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八月十五日看潮吳兒生長狎濤淵》全詞翻譯賞析

古籍2.85W

《八月十五日看潮·吳兒生長狎濤淵》作者爲宋朝詩人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八月十五日看潮吳兒生長狎濤淵》全詞翻譯賞析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前言】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言絕句》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當時任杭州通判。第一首寫作者作出去看錢塘江潮的打算,第二首描繪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勢,第三首抒寫看潮後興起的感慨,第四首以地方官的身份抒發因看潮而生的議論,第五首再次抒發觀潮所得的感想。全詩波瀾壯闊,氣象萬千。運筆上,有實寫,有虛寫;有感慨,有議論;有想象,有願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軌,體現出蘇詩英爽豪邁的風格。

【註釋】

⑻狎:親暱、玩弄。濤淵:指有濤瀾的深水。

⑼斥鹵:海邊鹽鹹地。

翻譯

吳地男兒生長在江邊十分喜愛江海波濤,貪得官中利物冒險踏波而不知警戒。海神若知道當代君王的意旨,應該讓海邊鹽滷之地變成肥沃的桑田。

【鑑賞】

第四首,是作者以地方官的身份,因看潮而抒發的議論。這首詩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憐借弄潮人的重利輕生,一是諷喻當時朝廷興建水利多不切實際,害多利少,難有成效。前兩句說:“吳兒生長狎濤淵,重利輕生不自憐。”因爲弄潮的人,貪得官中利物,他們冒險踏波,常有被溺死的危險。但吳越兒郎,多習於水,狎玩浪潮,不知警戒。雖然當時也曾有旨禁止弄潮,但終不能遏止。作者時爲杭州通判,對吳越人的重利輕生,產生憐憫的心情。

後兩句詩說:“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作者揭露了當時官府裏的一種矛盾,即一方面是明令禁止弄潮,一方面主上又好興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導致弄潮者又被吸引到這種水利工程中來,所以朝旨禁斷,絕無成效。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東海的海神,倘若知道當代君王的意旨,應該讓海邊鹽滷之地,一齊變成肥腴的桑田,那麼弄潮人就可以不必再行弄潮,而興辦海濱水利之事,也就可以大顯成效了。”詩句中帶有諷刺的'意昧,因爲斥鹵變爲桑田,一般說來,只是神話,是屬於不可能成功的事。既然斷難有成,而又興辦不止,則弄潮人的災難,也就難以擺脫。在這組詩中,只有這兩句含有譏諷。

但後來的“烏臺詩案”,卻把全詩都繫於其內,指控他爲謗訕朝廷,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更聯繫蘇軾居官時的其他詩作,大肆誣陷,想把作者置於死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詩獄,並累及作者的許多友人。透過此詩,可以瞭解宋代黨禍冤酷的一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