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古籍的印刷工藝版本

古籍1.48W

我國的古籍圖書總體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爲主,多種形式(活字、石印、影印)並存的局面。所謂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後用來印書的印刷工藝。先在木板上刻出陽文反字,再在板上塗墨,蒙上紙張刷印出書頁。古人稱用這種方法印出的書叫刻本或者刊本,現代人把它稱爲木刻本。木刻本又根據不同情況分成原刻本、翻刻本,寫刻本、套色刻本幾種不同的版本系列。接下來,小編爲您介紹了古籍的印刷工藝版本,歡迎閱讀!

古籍的印刷工藝版本

原刻本,亦稱祖本。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第一版,是一部書的原貌和“靈魂”,是後印本的源頭。原刻本問世,作者、出版者往往十分重視,精工細刻,紙墨也很講究,印出的書版面整潔、字跡清朗。另外,一般而言,原刻本印刷數量不會很大,所以古籍中的原刻本一直是有見識的藏家首選的藏品。判斷一部古籍是否原刻本,通常要從資料記載、書牌頁出版者署名、書中的序言、跋語中的敘述去綜合判斷,有多個序言的,要重視最後的序言,要注意後序是否被抽毀。此外,由於古籍雕版一經刻竣,便不會變動,所以還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數去比對。如清康熙年間編纂出版的《康熙字典》,其中的`武英殿內府原刻本是清初的著名善本,是歷代藏家追逐的目標,但《康熙字典》在清中期、清末、直至民國,翻刻、翻印已不知其許,原刻本與後印本價值差距甚遠,從博物館所藏康熙內府宮裝本得知,原刻雕版板框19.5×14釐米,8行12字,小字按雙行計。根據這個尺寸與實物一比對,是否原刻本一目瞭然。

翻刻本,也稱重刻本或復刻本。存世古籍中的絕大多數都屬此類。翻刻本與原刻本相比,雖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爲政治、文化、人爲的或技術的原因,有所增刪、變化。有時還會產生一些錯誤。而且翻刻次數越多,錯訛的地方也就越多。因此收藏價值相對於原刻本有一段距離。翻刻本一般從牌記、序言中可以看出,但不排除少數不良書商爲獲得暴利,有挖補書牌、抽毀後序、後印改前印,在印刷時間上做手腳的做法。這就需要藏家從書品、紙張、不同時代的刻本特徵去綜合判斷。但有幾種翻刻本倒是值得藏家關注:其一,原刻本已佚失不存,或只有孤本殘卷存世或流失海外。那翻刻本也就成了存世的唯一,其珍貴程度不亞於原刻本。其二翻刻者是歷史上著名的刻書機構。如歷代的官書局,聲名顯赫的通志堂、汲古閣等等,這些機構往往集中了一批當時著名的工匠,刻工精湛,校勘仔細,紙墨上乘,其刊本以其印刷工藝上精美而擡升了自身的藝術價值。三是影刻本。由於古籍中的宋元善本,書寫多出名手,並非匠人所爲,故字均肥細有則,佳者有歐柳筆法,墨色清潤,印刷皓朗。影刻就是先在原刻本上進行影摹,然後再上版雕刻,如此印出的書與宋元板原刻本不僅內容相同,細節也相符,連版心中刻工的名字,所作的記號均原樣保留。此種影摹宋刻的稱“復宋本”,影摹元刻的叫“復元本”。古時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晉的“汲古閣”。這些影刻本的價值要大大高於一般的翻刻後印本。

寫刻本,是指由擅長書法的人書寫上版,有時也有作者自己書寫上版的。這類刻本數量很少,屬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由於此類刻本多出於名書家之手,常常一頁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甚爲難得。比較著名的有宋代蘇軾寫刻的《陶詩》,明代夫容館本《楚辭章句》,清代鄭板橋自書的《板橋集》。清代揚州詩局也出版了不少這類寫刻本。

套色刻本,又稱套印本。這類刻本是在同一書頁上,分次印上顏色不同的文字和圖畫。這種套色印刷技術最早出現在元代,至明萬曆年間發展成熟。當時出現了以閔其亻及、淩濛初爲代表的套色印刷大家,刊刻了不少朱墨套印、三色、五色的套印本。這些套印本的價值,往往高於同時期墨本價值的數倍,歷來是收藏界追逐的熱點。其經典作品有明代徽州程大約滋蘭堂的《程氏墨苑》,閔其亻及的《春秋左傳》、明崇禎徽州胡正言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等。

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出來的書。最早使用活字印書的是北宋慶曆年間的平民畢癉。當時他用的是泥活字。此後陸續出現多種材質的活字本古籍。元代首先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縣誌》(已佚);明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先後創立銅活字,清代又出現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說略》,咸豐七年上海出現最早的鉛活字本《六合叢談》,開近現代鉛字印刷之先河。活字本在古籍中所佔份額極小,據資料記載,流傳至今的古籍總共有數萬種,但其中有書目可稽考的活字本僅220種,明以前的活字本基本無實物存世。目前藏家所追逐的基本圍繞着清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和清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武英殿“聚珍版”1773年起印刷,共用木活字25萬多個,先後印了134種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共有1萬卷,但只印了64套,這批銅活字就被銷燬,用去鑄了銅錢。因此,存世之書愈顯珍貴。

石印本。石印技術是泊來品,它是由一種特殊的藥墨把文字寫在紙上,待其微干將它移到石面上,再施油墨印書。這種方法在清末由歐洲傳入,由於它省去了繁瑣的雕版工藝,很快得到了廣泛推廣和運用,逐步替代了雕版印刷術。石印本存世量極多,早先收藏古籍的人對其不屑一顧,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用此法影印的前代古籍佚失後,這類石印本也成了珍品。因此,收藏石印本,要關注那些用宋元善本、明清版畫爲底本的影印本,一般的石印寫本無大的收藏投資價值。

以上羅列,均是按照古籍的印刷工藝劃分的版本類別。在古籍收藏中,還有按出版時間劃分的版本類別。這種劃分比較簡單,也容易理解,關鍵在於掌握好二個時間槓槓:一是國際上,國外各大博物館對中國古籍以清入關登基、順治元年(1644年)爲界限,在此前的古籍,無論官刻、私刻,均爲善本;二是國內收藏界則以乾隆六十年(1721年)爲界,在此前的均視爲善本,因此古籍中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元版、宋版之稱。在當今的收藏市場上,能收到乾隆以前的版本就可以算是得到一部有價值的古籍了。

總之,在古籍收藏時,我們只要認清古籍的版本情況,把握住:“善本時間早於乾隆”;同一時期的古籍中“刻本優於印本;初刻優於翻刻;套色優於單色;圖畫優於文字”等原則,細心體會,多下功夫,就一定能提高鑑賞能力,淘到更多有價值的古籍,改進自己的藏品質量。

標籤:印刷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