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熱門】春節習俗作文七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春節習俗作文七篇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着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着,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着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裏,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襬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爲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佈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羣獅奮舞,一齊朝着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爲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轉眼又到了中國最重大的節日,春節,通常在這個時候,小孩子興,因爲有紅包拿,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這裏的春節習俗吧。

正月初一的早上,媽媽都會煮好熱騰騰的湯圓,然後,我們就會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張桌子出來,在桌子上面擺好8個碗,8雙筷子,整齊的擺放好,接下來,就該把熱乎乎的湯圓盛在碗中啦,最後爸爸就會跪着燒紙錢。祭拜完了以後,我們都爭先恐後的搶吃湯圓,因爲吃老祖宗吃的東西不會生病。

其實這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習俗,可是它卻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祭拜,是對長輩的尊重,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對長輩的思念,體現了一個孝字。

不管是什麼樣的春節習俗,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是嗎?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爸爸是個南方人,媽媽卻是個地道的北方人,作爲一個“南北混血兒”,對於兩地風俗、生活習慣等,自然也都有一點了解。今天我就先給大家介紹一北方過年的習俗。

大年二十九,爸爸媽媽上完一年中的最後一天班,我們一家就連夜趕到了位於皖北宿州市的姥姥家。因爲在這裏有一項很重要的一個習俗,春節前夕,人們都會準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並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順。

貼春聯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大家要在大家三十的早上,在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會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門神像畫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是在皖北,如果在這一年中家中有人去世,就不能貼大紅紙寫的春聯了,只能在門芯處貼上A4大小的白紙,或者什麼也不貼。第二年可以貼黃色的春聯,第三年是紫色的紙聯,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

在貼春聯的同時,北方人還注重貼門神,聽姥姥說,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有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爲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爲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爲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現在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採購年貨是我最喜歡的一點,面對着琳琅滿目的商品,我和表弟自然是飛奔到最愛的零食區,美味的巧克力,香甜的餅乾,誘人的薯片……一點點地搬運到購物車上。大人們也買好了各種蔬菜,雞鴨魚肉和紅棗糕。足以讓我們大飽口福。

皖北的年夜飯必須在大年三十中午十二點之前完成。在古代,過了正午還沒有吃上年飯都是揭不開鍋的窮苦人家,所以在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忙忙碌碌一年的人們想方設法也要吃上一頓飽飯,而對於餓了一年的人們來說,早一點吃飽代表着下一年都能吃飽穿暖。現在這個習俗一直在延續,往往才九、十點鐘,就有手腳麻利的主婦做了滿滿一大桌子美味佳餚。

年三十的晚上,要吃扁食。這是一種像元寶一樣的食品,裏面包上韭菜、雞蛋等素食,既和中午的大魚大肉營養搭配,也是寓意來年發財的意思。

大家初一吃餃子,“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皖北的春節要一直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纔算結束,在這裏,正月十五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蒸麪燈。十五這天,早早的,媽媽們便用豆麪揉好面燜在鍋中,到了下午,面發起後,開始捏一個個小面燈。手巧的人家還會捏出龍燈燈、雞燈燈、兔子燈等生肖燈。

把捏好的面燈放進鍋裏蒸,蒸完後,有的面燈窩窩裏有蒸餾水,有的很多,有的少,還有的卻乾乾淨淨,滴水不見?據說,這是個很靈驗的預言呢,存水的那個月份燈會被認爲代表着來年那個月份裏一定雨水充沛,水多的可能會有澇情,水少的當然就代表乾旱了。

把面燈裏放上香油,用棉線做出捻子,點亮的面燈好漂亮!我們會端着燈在屋子裏四處照照,照到的地方毒蟲、臭蟲什麼的就都不敢出來了。大人們還會用燈在我們小孩子的全身上下照上一照,說是一年內保管百病全無,吉祥如意。面燈點着可不能吹滅喲,要讓它自己燃盡,因爲紅紅的燈火代表着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旺,越來越紅火。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我們國家一年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它就是古老的“春節”。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春節的衆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原古時代就記載着春節掃塵的風俗。因爲‘塵’與‘陳’是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佈新的涵義,用意是把一切貧窮,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人們寄託着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借掃塵的方法去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嚮往打算春節的美好開始。用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方式來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把福字倒着貼,意示着“福氣已到,幸福已到”。還有行行色色的年畫,窗花,春聯貼掛,期盼賜予福祿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着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春節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孩子分發壓歲紅包,真是其樂融融,春節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說的食俗,正月初一吃紅豆,寓示着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着全家都團團圓圓。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趣味樂事也說不勝說,祝福寓意講不勝講。試問有誰不愛這傳統的春節呢?試問又有誰不想傳承這古老的習俗呢?

春節習俗作文 篇5

年是什麼?年是穀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氾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裏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二十三祭竈天,二十四寫聯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纔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竈――竈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竈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竈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竈神。後世流行的竈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竈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爲,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竈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

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竈糖竈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竈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闢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爲屠絕鬼氣,甦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爲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紙製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春聯意在於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寫了聯對,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製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製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飲用,意爲避邪祈福。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辟惡、除瘟、通五臟,也有賀新的意思。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着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癡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

鄉村裏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卻打動到咱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爲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着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着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羣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有詩爲證: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春節習俗作文 篇6

春節馬上就要到來了。家家戶戶開始了大掃除,裏裏外外都打掃乾淨美觀。

如果說平時這些打掃也是很常見的,那鄰近春節的打掃可是更爲認真細緻的。就如同平時掃地拖地幾乎是常常要做的,但清除屋頂角落的小蜘蛛網或者清洗燈具之類的,一般也就是在過年時才一起去清潔。

衛生做好了,接下來就是貼春聯了。今年我在網上買的春聯,當收到的時候有一個驚喜的發現:那就是現在的春聯做的越來越精緻可愛,大氣。上面還有生肖年小動物的卡通畫,不僅僅如此,用工材料居然可以媲比一隻小毛絨玩具了。

我第一眼看到那些春聯就喜歡上了,都捨不得貼到牆外了。

另外一個就是要掛燈籠。紅色的大燈籠,金燦燦的字型點綴,特別地喜慶,讓我一看就覺得很陽光很愉悅。

今年有的特別的是,我還買了一些小燈籠,可以說是迷你類型的,可以把它們掛在盆栽上,也可以在牆上的掛鉤上,總之一看望去就覺得很可人。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中華文化的傳承有太多值得我們驕傲和敬重。

我覺得在春節時,和家人一起完成這些習俗,是一件很開心地事。

春節習俗作文 篇7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

一到春節,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男女老少臉上掛着笑容,享受節日的快樂。

過新春要貼“春聯”呢!媽媽特別吩咐我,讓我去找幾對春聯,貼在我家門上。於是,我找到了兩對春聯,我大聲讀道:“金狗賀歲家興旺!”媽媽連忙說出下聯:“玉燕迎春福滿堂。”“呵呵,媽媽真厲害”!還有一幅上面寫着:“五福臨門,上下平安。”媽媽說春聯都是吉祥話,是人們祈求在新得一年裏能過上快樂幸福的日子。

咱們一家人吃完晚飯,便準時地圍在電視機前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咱們津津有味地看着。晚會的節目豐富多彩:相聲、小品讓咱們捧腹大笑;唱歌、跳舞讓咱們跟着載歌載舞;魔術、雜技讓咱們嘖嘖稱讚。晚會進入了高潮,“噹噹噹……”十二點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來臨了。我暗暗地許下心願,希望在新的一年裏我的學習成績能更進一層樓。

瞧,外面成了煙花的世界。窗外簡直是火樹銀花,格外絢麗。看那千姿百態的煙花多美呀!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大紅花”,有的像“滿天繁星”,有的像“龍飛鳳舞”……多麼像“空中花園”!這些煙花使人看得目不暇接,把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

我喜歡過新春。新春能貼春聯;能看“春節聯歡晚會”能賞煙花……最重要的是能和大家分享快樂。過新春的感覺真好呀!

標籤:習俗 春節 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