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民族習俗作文(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族習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族習俗作文(3篇)

民族習俗作文1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爲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爲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爲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爲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爲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爲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爲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犛牛氈毯,中留一寬15釐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犛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釐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幹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竈,竈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製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誌。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定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爲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爲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羣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爲中心,自由佈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闢風門,設定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侷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杆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杆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着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杆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習俗作文2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爲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爲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爲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爲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爲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爲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爲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犛牛氈毯,中留一寬15釐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犛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釐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幹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竈,竈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製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誌。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定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爲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爲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羣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爲中心,自由佈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闢風門,設定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侷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杆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杆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着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杆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習俗作文3

春節是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將至,萬象煥然一新,象徵着新年的開始;它標誌着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日,是因爲慶祝這個節日可以增進親情和親情。比如吃團圓飯、饋贈親友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在世界各地有華人聚居的地方,慶祝這個節日隆重而熱烈。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十五連續15天。

古代帝王爲了顯示“皇帝”的權威,在繼位時往往制定自己的歷法。漢武帝即位,決定修改曆法統一。我們今天使用的歷法是經過多代漢武帝修改的。

歷代王室過春節的場景,往往反映了那個朝代的繁榮、安定、繁榮。國家越富強,慶典儀式就越隆重。

爲了迎接親朋好友來過年,家家戶戶都在節前大掃除家中外。有的家庭還把春聯貼在門上,寫上吉祥對聯,祈求年年有好運、五穀豐登。

春聯在我們中國社會已經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將象徵吉祥的“淳”、“福”字掛在門上或牆上,作爲裝飾品。有些人甚至因爲“傾”和“至”而把這些詞顛倒了。諧音,意爲“春天到了”和“福氣到了”。如:鞭炮聲,三隻羊和成羣的泰羊來鞭炮,萬馬奔騰。

送廚神

農曆12月24日是道教的重要節日。這一天,竈神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彙報人事。人們都希望竈神會說好話,所以道家在這一天特別準備了豐富的供品來祭祀竈神。

新年蛋糕

春節前夕,普通家庭忙於製作糕點等食品,既可作爲禮物,也可作爲走親訪友的娛樂。年糕(又稱粘糕)是春節必備品,象徵吉祥。這種由糯米制成的褐色粘糕,因與“年糕”諧音,故有“年年增長”之意。

禮物

禮物是給朋友和親戚的爲了表達敬意和愛心,按照中國尊老敬老的傳統,年輕一代應該給長輩送禮。例如,女婿在春節前一週給岳父岳母送禮物。爲了表示吉祥,禮物是偶數的。在傳統禮節中,受贈人必須退還禮物以表達感激之情。這種互贈禮物的習慣,正是中國人對待禮遇和互惠的態度。

團圓飯

除夕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中國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將囚犯送回家與家人團聚過年。可見“團圓飯”對中國古代人的重要性。

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體現了中國家庭成員的相互尊重和關愛。這種相互尊重和關愛,讓家庭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一家人的團聚,往往能給一家之主帶來精神上的安慰和滿足。老人家看到兒孫,一家人述說親情。過去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終於沒有白費。多麼幸福啊。年輕一代也可以藉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祖先崇拜

中國人在節日期間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死去的祖先,春節也不例外。獻花送花是我國華人常用的一種禮節。祖先崇拜的形式可能因宗教信仰而異,但紀念祖先的意義是相同的。

迎接春節

根據中國的計時方法,新年和生肖從晚上11點開始,所以傳統的春節時間通常是晚上11點。然而,在新加坡,大多數人在午夜12點迎接春節。

一般中國人仍有拜財神的習俗,這一天人們也會蜂擁到廟裏許願或祈求平安。

新年祝福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年輕一代向長輩鞠躬並祝福。但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說,低頭很尷尬。他們不再遵循這個習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着一對橘子來祝福長輩。

送橘子是中國南方過年的習俗。由於粵語“甘”與“金”諧音,所以送橘子(送金)寓意吉祥如意。中國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所以當人們提着一袋橘子給親朋好友拜年時,袋子裏有兩個或四個橘子。

爲了表達對長輩的尊重,橙子必須用雙手端上。按照習俗,客人告別時,主人還可以回贈禮物,以示好運。

紅包(過年錢)

除了送橘子,送“紅包”也是過年的又一習俗。中國人喜歡紅色,因爲它象徵着活力、幸福和好運。

紅包是發給未成年人的(按照中國人的觀念,已婚的人被認爲是成年人),意味着他們會給他們帶來他們的願望和好運。紅包裏的錢只是爲了讓孩子們開心。它的主要含義是在紅紙上,因爲它象徵着好運。所以,在發紅包的長輩面前開啟紅包是不禮貌的。

元宵節

傳統的春節慶祝儀式持續15天,人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向親友拜年。過了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

元宵節,佛教徒和道教徒一般都會去寺廟許願。元宵節是月圓之夜,讓人想起愛情。這個節日對於熱戀中的情侶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元宵節又稱“元宵節”。中國古代自唐代以來,就有賞燈的習俗。新加坡人在這一天可以舉辦燈籠製作比賽和燈展。猜“燈謎”也是古代“元宵節”的活動之一。謎語包括猜詞、短句、歷史人物等,種類繁多,包羅萬象。這個古老的遊戲有助於提高我們對中文的理解,值得推廣和推廣。

標籤:民族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