雖速而人不怨。使數百年已壞之遺業,一旦爲千百人家之保障,蓋有以見吳侯之舉在於爲民,而不在於爲名也。雖然,地不自名,必因人而後名。昔蘇子瞻守杭,築堤西湖,名曰“蘇堤”,亦因人而得名。今堤從吳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於理乎?

吳侯名堂,字允升,饒州樂平人,由進士發軔仕途。興廢舉墜,境內一新,皆民事所當爲者。他日人思吳侯績,因而得名者多,又不限一堤雲。

荊州府學教授致仕陳觀記。

(選自《杭州市志》,有刪節)

【注】①侯:這裏是對縣令的尊稱。②矧(shěn):況且。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前代興廢,未暇究論   暇:空閒

B.會歲歉,未遑也     歉:歉疚

C.動以千計,幾寢是事   寢:擱置

D.竊惟官府起大興作    惟:思考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其捍潮御浪   其若是,孰能御之

B.儼若天造     若入前爲壽

C.以記其興築顛末 舟遙遙以輕颺

D.皆民事所當爲者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唐朝李浚曾經在富春修築堤壩,但是歷經數百餘年風雨,已經損毀較爲嚴重,江流漸漸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禍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憂心。

B.明朝吳堂奏請朝廷,獲准重修堤壩,雖然遇到有關部門另有重要工程上馬,但富春還是得以免除了徭役,集中力量修築堤壩,百姓一片歡騰喜悅。

C.吳公堤的修築,動用勞力雖多而百姓不感辛勞,完成工程雖快卻無人埋怨,這是因爲堤壩不僅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也是百姓生命財產的保障。

D.吳公堤的命名,出自百姓對縣令吳堂的感激之情,作者因而感慨,只要地方官真正能夠爲人民服務,與民同樂,那麼百姓也一定不會忘記其功績。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因與僚佐議政治所先,莫此爲最,當亟修舉。(4分)

(2)昔爲狂瀾百尺之衝,今遂安居樂土之願。(3分)

(3)今堤從吳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於理乎?(3分)

參考答案:

4.B〖解題思路〗歉:歉收。

5.A〖解題思路〗A項,均爲假設連詞,可譯爲“假如、如果”。B項,前者是動詞,可譯爲“好像”;後者是代詞,可譯爲“你”。C項,前者連詞,表目的,可譯爲“用來”;後者連詞,表修飾,相當於“而”,可譯爲“地、着”,或不譯。D項,前者助詞,作爲定語後置的標誌,即“所當爲(之)民事”;後者,助詞,用在句末,與譯文詞相配合表示疑問。

6.C〖解題思路〗“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錯,原文說:“蓋有以見吳侯之舉在於爲民,而不在於爲名也。”

7.(1)於是,(吳侯)和屬下的官員討論政事的治理所應該首先(處理)的事情,(認爲)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更重要的,應該儘快修復(堤壩)。

(2)(這裏)過去是百尺狂瀾所在的要衝,現在(缺)實現了安居樂業的心願。

(3)現在堤壩(的'命名)採用吳侯的姓氏,(這種方法)是從前人開始的,從道理上來說哪裏有什麼害處呢?

【參考譯文】

吳公堤,是古代春江(即富春江)的堤壩。不說“春江堤”而說現在這個名字,(是因爲這是)縣令吳侯(凡國,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縣侯,次鄉侯,次亭侯,次關內侯。“侯”在這裏是對縣令的尊稱。)所修築的,百姓起了這個名字,表示不會忘本。富春縣背倚山嶺,面臨江流,江水往下直通到錢塘江,潮水漲落往來,許多河流都會聚於此;每當狂風撼動江濤,江水奔騰洶涌衝擊迸濺,號稱是極險之地。況且從觀山開始,到莧浦橋爲止,從東到西三百多丈,正好位於縣城的南部,如果要抵禦洪水的話,就只有建築堤壩纔可以作爲防備。以前的朝代一個個興起,又一個個滅亡,都沒有時間研究討論(這件事情)。自從唐朝萬歲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是武則天的年號),縣令李浚所建築的(堤壩),距離(富春縣城)舊城一百步左右,到現在(已經歷經)數百餘年,而風雨的侵蝕,(讓舊的)堤壩因此而損毀,(江流)漸漸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禍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憂心忡忡。

宣德(明朝第五個皇帝明宣宗的年號,公元1426至1435年,共10年)乙卯(干支紀年法,這裏指公元1435年),縣令吳侯開始來治理這座縣城,激昂慷慨,引發很多的感觸。於是,他和屬下的官吏討論政事的治理所應該首先(處理)的事情,(認爲)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應當儘快修復(堤壩)。於是撰寫文書呈報朝廷,所言(之事)得以允准。偏偏當年收成不好,就沒有來得及(修復堤壩)。正統四年(明朝第六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公元1436至1449年。正統四年是1439年),秋天穀物豐收之後,正要聚集並監管工匠,(開始修復堤壩),又遇到有關部門另外要修築錢塘江堤壩,徵調服勞役的人,開鑿巨石,動輒以千人來計算,差一點這件事就擱置下來了。只有富春縣因爲吳侯的請求而得以免除(徭役),於是集中力量修築(堤壩),百姓到處是一片歡騰喜悅。在這一年十月八日,(吳侯)就率領當地父老(古時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擔任)走遍江邊各個地方,使得人力物力得以平均。於是,民夫工匠像烏雲一樣聚集起來,木樁和石頭像山丘一樣堆積起來。又傳授新的修築方法,定立三個(堤壩的)層次,下面用木樁來承重,上面用石頭來堆疊。(任務)安排得適當,事情變得簡單,工程(支出)也得以節儉,還沒有過兩個月,這項工程就宣告完成,(堤壩)上下都很堅固,好像天造地設一般。竣工那一天,富春縣的父老子弟互相說道:“(這裏)過去是百尺狂瀾所在的要衝,現在(卻)實現了安居樂業的心願。(這是靠着)誰的力量呢?(這是靠着)我們吳侯的力量啊!”說完之後,因此就用吳侯的姓氏換掉了堤壩(原來)的名字。我說:“應該這樣啊!”又徵召我撰寫文章,用來記述這次興修建築(堤壩)的始末。

(我)私下裏想,政府機構興起龐大的工程,徵用大量的民力,(只要)事情是方便、有利於民衆的,(那麼民衆)即使感到勞累也不會怨恨。修築堤壩,這是大事啊,然而(目的)在於防備、遏制水患,使百姓居家之所得以安定,(這是)出於百姓共同的心願,因此動用的勞力雖多而百姓不感到辛苦,(工程的)完成雖然迅速卻沒有人埋怨。(這)使得數百年前已經損毀的前人留傳下來的產業,一下子變成了千百戶人家的保障,(這)大概就有辦法看出吳侯這次行動在於爲人民(服務),而不在於爲了沽名釣譽啊。雖然如此,一個地方不會自己命名,一定是因爲某一個人而後得以命名。過去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在西湖修築堤壩,命名爲“蘇堤”,也是因爲人而得以命名。現在(富春縣的)堤壩隨了吳侯的姓氏,也是從前人開始這種(命名)方法的,從道理上來說哪裏又有什麼害處呢?

吳侯的名字叫作堂,字允升,是饒州樂平人,從進士開始進入仕途。他興起已經廢棄的(事業),治辦已經毀壞的(工程),(富春縣)境內煥然一新,都是(官員)所應該辦理的民政事務。有一天人們想起吳侯的功績,因而得以(用吳侯姓氏)命名的(事物)還會有很多,又不僅僅限於一座堤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