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古籍5.79K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翻譯

我獨自在旅館裏躺着,寒冷的燈光照着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麼事情,讓我這個遊客的心裏變得淒涼悲傷?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髮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賞析

像這樣沒有多少具體背景的詩很不容易確定其作年,但周勳初在《高適年譜》有一個絕妙的推測,他將此詩繫於天寶九載(750年),根據是:“高適遊蹤雖廣,然離樑宋而至遠地,亦不過閩中、幽州、隴右、河西、劍南數地而已。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於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歸來寓薊門旅館之時。”(《周勳初文集》第4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此說十分合於情理。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納蘭性德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在寒冷的除夕夜裏把心裏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裏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酒已經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着綵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熄滅了,剩下的燈花彷彿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着天公的庇護啊。

註釋: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zhè)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爲獨舞,後演化爲雙人舞,宋時發展爲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

竹葉樽(zūn)空翻採燕,九枝燈灺(xiè)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爲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個黎明的到來。“收取閒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在寒冷的除夕夜裏本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閒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本應該繁花着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裏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採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餘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個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空”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爲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着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於景,清空而靈動。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3

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古詩簡介

《除夜作》是唐代高適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除夕之夜,遊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委曲婉轉,感人肺腑。詩精練含蓄,故前人謂此詩:“添著一語不得。’’用語質樸淺近而寓情深微悠遠。 過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歲。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於長大,已過中年的人則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們對此事都比較計較,當然有興高采烈與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適這首詩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寫,“年味”很足,傳誦極廣。

翻譯/譯文

我獨自在旅館裏躺着,寒冷的燈光照着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麼事情,讓我這個遊客的心裏變得淒涼悲傷?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髮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註釋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轉:變得。悽然:淒涼悲傷。

③霜鬢:白色的鬢髮。明朝(zhāo):明天。

賞析/鑑賞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髮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詩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着光和熱的燈,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悽寂。除夕之夜,寒燈隻影,詩人難於入眠,而“獨不眠”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這更讓詩人內心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悽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麼使得客人心裏面變得淒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隻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悽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悽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詩中寫完一二句後,詩人似乎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他卻又撇開自己,從遠方的故鄉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爲詩人增添新的白髮。清代沈德潛評價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爲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爲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應麟認爲,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透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應詔賦得除夜

唐代:史青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譯文: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註釋: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zhú)五更來。

逐:追隨。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zhuó)後園梅。

風光:時光,春光。著:“着”的本字。附着,貼近。唐代皎然《尋陸鴻漸不遇》有“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句,“著花”一詞意爲長出花蕾或花朵。這裏“著後園梅”採用此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人們沒有感覺到春光的到來,已催開了後園的梅花。

賞析:

這首詩雖是史青應詔之作,但寫得俊逸平淡,真情樸質,十分具有感染力。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5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翻譯

旅館裏透着淒冷的燈光,映照着那孤獨的遲遲不能入眠的客人。這孤獨的旅人是爲了什麼事情而倍感悽然呢?

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髮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歲。

註釋

客心:自己的心事。

轉:變得。

悽然:淒涼悲傷。

霜鬢:白色的鬢髮。

明朝:明天。

譯文二

住在客棧裏,獨對殘燈,睡不着覺。不知什麼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淒涼悲傷。

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髮啊。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悽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創作背景

周勳初將此詩繫於公元750年(天寶九載),根據是:“高適遊蹤雖廣,然離樑宋而至遠地,亦不過閩中、幽州、隴右、河西、劍南數地而已。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於第二次北上。”

賞析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一句生僻字句和華麗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異城奇觀,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卻將他鄉遊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旅館寒燈獨不眠”,詩的首句所包涵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啓人聯想,點明作者在除夕仍羈旅天涯,可以想見,詩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散發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逼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燈隻影自然難於入眠,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 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讓人心情悲涼。因此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悽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麼使得客人心裏面變得淒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隻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悽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悽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着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髮。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將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爲曲折含蘊。這三、四兩句是對一、二兩句的回答說明“獨不眠”和“轉悽然”的原因一是思鄉心切,二是傷老大無成,歲月無情。

明代胡應麟認爲,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透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6

除夜太原寒甚

于謙〔明代〕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譯文

請告訴居住在遠方的朋友,天氣雖有些我的寒冷,但不必爲它發愁。春風吹來已經離我們不遠,已經吹到了屋東頭。

註釋

除夜:除夕之夜,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的夜晚。太原:軍鎮名,又名三關鎮。防區在今山西內長城以南,西起黃河,東抵太行山,在今山西省。寒甚:即甚寒,很寒冷。寄語:傳話,告訴。天涯客:居住在遠方的人。輕寒:輕我的寒冷。底用:何用,底,猶“何”,漢以來詩文中多用其義。屋東頭:這裏是說春天解凍的東風已經吹到屋東頭。意思是春天已來得很近了。

賞析

《除夜太原寒甚》是詩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難耐時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該閤家團聚,然而,詩人卻棲身遠方,又恰逢大寒,確實令人寂寞難熬。環境雖然極其艱苦,但是詩人在寒冬之時想到春天很快就要來到,希望“天涯客”不必憂愁,表現出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出語卻極爲平淡。舊的一年過去了,詩人未能返回溫暖的南方,與家人團圓。而是寄旅太原,滯留在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歲。遠客在外,難免鄉愁,況且舊年之中,詩人經受了諸多的艱難和勞累,但他鼓勵自己和同僚說:“流落天涯的他鄉之客們,不用爲這一點輕微的寒冷發愁。句中的“輕寒”與詩題中的“寒甚”對比強烈,“寒甚”是客觀的存在,“輕寒"卻表現了詩人對嚴寒的藐視和對戰勝困難的信心,詩人深知只有蔑視它,才能戰勝它,以此鼓勵友人,激勵自己。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指明前途,加強信心。和前兩句有同樣的鼓舞作用。在詩人眼中,儘管風寒冰堅,但除夜一過,新年即已開始,春天隨之來臨。溫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殘冬的嚴寒之中,和煦的春風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風是那麼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東頭,只要側耳傾聽,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歡欣的聲音。隨着春風的來臨,大地回暖,萬木復甦,新的一年開始了。詩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來,期待着在新的一年裏進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負,建立新的功業。

《除夜太原寒甚》這一富於哲理意蘊和人生體悟的詩篇,深入淺出地告訴人們:像寒冷的天氣不會長久一樣,困難也只是一時的,應該振奮精神,看到困難後的光明前景。除夕雖然寒冷,詩人于謙又客居他鄉,但是詩人卻沒有天涯遊子常有的孤獨和傷感,而是非常自信地告訴和自己有相同境況的天涯遊子:“寒冷不足畏懼,春天即將來臨。”最壞的日子都會過去,否極泰來,事物的發展趨勢往往就是這樣富有哲理。

這首詩寫的是除夜的寒冷,讀來卻給人以春天的喜悅和暖意,詩中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了詩人不畏任何艱難困苦,蔑視嚴酷的惡劣氣候,滿懷信心地和惡劣環境進行鬥爭的樂觀精神。詩的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因此這首小詩有它的象徵性,也含有一定的哲理,詩人以平白輕鬆的語氣,抒發激越豪情,顯示了詩人錚錚骨氣與剛毅果敢的上進精神。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爲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諡曰忠肅。有《於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7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①庚申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除夜。②收取二句: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爲獨舞,後演化爲雙人舞,宋時發展爲多人舞。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謂:“柘枝舞女着窄袖薄羅衫。”此二句謂把寒冷除夜裏濃郁的閒情收起,那優關的柘枝舞是多麼令人追憶懷戀的啊。③誰家句:謂當年自家於此除夜曾刻燭靜待新春的到來。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④竹葉二句:意謂竹葉青酒喝盡了,人人頭飾採燕,個個興高采烈,燈燭熄了,那燈蕊彷彿是一條條顫動的金蟲。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爲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xiè),熄滅。⑤風流句:端合,應該、應當。倚天公,依靠老天爺。此謂風流應是自然天成,非人力能所爲的。

浣溪沙·庚申除夜賞析

此篇描繪了除夜的貴族之家守歲的情景,同時也隱約地表達了深隱的懷戀之情意。情寓於景,清空而靈動。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翦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

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

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

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譯文

剪一朵紅花,載着春意。精美的花和葉,帶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頭上。斜陽遲遲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後的時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點亮守歲的燈火,人們徹夜不眠,在笑語歡聲中,共迎新春佳節。回想舊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暫的纖手曾親自把黃桔切開。那溫柔的芳香朦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我渴望在夢境中回到湖邊,那湖水如鏡,使人留連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徑,不知處所。可憐吳地白霜染髮點點如星,彷彿春風也不能將寒霜消融,更何況斑斑發發對着落梅如雨雪飄零。

註釋

除夜:除夕。立春:周密《武林舊事》說:“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用五色絲彩杖鞭牛,掌管予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是月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

紅情、綠意:剪綵爲紅花綠葉,即春幡,可以戴在頭上。

花信:花信風的簡稱,猶言花期。

釵股:花上的枝權。

殘日:指除歲。

侵曉:指天亮。

新年鶯語:杜甫詩:“鶯入新年語。”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俎:砧板。

玉纖擘黃柑:玉纖,如玉般的纖手,婦女手指;擘黃柑,剖分水果。擘(bāi):分開,同“掰”。

幽素:幽美純潔的心地。

鏡中路:湖水如鏡。

吳霜:指白髮。李賀《還自會吟》:“吳霜點歸發。”

賞析:

【評解】

這首詞扣緊“除夜立春”,詠懷節日,更抒發懷人之情。

上片寫家人除夕守歲以及迎接新春之樂。剪紅裁綠,西窗添燭,笑聲鶯語,迎接新年。下片寫立春所用之春盤黃柑,曾是伊人置辦,如今春已歸來,而伊人不見,相思成夢,眼前惟有落梅成陣。全詞構思精巧,委婉含蓄,爲古今讀者所稱賞。

【集評】

彭孫遹《金粟詞話》:餘獨愛夢窗《除夕立春》一闋,兼有天人之巧。

許昂霄《詞綜偶評》:換頭數語,指春盤彩縷也。“歸夢”二句從“春歸在客先”想出。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上”字婉細。

陳洵《海綃說詞》:前闋極寫人家守歲之樂,全爲換頭三句追攝遠神,與“新腔一唱雙金斗”一首同一機杼,彼之“何時”,此之“舊”字,皆一篇精神所注。

賞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跡異鄉的遊子,心情之難堪,正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首詞上片極爲烘托節日的歡樂氣氛,從而反襯自己的悽苦。

先寫立春。“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紅情”、“綠意”指紅花、綠葉。趙彥昭《奉和對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綵花應制》詩:“花隨紅意發,葉就綠情新”。花信,指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立春,人們剪好紅花綠葉,作成春幡,插鬢戴發,以應時令。春風吹釵股,象是吹開了滿頭花朵。“花信上釵股”,着一“上”字,運筆細膩,可與溫飛卿詞“玉釵頭上風”(《菩薩蠻》)媲美,似比辛稼軒詞“美人頭上,嫋嫋春幡”(《漢宮春》)更顯風流。

再寫除夕守歲。“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夕陽亦像人一樣,對即將逝去的一年戀戀不捨,不肯輕易落山,同時東風又帶來了春的訊息,給人新的希望。這兩句已有除舊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題意。

“放”用字尤其貼切,顯示出夢窗煉字的功夫。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終於,除夕之夜降臨,守歲的人們徹夜不眠,剪燭夜話,笑聲不絕,在鶯啼聲中迎來了新春的清晨。“新年鶯語”,援用杜甫“鶯入新年語”(《傷春》)詩意。

以上的一切,歡歡喜喜,均爲客居他鄉者的耳聞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圍的熱鬧與歡樂更加反襯出作者的寂寞和哀傷,而且使這份寂寞的哀傷更讓人難以承受。這位客居、有家難歸的人,失去了與親人團圓之樂,真是“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無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不能不喚起下片對溫馨家庭生活的回憶。陳洵評此詞雲:“前闋極寫人家守歲之樂,全爲換頭三句追攝遠神。”(《海綃說詞》)換頭雲:“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席。詞人彷彿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纖纖玉手爲自己破開黃橙,那幽香似乎還縈繞在周圍。回憶及此,當然別是一番滋味。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襯處境之可悲,人之歡樂反襯己之愁苦,此處又以昔之溫馨反襯今之悽苦。

對往事的追憶、神往,終於走進了夢境。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遞,過去的美好回憶,連夢中也難以追尋了:“歸夢湖邊,還迷境中路。”湖水如鏡,夢影朦朧,難覓歸路。往事散如輕煙,徒增無窮悵惘而已。往事如煙,而今,與誰相對呢?“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吳霜,用李賀《還自會稽歌》字面:“吳霜點歸鬢。”如今是春風吹融了冰雪,可是永遠不能銷去飛上鬢角的寒霜,已經夠可悲的了;更何況,落梅如雨,斑斑白髮與點點白梅相對,這豈不令人悽絕!杜甫詠梅詩意:“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與此詞意趣相一致。

夢窗此詞委曲含蓄,欲藏還露,頗得清真風神,而其抒情筆觸又瞭然可尋。吳梅論夢窗詞雲:“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靈氣行乎其間。細心吟繹,覺味美於方回,引人入勝,既不病其晦澀,亦不見其堆垛。”(《詞學通論》)自是研討有得之言。真情實感是藝術的生命。有真情流貫其間,則無論表現爲何種形式與風格,都有其動人之處。此詞後半,愈來愈奇。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詞中少見,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踏莎行》),可與比照。歇拍處,情意的痛切,設想的妙巧,堪與東坡詠榴花詞“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賀新郎》)前後相映生輝。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9

除夜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賞析/鑑賞

此詩作於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過的最後一個除夕夜。這一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願望,甚至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在丹心如鐵男兒這一柔情的剎那,反襯出勃勃鋼鐵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實性,這種因親情牽扯萌發的“脆弱”,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詩,沒有雕琢之語,沒有瑣碎之句,更無高昂的口號式詠歎。可是,我們仍舊感到心靈的一種強烈震撼。無論時光怎樣改變,無論民族構成如何增容擴大,無論道德是非觀念幾經嬗變,文天祥,作爲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作爲忠孝節義人格的偉大圖騰,萬年不朽,顛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後無數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範。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0

除夜

宋代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譯文

天地之間一片空曠,時光公然地離我而去。

在人生的末路上因爲風雨而受驚,在偏僻的邊疆飽經了冰雪寒霜。

如今生命跟這一年一樣快要結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經歷也會被遺忘。

以後再也夢不到過新年喝屠蘇酒,只能在漫漫長夜裏撥動燈火。

註釋

除夜:指公元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除夕。

乾坤:指天地,即空間。

空落落:空洞無物。

歲月:時間。

堂堂:跨步行走的樣子。

末路:指自己被俘囚,不望生還,走上了生命的最後一段路。

驚風雨:指有感於當年戰鬥生活的疾風暴雨。

窮邊:極遠的邊地。此就南宋的轄區而言,稱燕京爲窮邊。

風霜:指囚居生活的艱難困苦。

屠蘇夢:舊曆新年,有閤家喝“屠蘇酒”的習慣。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

賞析

寫作此詩時作者已經被關押整整三年,敵人對他軟硬兼施。然而,高官厚祿不能軟服,牢獄苦難不能屈服。他衰鬢霜染,意志彌堅。牢房冰冷潮溼,飲食艱澀難嚥,妻兒宮中服役,朝廷苟且投降等慘痛的現實,令文天祥感受到人生末路窮途的困厄艱難。他用一支沉甸甸的筆,蘸着熱血和心淚,寫就了這首悲而不屈的短詩。

這一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願望,甚至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在丹心如鐵男兒這一柔情的剎那,反襯出勃勃鋼鐵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實性,這種因親情牽扯萌發的“脆弱”,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詩,沒有雕琢之語,沒有瑣碎之句,更無高昂的口號式詠歎。可是,我們仍舊感到心靈的一種強烈震撼。無論時光怎樣改變,無論民族構成如何增容擴大,無論道德是非觀念幾經嬗變,文天祥,作爲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作爲忠孝節義人格的偉大圖騰,萬年不朽,顛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後無數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範。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作品。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花犯·謝黃復庵除夜寄古梅枝原文

翦橫枝,清溪分影,翛然鏡空曉。小窗春到。憐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淚鎖霜千點,蒼華人共老。料淺雪、黃昏驛路,飛香遺凍草。

行雲夢中認瓊娘,冰肌瘦,窈窕風前纖縞。殘醉醒,屏山外、翠禽聲小。寒泉貯、紺壺漸暖,年事對、青燈驚換了。但恐舞、一簾胡蝶,玉龍吹又杳。

翻譯:

⑴花犯:詞牌名。雙調,一百零二字,上片十句五仄韻,下片九句四仄韻。⑵黃復庵:吳文英友人。夢窗詞集中提到黃復庵的還有《月中行·和黃復庵》和《倒犯·贈黃復庵》。⑶孀:一本作“霜”。⑷千點:一本作“痕飽”。⑸凍:一本作“冷”,一本作“暗”。

賞析:

此詞作於寫《倒犯·贈黃復庵》之後的除夕。在《倒犯·贈黃復庵》詞中,夢窗已提到了復庵住宅旁有“梅塢”,這裏緊接着就“寄”來梅枝。可知二首詞創作於前後時間。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譯文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着來年的豐收。

盛了半盞屠蘇酒的酒杯還沒來得及舉起慶賀新年,我便就着燈光用草字型趕寫着迎春的桃符。

註釋

嘉:好。

瑞:指瑞雪。

天教:天賜。

歲除:即除夕。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爲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3

高陽臺·除夜

朝代:宋朝

作者:韓疁

頻聽銀籤,重燃絳蠟,年華袞袞驚心。餞舊迎新,能消幾刻光陰。老來可慣通宵飲,待不眠、還怕寒侵。掩清尊。多謝梅花,伴我微吟。

鄰娃已試春妝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橫金。勾引東風,也知芳思難禁。朱顏那有年年好,逞豔遊、贏取如今。恣登臨。殘雪樓臺,遲日園林。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難以入睡,頻頻傾聽銀籤之聲,又重新點起紅燭,讓屋室一片光明,突然想到年華飛逝,如東去流水,令我不覺心驚。告別舊歲,迎接新春,無需多久,新的一年又會來臨。而今我年老體衰,怎能象往日那樣通宵暢飲?想要等候新年不睡,又怕寒氣難擋。我輕輕放下酒樽,致謝那梅花,陪伴着我私語低吟。鄰家的姑娘已試穿春衣,美麗的發上戴着好看的頭飾。蜂腰形的翡翠透明靈氣,燕股形的寶釵嵌金光閃閃。春風引起人們的春情,也令人芳情難以幽禁。人地青春哪能年年美好,不妨盡情地遊樂吧,趁着現在大好的光陰。好好地去享受生活,遊覽那些斜陽輝映的美麗景象吧。

註釋

①高陽臺:高唐之陽臺,相傳爲楚懷王見神女處。

②銀籤:指更漏。

③絳蠟:指紅蠟燭。

④袞袞:連續,此指時光匆匆。

⑤蜂腰:與下句“燕股”都爲“鄰娃”的節日裝飾,剪裁爲蜂爲燕以飾鬢。

⑥翠:翠鈿、即翡翠做的花,是婦女的裝飾物。

⑦恣(zì):隨意,無拘束。

賞析:

本詞抒寫除夕守歲時的感慨。除夕之夜,守歲不眠,是一年中諸多慶賀活動中的一件重要內容,但一旦上了年紀,難免悲歡交集,萬感俱生。本篇所寫,正是這種心境。上片施展首連用一“頻”一“重”,寫足坐久更深情狀,引出“年華袞袞”十分有力。當此餞舊迎新深究際,宵飲則不慣,不眠則畏寒,幸有梅花作伴,可於吟哦之中度此長夜。下片寫老人心情與鄰娃不同,芳思難禁,卻朱顏不再,自沉當趁精力未曾全衰,作樓臺園林之遊,莫負大好春光。此詞語淺情深,卻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掩清尊,多謝梅花,伴我微吟。“多謝”二句徉間頓轉,翻出“梅花伴我”的柳暗花明之境,望着寒梅冰蕊吐豔,我對寒梅微吟新詩抒懷,堪稱除夕寒夜有知音啦!每當辭舊迎新之際,老年人容易產生“一年不如一年”的衰颯感,本詞作者能擺脫這種情緒,而要趁着腿腳靈便之時去盡情享受生活之美好,這是難能可貴的。語淺情深,卻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況周頤說:“此等詞語淺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覺刻意求工,是無端多費氣力”(《蕙風詞話》)。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

姜夔〔宋代〕

細草穿沙雪半銷,吳宮煙冷水迢迢。

梅花竹裏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早春時節,地上迢積雪還消融未盡,細嫩迢青草已從沙土中悄悄探出頭;吳地煙水迢迢,瀰漫千里,隱隱透着清冷之氣。雖然深藏竹林迢梅花無人欣賞,但它那沁人心脾迢清芬卻隨着夜中迢春風,一路飄過了石橋。

註釋:

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蘇蘇州西南。苕溪:浙江吳興縣迢別稱,因境內苕溪得名。吳興即湖州(宋時湖州治所在吳興),時姜夔安家於此。草:夏校本、陸本、許本並作“草”,吟稿本作“柳”。庾信《蕩子賦》:“細草橫階隨意生。”吳宮:蘇州有春秋時代吳國宮殿迢遺址。迢迢:遙遠迢樣子。杜牧《寄揚州韓判官》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

細草、沙地、吳宮、煙水、梅花、竹叢、石橋,建構出一個幽冷、蕭索、縹緲的世界,人的靈魂似乎隨着迢迢的流水、飄浮的暗香徜徉。寫梅花遺貌得神,畫圖難足。清劉熙載《藝概》雲:“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此詩寫梅亦如是。結句暢達悠揚。清幽冷寂的氛圍中,愈能體味姜夔何以“體貌清瑩,望之若神仙中人”(張羽《白石道人傳》)。

詩句平易淺顯,韻味華美。作者用極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寫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時,沿途所見的幽雅景緻。當時,作者在除夕的晚上,與好友分手,興高采烈地乘船歸回居地,心情是比較歡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較輕鬆活潑。首句“細草穿沙雪半消”,點明時在除夕,是冬去春來,雪半消、草發芽的季節。這寫是途中所見的近景。

二句“吳宮煙冷水迢迢”是寫遠景。小舟疾駛,那高大華麗的吳宮,被茫茫霧氣籠罩,漸漸隱沒在遠處。

三句轉寫眼前,“梅花竹裏無人見”。輕快疾駛的小舟,路過高潔、清雅、傲氣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種樂趣。

四句以“一夜吹香過石橋”作結,“一夜香”既與上句“梅花”銜接,又啓句中“過石橋”。至此,把詩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來。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除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除夜作

朝代:唐代

作者:薛能

原文:

和吹度穹旻,虛徐接建寅。不辭加一歲,唯喜到三春。

燎照雲煙好,幡懸井邑新。禎祥應北極,調燮驗平津。

樹欲含遲日,山將退舊塵。蘭萎殘此夜,竹爆和諸鄰。

祝壽思明聖,驅儺看鬼神。團圓多少輩,眠寢獨勞筋。

茜旆猶雙節,雕盤又五辛。何當平賊後,歸作自由身。

譯文

住在客棧裏,獨對殘燈,睡不着覺。不知什麼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淒涼悲傷。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髮啊。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悽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註釋

1、除夜:即舊曆除夕。

2、悽然:淒涼,悲傷。

3、霜鬢:兩鬢白如霜。

賞析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髮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詩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着光和熱的燈,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悽寂。除夕之夜,寒燈隻影,詩人難於入眠,而“獨不眠”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這更讓詩人內心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悽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麼使得客人心裏面變得淒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隻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悽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悽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詩中寫完一二句後,詩人似乎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他卻又撇開自己,從遠方的故鄉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着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爲詩人增添新的白髮。清代沈德潛評價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爲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爲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應麟認爲,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透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1、蕭滌非等撰寫.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396—397.參考資料:

王永成編.唐詩鑑賞大典上:金城出版社,20xx:387—388.@蕭滌非等撰寫.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