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節日習俗作文四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節日習俗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節日習俗作文四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讀到這首詩,我不由地想起那一次的清明節。

風呼呼地吹,雨嘩啦啦的下,路上那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上覆蓋着大小不一的腳印,就像一個個頑皮可愛的小孩在歡快地跳起搖擺舞來。我們手捧鮮花,坐在一輛飛馳的車上,耳邊不時響起了陣陣連綿不斷的鞭炮聲,真是太“壯觀”了!我連趴帶躺地撲在窗戶上,觀賞着“西洋景”呢!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時,一陣緊急剎車,把握這一天的好心情都煙消雲散了。終於,隨着鞭炮聲,把我們“帶領”到了一片“荒野地區”。只見,許許多多少男少女,手捧着鮮花與紙錢,看來也是來這上香的。對了!還有我呢!我也捧着厚厚的、金燦燦的一疊紙錢,心裏洋溢得不得了,心想能自己親手燒紙錢,別提多興奮了。我隨着大人們的帶領,也來到了祖先的墳墓上。奶奶將預先準備好的蠟燭,小心翼翼地放在墓前,用打火機將蠟燭點燃。再將盆放在地上,讓蠟燭將紙錢點燃,最後接二連三地投入盆中。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燒了起來。一切都非常順利。但在這一天,是祖先們哀悼的日子,我不希望我的笑聲讓祖先“責怪我”。

我們上完墳,只見旁邊有個小亭,於是我們有整理好“包袱”,到亭院享受去了。在那迎風吹來的亭院裏,奶奶好像早有準備,她神神祕祕的從包裏掏出一隻風箏,我見了可高興了,歡快的放起風箏來了。跑累了,我就去休息;肚子餓了,去買點吃的……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們該回家了。我又順便摘了一朵花,插在了妹妹頭上,可好看了!

在回家的路上,窗外,雨還是嘩啦啦下個不停,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果然,第二天,雨過天晴,種在地上裏的花果蔬菜都發了芽,還真應了“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那句諺語。我越來越喜歡清明節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春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如何去過這個節日,在千百年來不斷髮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就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而‘壓歲’正和‘壓祟’同音,所以這壓歲錢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孩子們用來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爲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貼春聯:爲了迎接嶄新的一年,家家戶戶都要貼紅聯,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表明舊的事物已經過去,新的事物已經來臨,同時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在爐邊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啪啪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的氣氛,是節日裏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在這裏祝大家春節快樂!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春節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爲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下面讓我介紹一下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習俗。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竈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竈神”再接回來。因爲,年三十的晚上,竈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竈”“接神”的儀式。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爲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下面讓我介紹一下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習俗。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到處洋溢着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其實吃豆腐渣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是因爲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爲“年肉”。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接下來的習俗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習俗,那就是發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元宵節前的飯桌上總有幾分不同:糯米粉、鐵盆、木板、水杯——開始做元宵了!

媽媽總是那一句“揉一點面放一點水,揉到元宵的感覺時,停水續揉。”

在我面前的鐵盆裏。裝着白沙般的麪粉。在我左手指間亂搖一陣,掌心緩緩向麪粉拍去,無論怎麼用力掌心都不能壓到盆底。

隨手一捧粉屑,立刻如流沙般從指尖劃過,用另一隻手輕撫一下,才明白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

這難辦。我想。

“倒一點水?”我自言自語,一邊專注地看着媽媽那雙泛黃的手。只見十隻手指乾淨利落地一推,一揉,手指從四面八方向麪粉擠去。她平緩的氣息一呼,一吸,把看似易散的麪粉都聽話地掌握在手中。

我也不閒着。雪白的右手緊緊握住杯子的腰桿,左手更是小心謹慎地托住杯口,緊皺的眉頭似乎能隨着上揚地手移動着,多倒那麼一滴也要狠狠滴罵自己一下。

此時,杯中的水好比生命的源泉。沐浴了水的麪粉好像活了起來,幾下輕推慢揉,幾次“雨水”滋潤,那如沙般的麪粉彷彿讓那魔棍輕揮幾下,竟變成了一堆巨大的龐然大物——這就是元宵的稚型。

“再把麪糰揉幾下,記得要往一個點揉,用力!”媽媽兩手互相摩擦着,細聲細氣地提醒,馬上就好了。

我雙手合併着,堅定的眼神自動鎖定了方位,腮幫如警示般股三股,雪白的掌心“刷‘地朝麪糰的白肚皮上刺去,只感覺得血管像打了氣般“快要炸了”,沒想到,麪糰軟而富有彈性,推在上面跟抹在臉蛋上沒什麼兩樣!

此時此刻,我的手指好比牙齒,而麪糰已經有了元宵的味道。

緊接着,媽媽如鷹爪般的手抓在麪粉的一點,捏出了一兩個白的深的深洞。輕而不急的一撕二撕,剎那麪糰一分二,而分四,八個白團靜臥不動——最樂的一刻“揉元宵”來了。

這時,可謂“全家動員”,五個人、八個面球,球在兩手之中左遊右逛,無頭蒼蠅般前撲後退,時而扁圓時而細長,在這千揉百磨之中,圓形的元宵完成了。

八個“雪球”在木板之上排成一線,有誰能想到,再“推”、“揉”的鍛鑄下,竟會如此美麗‘和諧。

許久後,廚房裏的鐵鍋腳踩火焰之上,在裏面蠢蠢欲動、不停翻滾的熱水下,鵝卵石塊般的元宵靜靜在水底圍成一圈,只爲等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