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精選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精選5篇)

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1

清明掃墓之風,始於北宋末年。《東京夢華錄》有云:“寒食節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墓皆在此日拜掃。”可見清明時節初始不拜老墓,只祭新墳。後來發展爲既拜新墳,亦掃舊墓,形成了漢民族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許多民系掃墓祭祖的時日,而在梅州客家地區,卻是“只聞清明粄飄香,鮮見行人掃墓忙”。清明節當天,客家人喜用苧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一類,製成顏色翠綠的青粄,俗稱清明粄。清明粄含應節之意,還有健脾、怯溼、排毒等功能,嚼起來甜軟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客家人不在清明祭祖掃墓,而是把掃墓安排在春秋兩季,即在年初六後的正月或中秋節前後,以免影響農耕。客家人不論走到哪裏,都不忘回鄉掃墓。有些身居海外的客家人,一到掃墓時節,便相約回梓拜祭祖先,正所謂“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掃墓要擺放三牲果品一類供品,點上香燭祭拜,禮畢焚燒衣紙,鳴放鞭炮;還須在墓頭壓上幾片黃紙,名曰“掛紙”,客家話諧音“掛祖”。以往舉族打祭墓,主祭人要行三跪九叩首大禮,朗讀祭文。祭祀結束按年歲長幼安排部分男丁登席,餘衆發丁子錢。

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2

外公的老家在贛州,上次我們一家十六口人一起去贛南遊玩的經歷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在車上,媽媽告訴我了一些客家的基本風俗:因爲客家族是從中原漢族遷往廣東、福建與贛南與當地土著雜居的,所以語言漸漸受到當地土著的影響,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言,同時也形成了他們的客家習俗,如:大年三十要殺鵝,祭奠祖宗之後才能吃團圓飯;大年初一要吃素,不能沾葷膩,這些都與中原過年有很大區別。

到了贛州,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數贛州的美食了。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黃元米餜。

黃元米餜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之一,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爲貢品。打黃元米餜也是贛南客家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現在仍保留着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打黃元米餜,一般在每年臘月農閒時進行,其打製過程可以體現出客家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因爲打黃元米餜,單家獨戶不行,一般都要幾家人合夥一起打。所以一般打黃元米餜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們喜歡聚集的場所。

外公指着盤裏的黃元米餜說:“黃元米餜以贛南本地產的糯性大禾米爲原料。用一種贛南山區生長的名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成灰後淋水浸泡拌料,然後用木製大盆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飯倒入石碓中,十來個男人齊心協力用黃元棍將米飯搗爛。最後,由師傅將搗爛的黃元米餜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釐米的黃元米餜,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餜就製成了。風乾後的黃元米餜,盛裝在大缸裏,用鹼性灰水浸泡,一般能儲存三四個月不變質,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年前年後,大家走親訪友,總不忘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餜爲禮,意寓吉祥富貴。家中來了客人,從貯存缸中取出黃元米餜,切成條塊,炸炒蒸煮,獨具風味。而剛打出的黃元米餜,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趁熱而吃。

我喜歡贛州,我喜歡贛州的美食,喜歡客家的風俗。

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3

客家釀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釀”是客家話的一個動詞,表示“植入餡料”的意思,“釀豆腐”即“有肉餡的豆腐”之意。

具體的做法是,把豬肉用刀反覆的剁,調味做成餡料,然後用筷子在豆腐塊中輕輕插一個小洞,塞入適量肉類爲主的餡料,然後以煎、悶、煲、炸或蒸等烹調方法烹調至熟。可以煮一些醬淋在上面。

因其做法簡單,取材普通,因此深受客家人喜愛。“釀豆腐”的烹調方法非常講究。不同的餡料、不同的方法烹調出來的“釀豆腐”的味道很不一樣。

豆腐在“釀”之前煎過或者炸過的話,味道也不一樣;甚至同樣採用煎的方法,倒撲煎和正放煎風味也不一樣。在節日客家人通常都會自己製作一定量的豆腐,“釀”好煎熟,置入鍋中,每餐取出若干作菜餚,剩餘的每隔一段時間在砂鍋中加熱煮沸以防變質,直至全部吃完。

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4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源遠流長。她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還吸收了瑤族等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雲蒸霞蔚、獨具特色。成爲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下面我將從七個方面淺談一下客家的風俗。

一、生活風俗

客家人的房屋一般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爲平房,廳堂分爲上廳、下廳,中間爲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

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爲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是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爲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子多留給長子住用。

二、家庭風俗

由於重視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敬。客家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座位。如果家裏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

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時,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邊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一聲“慢吃”。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世極受重視。當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揹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週歲。

三、婚姻風俗

客家人擇偶,多爲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座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做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後,互相傾吐心事,於老人同意,認爲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爲比較合適成婚。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

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纔到政府去辦結婚證。待男方準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着手準備嫁妝。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

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

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羣衆一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擡出嫁妝。

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後,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到男家拜堂後,新娘當晚要回孃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孃、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着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爲新婚夫婦準備生活的本錢。

客家人的清明習俗初中作文5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客家人過年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的,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說,過年是從傳統的過“小年”開始。小年過後,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香燭炮竹之類。

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擦拭門窗等。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早早的貼上對聯、年畫,然後準備年夜飯。年夜飯最講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湯”;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炮竹。

爾後,一家人才團團圓圓吃年夜飯,這一餐一定要吃點飯,表示吃到了“年飯”,長了一歲。飯後,年長者會爲小孩包上吉利的“壓歲錢”,除夕纔算過完。

正月初一凌晨,男人們早早地便起來洗簌乾淨,然後點香燭、放爆竹,給長輩拜年。這一天有很多講究,不撈飯、不掃地、不打水,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早餐也要吃齋,並以芹菜、豆腐爲主,意粉皮、米糖、花生,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爲勤勞致富發財。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殺一隻閹雞,把雞血淋在“紙錢”上,謂之“血錢”。早飯後,一家人便穿戴整齊,和家族人一起帶上香燭爆竹、茶酒齋飯,上墳祭祀祖宗。祭祀完畢後,家族人便開始一家一家拜年,一邊說着祝福的話,一邊喝着滾燙的酒。這一天,新媳婦還要和丈夫一起趕回孃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開始走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