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漳南書院記》原文及譯文賞析

古籍5.41K

肥鄉之屯子堡,遵中丞於清端公令,建有義學,田百畝。學師郝子文燦以所入倡鄉衆,楊計亮、李榮玉等協力經營,益廣齋舍,許侍郎三禮題曰:“漳南書院”。問學者日衆,郝子遂謙不任事,別尋師者十有五年。

於康熙三十三年,郝子不遠數百里,抵荒齋,延元主院事,元辭。去已又過,陳說百端,作十日留,元固辭。明年,又以幣聘予,再辭。又明年,遣院中苗生尚信至,進聘儀,掖起復跪者十日。予不得已,告先祠行。距堡北十餘里,漳水漲,堡人檥①舟入,乃知其地苦水久矣。郝子率弟子拜迎,止其舍。卜吉,郝子及鄉父老、子弟鹹集,從予行釋奠禮②於孔子主前。諭之曰:“而地無文士乎?而遂致予!蓋將以成人之道自勖也;予不敏,敢以成人之道告。”乃出予《習齋教條》。讀講訖,揖退。

時左齋建其一,餘未定。乃進郝子曰:“請建正庭四楹,曰‘習講堂’。習講堂之東北隅爲倉庫、廚竈,西北隅積柴炭,後爲廁。院前門東一斗室日‘更衣亭’,凡客至,通儐、拂洗、更衣,一茶乃入。西爲‘步馬射圃’,上構小亭。此矩模大略也。吾子謂何?”郝子拜手曰:“善。但此百世計,獨無處燦地乎?”予曰:“念之矣。須院事竣,院前壑,啓土必更深廣,引水植蓮,中建亭,窗櫺四達,吾子居之。講習暇,元偕諸子或履橋,或孥舟入,絃歌笑語,作山水樂,復何憾乎?”郝子大笑。刻日興工,堡人好義雲集,許許之聲,遐爾宵聞。習講堂成,高二丈有奇,架木覆苫,以肆望汪洋,莫購磚瓦也。

四閱月,頗咀學習樂味。而漳水五泛,初橫二十里,繼至七十里,赤泥封稻穗,屋傾側不敢居,堡男婦各樹席鋪。予嘆曰:“天也!”乃告歸。父老弟子餞別泣送,予亦灑淚。郝子拜手宣於衆曰:“是院也,定爲顏子書院。顏子生爲漳南書院師,歿爲先師。燦以祖產贈宅一所,田五十畝,合院原田共百五十畝,生爲顏子產,歿爲顏子遺產。”復立圖券爲質。曰:“田少獲,即延先生還。”又請記其事。別後屢札來促,問其水災,歲益甚,而予老且病,亦未審遂否矣。然其興學敦師,不可沒也。

康熙四十年三月六日博陵顏氏元識。

(選自顏元《漳南書院記》,有刪節)

[注]①檥( yǐ)撐船靠岸。②釋奠禮:陳設酒食祭奠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延元主院事延:邀請

B.須院事竣須:必須

C.復立圖券爲質 質:信物

D.然其興學敦師 敦:尊崇

【試題答案】B

【試題解析】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採用逐詞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題雖然可行,但費時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推斷其義,可收事半功倍之效。B.“須”是動詞,“等到”的意思。如“須晴日,銀妝素裹”中的“須”。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3分)

A.問學者日衆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B.乃知其地苦水久矣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C.而地無文士乎 遂而雞豚

D.郝子拜手宣於衆曰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近幾年來,文言虛詞題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選段中包含某文言虛詞的句子,與課文中含有同樣文言虛詞的句子進行比較,辨析異同。這其實是典型的考查知識遷移能力的題目。考生解題時,應準確回憶所學課文中的文言虛詞詞義,並聯想這個文言虛詞在其他課文中的詞義,然後把文段中的文言虛詞與之進行比較,分析異同,從而作出準確判斷。C.“而”通“爾”,第二人稱代詞,你。A項,助詞,前者相當於“……的人”;後者相當於“……的”。B項,副詞,前者相當於“才”;後者相當於“於是、就”。D項,介詞,前者相當於“對”;後者相當於“比”。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肥鄉屯子堡本有義學,郝文燦拿出自己的收入,與他人合作,興辦教育,漸漸擴大了校舍規模;因求學的人日漸增多,他另訪名師主持書院事務。

B.郝文燦曾經三次到顏元家中,請他主持漳南書院的事務,但是都被拒絕;後來他派了苗尚信來,獻上聘禮,跪求十日,才使顏元感動並答應了請求。

C.顏元來漳南書院之後,制訂了詳細的校園建設計劃;又因爲郝文燦有隱居的想法,所以準備在流水蓮花之中新建一座亭榭,用來讓他頤養天年。

D.顏元在漳南書院期間,由於漳水持續氾濫成災,被迫返鄉;郝文燦在與其相別時,宣佈將“漳南書院”更名爲“顏子書院”,並將永以顏元爲師。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完成該類題,需要考生能夠在基本讀懂原文的基礎上,根據要求準確把握文中所寫的人、時、地、言、事等資訊,篩選出對選項的表述加以正誤的判斷。C.“因爲郝文燦有隱居的想法,所以準備在流水蓮花之中新建一座亭榭”錯,原文中並沒有提到郝文燦隱居之意,新建一座亭榭也不是這個原因。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 1)去已又過,陳說百端,作十日留,元固辭。( 3分)

( 2)刻日興工,堡人好義雲集,許許之聲,遐邇宵聞。( 3分)

( 3)別後屢札來促,問其水災,歲益甚,而予老且病,亦未審遂否矣。( 4分)

【試題答案】

(1)(郝文燦)離開後又來探訪,陳說衆多理由,(在我家)停留十日,我堅決地推辭。

(2)約定日期開工,屯子堡的百姓崇尚道義,雲集響應,伐木之聲,晚上遠近都能聽到。

(3)(郝文燦)分別之後屢次來信催促我(回去),(我)詢問他水災的情況,卻是一年比一年嚴重,而我年老多病,也不知道能不能如願(回去)。

【試題解析】第一步:將古今漢語義基本一致的`字詞標示出來,將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譯出來,然後將現代漢語無法對譯或無須翻譯的地方排除,以便將完全不懂的地方突顯出來。第二步:將不懂的詞語放到原文中去揣測,大致推斷出它們的意思。第三步:統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後協調和語句通順流暢。第(1)句中的關鍵詞語有“過”(拜訪)、“百端”(百般,多種多樣)、“固”(堅決)等,第(2)句中的關鍵詞語有“刻”(同“克”,約定)、“雲”(名作狀,像雲一樣)、“許許”(勞動時共同出力的呼聲。答案翻譯爲“伐木之聲”,未免過死)等,第(3)句中的關鍵詞語有“札”(寫信)、“且”(將要)、“審”(明白、知道)、“遂”(如願)等。翻譯時還要注意語句的通順。

參考譯文:

河北省肥鄉縣的屯子堡,遵照中丞于成龍的命令,建造了一所義學,佔地百畝。義學的先生郝文燦用自己的收入倡導鄉里的人興辦義學,楊計亮、李榮玉等人協助他經營,擴大了原來的校舍,後部侍郎許三禮爲義學題詞:“漳南書院”。前來求學的人日益增多,郝文燦於是就謙退不再擔任主事,另外尋找主事的先生,這樣十五年就過去了。

在康熙三十三年,郝文燦不遠數百里,到達了我的破書齋,邀請我去主持書院的事務,我推辭了。離開以後他又來探訪,陳說了多種理由,(在我家)停留了十日,我堅決推辭。第二年,郝文燦又用金錢聘請我,我又一次推辭。第三年,他派遣義學中的年青書生叫做苗尚信的來到(我家),行了聘師的禮儀,扶起來又跪下去這樣跪了十天。我實在不得已,就祭告了先人的祠堂而後前去就任。距離屯子堡還有十多裏,適逢漳河漲水的時候,堡子裏的人就撐着船把我接入(義學),我才知道這個地方的百姓苦於水患已經很久了。

郝先生率領他的弟子們拜迎我,讓我住在他的家裏。經過占卜選擇一個吉日,郝先生和父老鄉親以及義學子弟全部聚集,跟着我在孔聖先師的牌位前行了釋奠禮。我教諭他們說:“你們這個地方難道沒有文人學士嗎?卻要把我招來!使人成才的課程大抵本是用來勉勵我自己的啊。我雖然不才,請讓我來用使人成才的課程來教育你們。”於是拿出我的《習齋教條》,講解完畢,和子弟們行揖別之禮從教室裏退出。

當時左邊的校舍才建起一幢,其餘都沒有確定。於是我就建議郝先生說:“請你建一所帶四根大柱的正廳,把它叫做:“習講堂。”習講堂的東北角作爲倉庫和廚房,西北角用來堆放柴火和木炭,後面建個廁所。學院門前東邊的小屋子叫做:“更衣亭”。大凡有客人來了,通報一聲,在這裏洗去灰塵,敬上茶水,然後進入院裏。門西邊叫做“步馬射圃”,上面建個小亭子,這裏的規制形式大致是這樣的,(郝先生)您看如何?”郝先生回答說:“好呀!您這是(考慮)百年的大計啊,難道唯獨沒有安放我的地方嗎?”我說:“我想到了。只是要等到院裏的事情竣工,那時候前面的小溝應該被挖得更深更寬了,引入水源,種植蓮藕,中間建有一個小亭子,四面都裝上窗子,您就居住在那裏啊。講課之餘,我帶着弟子們有時候行走在小橋之上,有時候划着小船進來,奏着音樂唱着歌,歡聲笑語,享受着山水之樂,還有什麼遺憾呢?”郝先生聽了,大笑起來。約定日期開工,屯子堡的百姓,崇尚道義,紛紛雲集響應,砍木頭髮出咚咚的聲音,晚上遠近都能聽到。習講堂建成了,有兩丈多高,(採用)木質結構,用茅草覆蓋屋頂。縱目四望可以看到很遠,整座建築沒有用過磚瓦。

經歷了四個月的時間,我享受到了學習讀書的樂趣。而漳河水已經氾濫了五次,開始的時候,水漫過了二十多裏地,繼而水淹過了七十多裏地。紅色的泥土淹沒的稻田,房屋傾倒(人們)不敢住在裏面。屯子堡的男女人把樹當成牀鋪(以躲避水患)。我嘆息着說:“這是天意啊!”於是,我告別郝先生準備回家。父老鄉親和院裏子弟們都擺酒哭着送別,我也揮淚告別(他們)。郝先生以手作揖向衆人宣佈說:“這個學院(現在起)改名爲顏子學院,顏先生活着是本學院的先生,死了也是學院的先師。我用祖上遺留下來的產業贈送顏先生一所宅子,田地五十畝,再加上原來學院裏畝產共計一百五十畝,顏先生活着的時候是他的田產,顏先生死了以後則是他的遺產。”說完,又立了一塊圖券作爲信物。又說:“田有一點點收穫,就延請先生回來。”又請我爲這些事寫一篇文章。分別後多次來信催促我回去,我詢問他水災的情況,卻是一年比一年嚴重,而我年老多病,也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夠如願(回去)。可是,像郝先生那樣舉辦義學,崇尚師道的(行爲),真是不可磨滅啊。

康熙四十年三月六日,博陵的顏元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