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精選民俗作文合集七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民俗作文合集七篇

民俗作文 篇1

3月1日,神奇小隊在吳山廣場河坊街舉行了“火紅樓道火樣情,中華文明我繼承”的活動。一開始,大家一起聚在一起,注意力都不在尋訪上,而是對着一些玩具出了神。但走在何坊街上,各處商埔林立,到處都有新奇的玩意,走了不一會兒,我們就發現了桂花酥,只見兩個正壯年的男子,一人一錘的在捶打桂花酥,越打越薄,不會兒一塊桂花酥就成了,在我們不停的要求下,他們讓我們也參與捶打桂花酥。我們一個一個輪流,你捶一下,我捶一下,一塊桂花酥就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吹糖人的老爺爺,我們看到了一些帶顏色的麥芽糖,在老爺爺的手下聽話地變成了一隻只羊、一隻只雞,以及各式各樣的動物。老爺爺說這是他從他師傅那學來的,要吹成小動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吹的氣不能太大,太少了,要均勻的控制。然後他說可以讓我們也試一些簡單的吹法。陳書顥想吹一匹馬,但是因爲難度太大,老爺爺讓他吹成了一個葫蘆,哈哈,他還爲此不高興呢,但這傳統的手藝也不是我們一學就會的呀,吹成一個葫蘆已經不錯啦。

傳統的文化還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們去慢慢發現,並繼承它們,讓這些傳統的東西一代一代傳下去!

民俗作文 篇2

在客家過春節會感覺到異常的熱鬧,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街道萬象更新,到處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客家的春節600字作文。在除夕5:00左右每家每戶都會聞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那是大年三十吃團圓飯的前奏。5:30正式開飯,大家在餐桌上吃飯,儘量坐緊湊一些,這樣比較溫暖。年三十的飯菜是最引人注目的,那剛剛出爐的鹽犋雞,色澤金黃,香味撲鼻,肉香骨酥;那清蒸鴨,鴨肉有嚼勁兒,耐人尋味;還有那糖醋魚,在一層橙黃橙黃的醬汁上灑一些豆鼓,色澤金黃;客家釀三寶,分別是釀青椒、釀茄子和釀豆腐,有青紫白三種顏色,十分美味,是應有盡有,每盤都十分開胃。到第二天早上天剛剛矇矇亮,在村頭便響起了刺耳的鞭炮聲——“噼裏啪啦、噼裏啪啦……”,大家聞聲而起穿上了大紅色的新衣與新鞋,三步化做兩步跑過來看熱鬧,那場面是格外熱鬧!而後,各自回家吃早飯行早禮,然後全家一起大掃除。年初二,出外拜訪親朋好友,收個“利是”,討個吉祥。年初三,我們稱爲“窮鬼日”,假如,那天有人來家裏做客,則客人稱爲“窮鬼”,主人一年不吉。年初四,可以出外旅遊觀光。年初五、年初六大家不出外,街上也冷清了許多。正月十五——元宵節,又一個高潮來了,每家每戶都出外賞花燈,大家在街上摩肩接踵,站在高處往下望,那如同是螞蟻換上了紅裝,在街上猜燈謎。此外,我們還要煮湯圓,所謂湯圓湯圓,吃了則會團團圓圓,湯圓也有各式各樣的,有豆沙芝麻餡兒的,有花生米磁餡兒的,還有綠豆餡兒的,玲琅滿目,能讓你大飽口福。在客家過春節,能讓你感受到一種格外熱鬧的氣氛,客家人是熱情好客的,請多來客家坐客,特別是在春節。

民俗作文 篇3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譯音,意爲“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爲蒙古大汗時,他爲了檢閱自己的隊伍,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爲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爲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爲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爲“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爲“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爲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爲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俗作文 篇4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非常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爲壯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爲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裏列舉二三。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非常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爲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說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民俗作文 篇5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裏——大柘鎮塘根村,那裏的婚禮風俗習慣非常傳統,近似於影視中的古代婚禮。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裏啪啦”燃起鞭炮.“嗚裏哇啦”吹響嗩吶,熱鬧極了。吹嗩吶的有七八個人,節奏歡快,鏗鏘有力,高亢明亮,那場面用語佔真是無法形容;你看,從花轎裏走下來一位大姐姐,接着一位老婆婆馬上扶她走進大廳,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時啦。那老婆婆拿來一根紅綢帶,讓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儀大喊一聲“肅靜”,整個大廳頓時鴉雀無聲;司儀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後,旁人立刻端上來一盤食鹽和一盆山石,寓意他們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這時大家的目光怎麼都投向一個小男孩身上?原來那個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獻I二兩個紅彤彤的雞蛋,雞蛋寓意早生貴子,這兩個雞蛋寄託了親人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

接下來該是敬茶的時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盤中香味濃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給他們。父母高高興興地接過茶,一面細細地品味着,面從懷裏掏出一個大紅包遞給新人,這又是長輩對他們和和睦睦、白頭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儀大喊一聲。頓時整個大廳人聲鼎沸,新郎、新娘在衆人的笑聲中走向自己的快樂天地。房門前,擺放着兩盆生機勃勃的石竹,寓這對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戶貼滿了大大小小的.喜字。牀上的被褥,枕頭煥然一新,希望這對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發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麗的畫卷。

老家的婚禮習俗可真寓意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是有“中國禪都”之稱的新興縣,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說到家鄉民俗風情,大家都會想起新興的“雅岡走大王”“傅姓坊舞火龍”、“社圩舞火撈“、“天堂燒大炮”……而我最喜愛的是六祖鎮過元宵節時的“雅岡走大王”。

早就聽說“雅岡走大王”這項民間活動很有特色的,從農曆的正月十三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而正月十八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走大王”。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今年的農曆正月十八,我終於有機會一睹“雅岡走大王”的全過程。這日的正午時分我和爸爸來到六祖鎮的雅岡村,這裏已經是人山人海,一片鑼鼓喧天、鞭炮聲不斷的熱鬧場面,我們趕緊找個位置站好。

13時左右,吃完“大王菜”後就是各坊“大王”(其實是各坊供奉的一尊神象)出發的時刻,我焦急地期盼着。哈!主角終於出場啦!只見一大羣年青力壯的小夥子高高地擡着“大王”連跑帶走,後面陸續走出“走大王”的隊伍,我數了一數共有8隊,每隊都有一大羣人簇擁着,陣容鼎盛。每個坊的隊伍齊心協力、不甘落後,都想在這次“走大王”中取勝,爲自己的坊拿個好兆頭,我也加入了“走大王”的行列裏湊熱鬧。“大王”要途經 8個坊,在每個坊都會停留一會兒,村民們都會放鞭炮迎接“大王”。浩浩蕩蕩的隊伍繞着村子走兩圈半,終點是“雅岡祠”的舊址--現在的六祖鎮中心小學。每個坊的“大王”隊進入小學的運動場後,興奮地把“大王”高高舉起並用力搖晃,歡呼聲一浪接一浪,那種氣氛比過年還熱鬧呢!爲什麼要“走大王”呢?我這個人不懂的問題總是要窮追不捨,可爸爸也是無法清晰地回答我。這時在我旁邊的一位老大爺告訴我:“雅岡走大王”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人們是透過“走大王”的方式來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大家“走”得這麼起勁。

已經是下午4時了,“走大王”的隊伍逐漸散開,人們對這次“走大王”津津樂道。幸福祥和的氣氛依然停留在這裏,我彷彿看到了家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民俗作文 篇7

今天,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幕了。十里漁港,彩旗飛揚,禮花飛濺,掌聲雷動。

披紅掛綠的漁船,浩浩蕩蕩地行駛在海面上,“綠眉毛”仿古船成爲領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龍衣龍褲擂響了舟山鑼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鏘。”。鼓聲敲響了海港節日的喜慶氣氛,敲出了漁民心中的喜悅,緊隨其後桃花島的“黃藥師”仿古船帶來“射鵰”武術表演,一個個“射鵰英雄”盡顯風采,讓觀衆彷彿走進了金庸筆下的“射鵰”世界。

大街上游行的隊伍慢慢地開過來了。有舞龍舞獅,漁歌,高蹺,秧歌,跳蚤舞,俄羅斯民族舞蹈,還有濟公向“火神爺”嬉耍取樂,人羣中不時爆出陣陣笑聲。尤其是漁家姑娘組成的銅管樂隊吹出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今年的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得棒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