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五嶽祠盟記》翻譯賞析

古籍2.25W

《五嶽祠盟記》作者是宋朝文學家岳飛。其古詩全文如下:

《五嶽祠盟記》翻譯賞析

【前言】

《五嶽祠盟記》是岳飛在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敗金兵、收復建康(今江蘇南京)後,於宜興所作的題壁誓詞(盟記)。文中先言自己從軍抗金經歷,再表自己剿滅金人、迎還二帝的志願。作者無意爲文,直言其事,直抒胸臆,個性、人格、抱負真切可感,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前段句式與語氣的退而又進,形成跌宕的效果,蓄勢而下,後段以四言短句爲主,在快節奏中可見其情其願,有巨大的感染力。

原文

自中原板蕩⑴,夷狄交侵⑵,餘發憤河朔⑶,起自相臺⑷,總髮(發)從軍⑸,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夷荒⑹,洗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⑺。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⑻,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⑼!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⑽,功期再戰⑾,北逾沙漠,蹀血虜廷⑿,盡屠夷種。迎二聖⒀,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⒁,朝廷無虞⒂,主上奠枕⒃,餘之願也。河朔岳飛題。

【註釋】

⑴板蕩:《詩經·大雅》詠周厲王暴虐無道的二篇,分別名爲《板》、《蕩》,後二字連稱以指政治混亂,社會動盪。

⑵夷狄:指少數民族,古稱東方爲夷,北方爲狄,此係泛指。

⑶河朔:黃河以北地區。

⑷相臺:即相州,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縣),曹操曾在此建銅雀臺,故稱相臺。

⑸總髮:束聚頭髮,指剛成年。古時男子年二十束髮加冠,以示成年。岳飛二十從軍,故有此說。

⑹夷荒:此指金國,因在今東北地區,故有此說。

⑺“亦且”句:總算是也報了國仇的萬分之一。讎:通“仇”。

⑻振起宜興:《宋史·岳飛傳》:“建炎四年,兀朮攻常州,宜興令迎飛移屯焉。”指收復建康的戰役是從宜興開始的。宜興今屬江蘇。

⑼恨:可惜。未能使:即“未能使敵”,省去“敵”字。

⑽嗣(sì):接着,隨後。

⑾功期再戰:期望在下次戰役中立功。

⑿蹀(dié)血虜廷:搗毀敵人的老巢。喋血,踏着血跡,指冒死衝鋒。虜廷,指金國國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附近)。

⒀二聖:指被金兵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

⒁版圖:戶籍冊和疆域圖。

⒂虞:憂慮。

⒃奠枕:安枕。

⒄器甲:兵器與甲冑。

⒅版籍:同⒁。

⒆勒功金石:將功績鐫刻在金石上,流傳後世。

⒇建炎四年六月望日:即1130年陰曆六月十五日。望日:陰曆每月十五月圓之日。

翻譯

自中原地區混亂動盪以來,異民族相繼入侵。我從河北相州立志發憤,年紀輕輕就投于軍隊,經歷了二百多次戰鬥,雖然未能攻入邊遠的領域,掃蕩敵人的巢穴,卻也爲雪洗了國仇的萬分之一而痛快。如今又率領一支孤軍,從宜興奮勇起兵。在收復建康的戰役中,一舉擊敗了敵人,只恨未能使其匹馬不回罷了。所以暫且休整部隊,養精蓄銳等待敵人再來。接着即將激勵部隊,期望再戰立功,向北越過沙漠,在敵國的朝廷上殺得敵人血流遍地,把異族侵略者全殺光,(然後)迎接二位皇帝回到京城的宮殿,收復失去的疆土,向朝廷呈上戶籍冊和疆域圖,使朝廷不再憂慮,使皇上能夠安寧地睡覺,這就是我的願望啊。河朔岳飛題。

【賞析】

這篇“盟記”寫於岳飛率軍迎敵收復建康之後。文章雖篇幅短小,卻寫得壯懷激烈,鼓舞人心。

首段總述了作者奮而從軍的緣起、對敵作戰的經歷以及當前獲取的`戰果。在此基礎上,次段作者申述懷抱,盟發誓言,豪言壯語表現出作者克敵制勝的堅定信念和頑強鬥志,堂堂正正,凜凜尊嚴,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此段文字鏗鏘頓挫,擲地有聲。十二句話中,除“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故且養兵休卒”、“嗣當激勵士卒”四句外,其他均爲四字句。這樣以四字句爲主,節奏急促,明快向上;中間又間以六字句,既是對節奏的調劑而不致板滯,又使其讀來更加鏗鏘有力。

句子的結構看,前九句全部是由動賓詞組或由兩個動賓詞組構成的聯合詞組。這樣九句中竟至出現了十三個動詞(“養”、“休”、“蓄”、“待”、“激勵”、“功期”、“逾”、“蹀”、“屠”、“迎”、“歸”、“取”、“上”),給人應接不暇之感,生動充分地體現了作者急於殺敵報國,恢復中原的強烈願望,代表了當時人民的要求,顯示了這位民族英雄的愛國思想,不僅對於當時,就是對後世的反侵略鬥爭,也起着激勵和鼓舞作用。文中同時流露了對金國侵略者和人民不加分別的狹隘民族觀念,不能不說是岳飛的歷史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