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春節習俗》作文彙總七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習俗》作文彙總七篇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春節,福州的習俗稱爲“做年”。閩俗諸年最重做年,節慶時間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續到初九玉皇誕,甚至會延續到元宵節,一般是自從初四起,就開始復工了。

春節的前一天夜爲“除夕”。福州有透夜點燈(稱長明燈)的習俗,意思是“長生”、“吉祥”。家家在天未明前點燭鳴炮,以迎新歲。廳堂中陳列酒果和貴(檜)花飯甑,焚楮帛,拜天地,謂之“供歲飯”這天早餐不煮新飯,而吃除夕的“餘飯”,取來年"有餘"之意。先吃年糕湯,“年年高升”再吃太平面,象徵一年太平。之後重振衣冠,首拜祖先與家中長輩,然後出門往親友家中慶賀,互相來往,謂之“拜年”至初四爲止,小孩向長者祝福,長者則分糖、餅桔子或“壓歲錢”給小孩。王式念《夢竹齋詩草》雲:“兒童連日拜新年,紅線穿來壓歲錢,最妙袖中懷桔滿,壘壘墮落畫堂前。”路遇熟人時互道慶賀,臺江的羣衆多叫“發財”城內的人則雲“恭喜”與“拜年”。清人吳繼錢《半野軒詩存》雲:簇新衣服耀眼前,禮數依然未變遷,路上相逢共長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但在水上居住的船民則有所不同,他們年正月初二至初四,三五結伴手攜籃子,登岸沿街挨家“賀年”,口唱“十二月花”等民間小調,受賀人家則以年糕等相送,俗稱“討(米齊)”。取一年吉祥之兆。這個賀年之舉,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新中國成立後,隨着船民漸漸上岸定居而消失。

福州民間初一晚上天未黑就要趕着睡覺,謂之“鬥夜燈”,也稱“鬥早登”。據民國蔡人奇《藤山志》釋:“除夕人家守歲,商家結賬徹夜不眠,因而元旦之夜,宜鬥(比)早登牀也。”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南北各地都有自己過新年的方式,那麼接下來,就看看我家鄉是怎麼過年的。

過年前總是要置辦些東西的吧,這不,我爸爸就已經買回來了,一大塊豬後臀,我一直在問爸爸爲什麼要買豬後臀,爸爸對我說,豬身上的肉最好的地方就是豬後臀了。看,爸爸開始割肉了,今天又有口福了,想起那剛煮出的熱騰騰香噴噴的大塊豬肉,我就“口水直流三千尺”,嘿嘿,作爲一個小吃貨的我,是絕對不能不吃的。

今天煮過肉,那明天就要炸老家最出名的食物――面坨了,面坨呈圓形,金黃色,剛出鍋的合格面坨應該是這樣的:最上面鼓出空空的一塊,圓乎乎的,活像一個金色小胖子,這纔算合格。

炸過面坨過後,就該炸焦花了,把發過的面擀成薄薄的餅,然後切成長方形的樣子,放上白芝麻,等油鍋裏的油熱了以後把做好的焦花放進去,炸成金黃的顏色,這就出鍋了。

那麼,接下來就應該請我最喜愛的美食――牛肉丸登場了。剛剛炸出來的牛肉丸,外焦裏嫩,着實讓人喜愛,再看它的造型,圓滾滾的,真是可愛呀。

我家的春節就是這樣過的,你家的呢?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今天,老師要求寫一篇有關傳統習俗的作文。由於我是小孩嘛,老盼望過年又最愛吃餃子,所以我決定寫寫有關“春節吃餃子”的傳統風俗。

於是,我上網查了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奇妙——

原來,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朝與清朝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而子時是農曆正月初一的開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吃餃子有非常多神奇的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說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三說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捏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人的耳朵非常容易被凍掉。爲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兒,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裏咬着,這樣才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着吃。

其實,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深受老百姓喜愛,民間就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春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方面,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另一方面,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的新年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與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春節吃餃子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吃魚團、肉丸與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還有些地方吃法非常獨特。如:在我國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麪條與餃子一起煮着吃,取名“金錢穿元寶”。你說有趣不有趣?

看來,愛吃餃子真不錯!查着查着,我又想吃餃子啦。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是在海南樂東,每當到了春節的時候,都會熱鬧非凡。

除夕前幾天,濃濃的年味早就在大街小巷裏了,大人和小孩都爲了能更好的過一個愉快的春節忙得不亦樂乎,都在仔仔細細的清理房子,把不要的東西統統拒之門外,爲的就是在春節前把所有的黴運統統趕出家門,引來歡悅的喜氣。我們家也是一樣,家裏全民動員,各有各的責任———我負責把地板掃乾淨,拖乾淨,還要把茶几裏的東西一次又一次的整理一遍;爸爸負責把整個房間收拾得有條有理,還要再把紗窗拆出來沖洗一下;而媽媽負責把廚房和廁所擦乾淨。

過春節,年貨是不可少的。可不是,除夕的前一天,一大早,我就和媽媽高高興興地趕在人多之前的時候挑年貨,但是爭先恐後的情景還是發生了,超市裏擠滿了人羣,每個人的購物車裏都裝了大包小包的零食和年貨。我也是一樣,進了超市拿到車後,就迅速地仔細挑選,左挑一包右拿一包,幾下就把購物車塞得滿滿當當的。

除夕當晚,吃團圓飯後,我從商鋪裏買來了不可計數的火柴炮,打算今天晚上過個癮,左點一個,右扔一個,突然間就劈劈啪啪的響。12點一到,新年的鐘聲剛一敲響,整個樂東像是活了過來一樣,家外面到處都是威力十足的長炮的響聲,天空上都是五顏六色的煙花,火光一亮,那奼紫嫣紅的煙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不一會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花朵。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春節,怎麼樣,熱鬧吧!

《春節習俗》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臨了。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爲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這麼多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正月初一,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最熱鬧的節日。在這一天,那些心靈手巧的姑娘們都用她們那雙巧手剪裁出許多的窗花、福字,還有寫字寫得好的人,會親手寫出幾副對聯,有的貼在家門口;有的寫了送自家的親朋好友。通常人們會在過年前幾天去買許多東西,像水果、魚、雞等等。而且在過年的那天晚上,全家會團圓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飯”,飯後小孩去放煙花,大人在家裏看春晚。

記得我八歲那年,和家人們過了一個快樂的春節。在過年的前三天,爸爸媽媽帶着我到處跑,說是爲了買年貨。回來後,爸爸就忙起了寫對聯這項工作,媽媽則在打掃家裏的東西。“呤呤”門鈴響了,因爲只我“遊手好閒”,所以我跑到門前去開門,開啟門幾隻窗花一套新衣服便映入我的眼簾。來的是姑姑,說是專門爲我家送祝福來的,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裏過年紅紅火火。

到了晚上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了,因爲大人要我給我們壓歲錢了。“吃飯了”媽媽的一聲喊叫打斷了我的沉思,我疾步如飛地來到客廳,“哇”我這音量,我自己都被嚇着,因爲飯菜真的太豐富了,有炸魚、燉雞、紅燒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筷,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吃完飯後,我約了幾個女同學一起去放煙花,差一點傷到人了。春節是一個隆重、熱鬧的節日,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們,放煙花的時候要小心一些,千萬不要傷到自己或別人哦。

《春節習俗》作文 篇6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爲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爲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爲春節。

就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謠唱道:“糖瓜祭竈,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竈,掃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裏、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人在屋內廷貼上“擡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人過年講得就是,以吃爲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爲人準備的。

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爲主。

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春節習俗》作文 篇7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有:壓歲錢、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年畫、守歲和爆竹。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桃符等,它以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願望。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把福字做成各種圖案的。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而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