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精華】節日習俗作文合集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節日習俗作文合集6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朋友,如果你來我的家鄉,就可以看到重陽節正宗的民風民俗。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陽節,正是看老人、飲雄黃酒的節日,我們家也正是如此。

在公雞打鳴、太陽出來時,我們迎來了重陽節,姥姥聽見公雞打鳴,便拿了幾根艾草掛在門頭上,還說:“艾草不上頭時,不能說話,不然不吉利。”

清晨,姥姥就開始打掃房間了,隨後,又用了幾根艾草掃了掃屋裏的地板,我也學着姥姥拿了幾根艾草,姥姥邊掃邊念着俗語:“艾草掃一掃,螞蟻蚊蟲都往外跑。”

剛出了屋門,姥爺拿毛筆,在我頭上寫了一個“王”字,還說:“寫上這個,妖魔鬼怪都不敢騷擾你。”

臨近中午,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時刻,因爲我們可以要食物了。小孩子們挨家挨戶串門,還可以要兩三塊糖和一些小零食。

回到家中,家裏變得和春節一樣熱鬧,親朋好友都來家中聚餐,廚房裏也開始“叮叮噹噹”忙了起來,頓時,開始了一段交響樂:“咕嘟咕嘟”“呲啦”“叮叮”等聲音此起彼伏。

吃飯時,客人們井然有序地坐着,飯也是琳琅滿目:有糖醋魚、四喜丸子、白糖赤米、手扒雞等,只見姥姥給媽媽夾菜,爸爸給姥爺倒酒,小孩子們也吃着五花肉、火腿,大家其樂融融,這場面,如果你看了以後,你會覺得十分溫暖。

太陽悄悄爬上了老棗樹,我坐在搖椅上,聽姥姥給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在溫暖的陽光下,我就這樣乘着涼風,曬着太陽,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春節作爲我國的農曆新年,進入臘月二十三,也是送竈神的‘祭竈日’,人們趕集買竈糖,晚上急躁。臘月三十晚上稱‘除夕’這是一年最熱鬧的夜晚,外出着回家,一起吃年夜飯。人們一向有除夕守歲’習俗。家家門前張燈結綵,戶戶院內放鞭炮,接年迎喜神。正月各種慶祝活動到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才結束。初一俗稱歡慶日,迎春、祭祖、拜神、拜年。這是一天的活動,這天人們早起吃過餃子後。

幼者向長輩叩頭拜年,稱‘辭歲’長輩發錢給幼者稱‘壓歲錢’祝賀他們又長一歲。下午外出去親屬家拜年,然後再挨家挨戶拜年,相互問候,恭賀新年快樂。

春節快到啦,在我國民間有許多傳統的習俗。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人們要吃麻糖的。傳說在這一天,竈王爺要去拜見玉皇大帝。

人們怕他說壞話,就給他吃麻糖,好封住他的嘴。臘月二十四是除塵,清掃衛生,取“除陳”的諧音,預示着來年除舊迎新的意思。二十五吃豆腐,取“抖福”的諧音。除夕要貼春聯、堆旺火、接財神,預示着來年紅紅火火,福旺財旺運氣旺。鄰國越南和我國習俗差不多,不同的是,十二生肖年中,過了年他們是貓年,有意思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在春節到來之際,每一個地方都會過春節,由於地方不同,所以春節的習俗也不一樣,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天津的春節習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爲“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年貨上市,以娘娘宮爲中心的宮角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這兒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子到了這裏,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則來“洗娃娃”的。只要從娘娘宮栓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是節前必做的事情。

糖瓜祭竈: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裏十二點祭竈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竈王爺像,點火燒了,等到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竈王像,這又叫“竈王碼子”,年復一年。

吊錢兒:吊錢是用彩紙剪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爲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損壞,否則一年都會不吉利。

“破五”正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菜板要剁響,讓鄰居聽見,以示正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身上,要除掉“小人”才行,初五晚上放炮,也有辟邪免災的意味。

以上這些就是天津的春節習俗,不知道大家都瞭解了嗎?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是忙的團團轉,因爲春節的習俗很多,要準備的東西一樣都不能少。

先來說說煙花吧,春節必不可少的,聽大人們說,過年的時候放炮,不僅是爲了好看,更主要的.是去掉一年的晦氣,希望我們下一年有個好的開端,呵呵,我似懂非懂。

我們家早早就買來了這些東西,有長有短、有方有圓,看着那堆紅似火的鞭炮,真是惹人喜愛,禁不住就想伸手拿。一旁的母親趕緊提醒我:這東西可不是鬧着玩的啊,都是易燃物品,裏面全是炸藥,占上火就會爆炸,小孩子可不敢隨便拿着玩,大人放炮的時候你們在旁邊看着就行了。

可是母親我太想玩了,你就讓我玩一次嘛,或者給我一個小點的。

你這孩子,哪有女孩像你這樣愛玩炮呀,這樣吧,給你一盒“煙花棒”,用打火機點着,它就會呲出“點點星光”,你可以兩隻手拿兩個,來回轉圈,可漂亮了,這個是比較安全的,要不你試一下。

好啊好啊,我歡呼着照着母親的話做去了,還真是的,呲出的火星果然像天空一閃一閃的星星,好美!

放炮還有一個講究,就是時間問題:你平時不管什麼時候放都無所謂,但到了大年三十中午、晚上(也就是我們的除夕之夜)吃飯之前,還有天不亮起牀之後(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起五更)是必須要放炮的,而且家家比誰的響亮,那可是很有面子的哦。

其實放炮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由其是小孩,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比如把炮放到一個破碗下面,或者放到小水溝裏,看炮把碗炸多高,看炮濺起的水花,都是挺有趣的事。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那達慕大會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

“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爲“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馬壯羊肥的陽曆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遊藝、體育項目。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XX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爲蒙古大汗時,他爲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爲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爲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爲那達慕。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爲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以鄉、旗、盟爲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大會。

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唸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着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今天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做《北京的春節》。看着文章中那喜慶溫馨的春節,我也不禁想起了不久前過年的景象。

我的家鄉在河南武陟,武陟過年最有特色的,就數祭竈和過元宵節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家鄉的特色風俗吧!

祭竈,就是我們所稱的“小年”,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說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督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春節中的命運交到竈王爺手中。所以,人們爲了讓竈王爺在天上多說好話,便爲竈神設香案、放鞭炮,併爲竈王爺準備好上天的乾糧(竈糖和燒餅)。這就是第一大特色——祭竈。

第二大特色就數正月十五鬧元宵了。在武陟,我們每年的元宵節都不掛花燈,而是在大街上舞龍、舞獅。這場景特別熱鬧,引得了很多觀衆:兩個人拿着一個“獅子”上躥下跳,前翻後滾,就像一隻真正的獅子在慶祝元宵節;舞龍則是一堆人拿着舞龍棒,把龍的形態舉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人們總是吃上幾個大湯圓,祈禱新的一年能圓圓滿滿。

這就是武陟過年的特色習俗,看了我的介紹,你是否心動了呢?如果心動了,那就請你快來我們武陟參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