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立秋習俗大百科範文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季開始的節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立秋習俗大百科,歡迎閱讀與收藏。

立秋習俗大百科範文

1、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爲,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2、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3、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後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後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4、吃餃子

瀋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裏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5、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爲“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爲可以防瘧疾。[1]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羣,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6、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7、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爲“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於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裏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着“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9、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爲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10、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裏的泥鰍就會在水裏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裏,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1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爲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12、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13、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爲中秋節。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如在商洛竹林關一帶,中秋節夜裏,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裏,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爲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爲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爲遊戲,不作偷盜行爲論處。過了這一天,家長要約束孩子,不準到瓜田裏拿人家的一枝一葉。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後,不肯長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蔥。

14、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15、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爲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爲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爲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16、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爲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17、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竈,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裏,燒製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裏,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裏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立秋習俗大全

18、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裏,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爲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裏。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19、咬秋

也有地區啃秋不是吃西瓜。如在山東,立秋的風俗是包餃子,老百姓都稱之爲咬秋。立秋當天,年紀稍大的人會在堂屋正中,供一隻盛滿五穀雜糧的碗,上面插上三住香,祈求“立秋”過後五穀豐登。而大多數人家會在立秋時刻過後,剁肉餡包餃子,全家人圍在一起“咬秋”。

20、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裏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21、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羣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裏,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裏,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22、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23、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擴展資料:

南方“啃秋”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現如今,各地承襲下來的立秋習俗不盡相同,各有特色。又是一年秋分時,大江南北立秋過法各不相同,要說這南北差異,這秋分的習俗估計又算上一事了。

江南地區在立秋這天要“啃秋”,也就是吃西瓜。

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裏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以後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後來人們把在立秋當天吃西瓜也稱之“啃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爲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別之意。

江蘇鹽城“摸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

相傳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爲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臺灣立秋習俗

《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時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立秋節氣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爲“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秋水和秋粥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而川東的傳統習俗,立秋這一天老百姓要吃“涼宵”,即用優質糯米制作、再進行冰凍的粥。一方面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一方面象徵夏日即將結束,秋天即將來臨。

秋後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爲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着,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中國古老的養生之道最注重季節氣候變化,四時不同,飲食起居隨時變化。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這時候就要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併爲越冬做準備。

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爲的是清除暑氣、預防痢疾。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苦夏後“貼秋膘”

北京立秋後,北方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着涼爽的天氣快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爲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秋後進補正當時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按照中醫理論與中華養生學,秋季爲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這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爲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山藥、扁豆、銀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秋天果實大量成熟,瓜果、豆莢類蔬菜種類很多,魚、肉、禽、蛋也比較豐富。人們選擇食物的範圍擴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溫、軟、淡、素、鮮的食物,生津、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避免涼、燙、硬、辣及油膩的食品,忌暴飲暴食,“飲食有養,貴在調配”。總之,秋季養生應以“平衡膳食、辨證配膳”爲原則,進行合理的膳食搭配,纔是最好的養生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