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熱門】《春節習俗》作文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節習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春節習俗》作文6篇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在家鄉天津,早早就有了過年的氣氛。

在年前,每家每戶都要打掃衛生,把房間清理乾淨,在明亮的窗戶外再貼上“吊錢”,迎接新年。“吊錢”就是天津方言中窗花的意思。“吊錢”上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有的是錢幣,有的則是元寶。祈求財運滾滾而來。

在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在一起,交談、看春晚、吃年夜飯、守歲。到了臨近半夜12點,即將到達大年初一凌晨時,大家一起到院子裏放爆竹和焰火。這時全市的鞭炮和爆竹的“叭叭叭”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漫天五光十色的焰火此起彼伏,直到天亮,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到耳邊爆竹聲不絕。

午夜放完爆竹後,大家還要熱熱鬧鬧地回到桌子吃餃子。這時大年初一,一年的開始,一定要吃餃子。一起吃完餃子後,還要喝餃子湯,就是煮餃子的開水。吃完餃子接着喝餃子湯剛開始清淡無味,如同白開水。但是很快就感到非常解渴,天津的俗話說:“原湯化原食。”就是這個意思。剩下來的餃子怎麼辦?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一一天都只吃餃子,把剩下來的餃子給吃了,這代表着團團圓圓的意思。這同樣是天津的習俗。

天津的春節非常熱鬧,天津的春節非常忙活。我喜歡窗外寒風中飛舞的紅吊錢,室內熱氣騰騰的熱餃子,家家戶戶都能聽到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這些與杭州不同的北方過年氣氛。我非常喜歡天津的春節。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今年春節,村裏禁止燃放煙花和爆竹,整個春節期間,村裏沒有一處燃放煙花和爆竹,相比以前確實缺少了一點過年的氣氛,但是整個鄉村依然喜慶不減,而且,今年春節還給我們還帶來了有史以來春節期間最清潔環保的空氣。

除夕當天,各家各戶按傳統習俗都在自家門上帖上了春聯、福字和年畫。街口、大聖廟等地方仍是人流如織,車水馬龍,大聖廟早早就上了鮮豔的彩燈,爲整個春節奉獻了濃濃的年味。春節過大年的喜慶氣氛不減往年。

往年春節,到處是煙花爆竹聲,空氣中瀰漫着嗆人的硝煙味和濃濃的黑煙,整個村莊好象被厚厚的煙霧所籠罩,時不時傳來大小爆竹和禮彩炮的轟鳴聲。無論是道路還是家裏,到處都是禮炮和爆竹的殘渣,一片狼籍,不堪目睹,留給環衛工人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清掃。但今年春節卻大不一樣,整個鄉村在春節期間的空氣清新,天空蔚藍,從道路到各家各戶,沒有了往年遍地硝煙、濃霧和爆竹殘渣,又清潔又環保,給人一種全新春節氣氛。另外還爲我們了巨大的煙花爆竹費用。

這不鄰居大爺正月初六過八十大壽,本來是要請戲班做戲,而且準備大擺筵席請鄉里鄉親和親戚朋友過來吃飯,打算買上萬元鞭炮回來放,他那上大學的孫子過年在家,他給全家人做思想工作,最後把這些錢省下來,捐給村裏老年人活動中心。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春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今年爸爸打算帶我回爺爺奶奶家過年。臘月二十三是老家的小年,我聽爺爺奶奶說起了春節的習俗,原來春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過年,它是有故事的。

從前,有一隻年獸。它喜歡到處吃人,因爲怕熱,只能在海底睡覺。這一睡就是一年。每到年底,它就跑出來吃人了。有一位丁奶奶打算對付“年”,這時,一位乞丐走過來,說:“給我點吃的吧!”丁奶奶給了他吃的。乞丐便告訴她趕走年的辦法。這一做,果然趕走了年。於是,人們叫這個爲“過年”。這就是我們放炮、穿紅衣、貼對聯的由來。

說到包餃子,我便垂涎欲滴,口水流了三千尺。晚上,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奶奶一起包餃子。儘管我包的餃子很醜,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爲吃着自己勞動的成果,心裏那個美滋滋的感覺就別提了。

老家的親友家裏都有貼福字,而且全是倒着貼,原來這樣表示福“到”了。但是你如果想把福字貼在大門上的話,那可不能倒着貼了,因爲這樣代表着把福氣全部都倒出去了。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進了人們的距離,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透過爺爺奶奶的介紹,我瞭解了很多春節的習俗,希望這樣有意思的傳統能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着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曆的二十幾就開始。主要的活動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裏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說“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牀。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錶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爲俗話說“好事成雙”。進門,首先要對象說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給他們。

結尾: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麼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着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春節習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在巴馬縣的坡幫村,那裏的過年習俗可真有趣。如果你不信,就聽我說說吧!

大年三十的早上,爸爸把我和哥哥叫過去說:“你們去河邊把我們家的牛、豬、雞、鴨……給帶回來。”說完,把一個籠子和兩條繩子交給了我們,我就拿了一條繩子,心想:“真刺激,我還是第一次去趕牛呢!肯定很好玩。”這樣我就和哥哥高高興興地上了路,一路上我們還看見許多小朋友也跟我們一樣,去要他們家的牛、豬、雞、鴨。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河邊,我一看河邊什麼動物都沒有,更沒見爸爸所說的牛、豬、雞、鴨……只見河邊只有一塊塊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石頭,我就問哥哥:“我們家的牛、豬、雞、鴨……在哪?”哥哥指着河邊的石頭說:“在那裏呢。”接着說:“走,一起去把石頭裝進籠子裏,這就是我們要的雞、鴨、牛、豬等。”我不懈地問哥哥:“這些是石頭呀!怎麼是家禽呢?如果把它裝進籠子裏呢?等真的牛、豬、雞、鴨來了怎麼辦呀?”哥哥坐在河邊的大石頭上跟我說:“因爲這是我們家鄉的一種風俗,這些石頭代表了牛、豬、雞、鴨……。每年年三十的早上,這裏的人們都會到河邊來把它們拿回家,先放在門外,到了晚上12點放完鞭炮後才能拿進門放在家裏,表示來年家禽興旺、有吃有財的意思。”我一聽,這才明白。我心想:既然是這樣,我就多拿幾塊石頭回家,我們家明年就家禽興旺,有多多的牛、豬、雞、鴨等。於是,我就和哥哥選了幾塊石頭裝進籠子裏,又用繩子綁了幾塊石頭,就高高興興的拿回了家。

你們說,這樣的風俗是不是很有趣?

篇四:春節習俗

春節就是農曆新年,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降臨,萬象更新,象徵着一年的開始;標誌着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爲重要的節日,是因爲透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繫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爲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爲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爲“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聲聲三羊開泰羊羣來 鞭炮陣陣萬馬齊喑馬兒過。

送竈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竈神迴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竈神上天說好話,因此這一天道教徒特別準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竈神。

年糕

在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制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篇五:春節習俗

春節傳說之三: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篇六:春節習俗

在我們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在這個節日裏人們都會吃餃子、放鞭炮、拜年、貼春聯……

今天,我和姐姐下樓去玩,“哇!家家戶戶門口都張貼着火紅的春聯!”我們來到了一家服裝店門口,只見兩邊各貼着一張春聯,我情不自禁讀起來:“財運享通步步高,生意火紅騰騰起。”我剛想稱讚這幅對聯寫得好,姐姐卻在旁邊笑了起來。我不解,問姐姐:“姐姐,你笑什麼啊?”姐姐捂着肚子笑着說:“應該這樣讀:‘生意火紅騰騰起,財運享通步步高。’呵呵。”我很好奇,就問:“爲什麼?你這樣讀反了。”姐姐說:“不,對聯應該從右往左讀,是你讀反了。俗話說:‘人朝門立,右手爲上,左手爲下。’就是說,上聯貼在右手邊,下聯貼在左手邊。”我點了點頭,看來上初中的姐姐知識就是比我豐富啊。可是,我突然看到這家門上的“福”字貼反了,我怕再給姐姐笑話,就仔細看了看周圍的店上的福字,都貼反了,我問姐姐爲什麼他們都把福字貼反了,姐姐點點頭,說:“是因爲一個故事: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爲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爲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且過往行人或頑童唸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就會給大家帶來好運。”我點了點頭,說:“這些故事真有意思,看來今天我收穫的春節習俗方面的知識還真不少呢!”

《春節習俗》作文 篇6

今天,老師要求寫一篇有關傳統習俗的作文。由於我是小孩嘛,老盼望過年又最愛吃餃子,所以我決定寫寫有關“春節吃餃子”的傳統風俗。

於是,我上網查了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奇妙——

原來,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朝與清朝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而子時是農曆正月初一的開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吃餃子有非常多神奇的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說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三說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捏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人的耳朵非常容易被凍掉。爲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兒,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裏咬着,這樣才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着吃。

其實,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深受老百姓喜愛,民間就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春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方面,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另一方面,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的新年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與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春節吃餃子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吃魚團、肉丸與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還有些地方吃法非常獨特。如:在我國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麪條與餃子一起煮着吃,取名“金錢穿元寶”。你說有趣不有趣?

看來,愛吃餃子真不錯!查着查着,我又想吃餃子啦。

標籤:春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