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熱門】節日習俗作文四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4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節日習俗作文四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爲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佩香囊帶五彩繩的習俗! 端午節人們佩香囊和戴五彩繩,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五彩繩則是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鍊!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我的心裏高興地不得了,就情不自禁的向媽媽問起有關春節的習俗,於是,媽媽認真的講起春節的習俗。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竈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送竈時,爲了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竈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竈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竈神不能亂說話。竈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竈神”再接回來。因爲,年三十的晚上,竈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竈”“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竈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

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聽了媽媽的詳細講解,我十分意外,原來,過春節,還有這麼多儀式呢!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和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遠的文化大國,在中國有着許多節日習俗,這習俗到今天已有萬年之久了,一代代傳承到了今天。

在這些習俗中。最熱鬧的要數春節了,春節在正月初一,是我國的.農曆年節,它可是古老而又隆重的節日。它的節日習俗既多而且又熱鬧。主要的節日習俗有:貼春聯,年畫,福字,放爆竹,守歲,拜年,包餃子,吃元宵,舞獅子。春節正謂是一年的第一天,據說,除夕晚上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新年精神充沛。

中國的另一個習俗就數清明節了,我國的清明在每年四五月前後,它的意思有兩層,既指節氣,又指節,在清明節,我最喜歡踏青了,踏青又叫春遊。清明節正是春回大地,四處生機勃勃的時候,據書中記載,我國民間很早就有踏青這一活動了,記得武林舊事中曾經寫過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七女豔妝飾,翩翩遊賞,畫般簫鼓,絕日不絕。由此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就流行了。

這第三個習俗就是端午節了,據歷史記載,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有喝雄黃酒、掛香袋、門上懸艾和萺蒲,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聽說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的爲國而死,令我佩服。

這第四個習俗就是我最喜歡的中秋節。它是農曆八月十五,我最喜歡在中秋之夜,吃着月餅和瓜果,賃欄賞月,談着吳剛代桂、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這往往會勾起我無限的遐想,令我深思。此外,我還喜歡吃月餅,吃月餅可以說是有着悠久的歷史了,北宋詩人蘇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也寫過:“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的詩句,由此可見,吃月餅是一種古老的風俗,在中秋節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圍在一起,顯得格外熱鬧。

中國的節日還有很多,這裏我只瞭解到了這四個,但從這四個習俗,我就可以知道,中國的文化悠久得超乎我的想象,我一定要更加地深入瞭解它們,更加深入瞭解我的祖國,熱愛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