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關於民俗作文彙總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民俗作文彙總9篇

民俗作文 篇1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着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爲什麼要倒着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爲什麼理髮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爲什麼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爲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爲什麼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爲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爲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穫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穫,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裏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中秋這天,我早早地起了牀,看見公公、婆婆在忙碌着,我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在往盤子裏放水果,有蘋果、梨子、桔子、柿子、葡萄、桃子、菠蘿,還有像刺蝟一樣的,我也說不上名兒,這些水裏看了真讓人垂涎欲滴呀!放完水果,再放香爐,並插上香。

到了中午,公公雙手輕輕地抱着一個像寶塔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放到大門口前的水泥地上,用火把這東西點燃,過了一會兒,等公公幹完後,我問公公:“公公,這是什麼東西?”公公點起一支菸說:“這叫九層香,是爲了出門不遭受風雨!”我聽了點了點頭。

終於到了晚上,一輪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着幾絲羽毛般的輕雲,美妙極了。吃團圓飯了,啊!這麼多好菜!全是爲了遠到而來的舅公公準備的。吃完團飯,我們看了中秋晚會,看完中秋晚會,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問婆婆:“婆婆,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嗎?放到那兒等壞呀!”婆婆笑着說:“小傻瓜,這些水果是爲了敬月亮公公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公公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公公吃飽,出門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點着頭。

到賞月的時間了,我們大家各自搬了張椅子,來到大院子裏坐下。大人們在談論着,我看着圓圓的月亮想:“啊,皎潔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豐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藥,從此寂寞地住在廣寒宮內,吳剛被罰永遠砍不斷的桂花樹,小玉兔兒在廣寒裏爲嫦娥搗藥……啊!,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問受苦的吳剛,多想去逗豆那可愛的小白兔兒呀!但都不可能成爲現實……”這時,媽媽吟起了蘇軾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吃着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關於月亮的傳說……

夜深了,溫柔的月光灑滿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層銀紗。房屋、樹木都睡了,它們像睡在無比寬大的“搖籃”裏。我也睡覺了,銀色的月光把我的房間照亮了,圓圓的月亮伴着我進入了圓圓的夢。

民俗作文 篇2

除夕夜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此時也是讓孩子瞭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飯、守歲。

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

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爲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爲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纔有了宇宙四方;

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民俗作文 篇3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爲熱鬧。

富寧壯族農曆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爲“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裏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裏異常活躍,他們透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爲“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後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雲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爲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遊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爲“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羣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爲“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爲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製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夥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民俗作文 篇4

假如說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那對我而言,一年中最有趣的節日是除夕了!在那一天,我們不僅要吃團圓飯,還要守歲。

還記得在那天吃好團圓飯後,大人們開始打牌、聊天、打麻將,我們小孩子呢,就開始玩起了有趣的鞭炮,有各種各樣的品種,有“雷王”、“飛毛腿”、“三角雷”等等,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我還時不時跑到屋裏去看看電視中“春晚”表演的好笑的相聲和小品,我和我的小夥伴都笑的前仰後合,看到魔術表演中那些大魔術師們表演的神奇的魔術節目,我們都驚歎不已。

時間過得真快,眨眼間就到11:45分了,突然外面響起了一陣陣響亮的爆竹聲,我們也興奮地加入其中,剛開啟門,只見五顏六色的煙花正在爲漆黑的天空伴舞呢。

在11:50分,我們迫不及待的把剛包好的餃子倒入煮沸的開水中,爸爸媽媽把鍋蓋蓋上,煮了一會兒,12點整,終於開鍋了,爺爺奶奶把餃子一個個盛出來,我從老遠就聞到了餃子的香味,直奔廚房,當嚐到那幾個色香味俱全的餃子,心裏樂開了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當過了除夕,意味着春天來了,新的一年也開始了!!!

民俗作文 篇5

端午節快到了,龍舟鼓咚咚地響了,大人小孩的心怦怦地跳了。

我們的龍舟,是指我孃家浙江樂清柳市一帶的龍舟:雕刻得非常精緻的龍頭龍尾,彩繪得五彩斑斕的龍身龍鱗;36個座位36把短槳,頭尾各配長艄一把,還有司鑼、司鼓、司旗各1人,共41人。

長艄是特別長的槳,並不劃,只是架在船後當舵用,保證龍舟穩穩地前進。持長艄的人,兼做“躥龍頭”的工作。躥龍頭是高難度動作,得有極好的彈跳水平和平衡能力。他每一躥都得躥得高高的,這時龍舟已前進幾米,他得計算好這個距離再穩穩地落下。躥起,落下,再躥起,再落下,那是給龍舟發力,讓龍舟如虎添翼,飛快地向前射去。司旗之人也絕非尋常。那旗很大,旗杆很長,還吃着風,照理說扛着它站立在船頭都困難,可司旗卻還能把旗幟打出花樣,打得獵獵作響。他左邊一劃,右邊一兜,那面旗比一支槳還管用,撥着龍舟向前躥去。

龍舟出行,有作獨龍表演的,有雙龍爭強三龍鬥勝的,也有四龍五龍戰得難捨難分的。最排場時,十條龍舟齊頭並進,龍頭高高昂起,龍尾瀟灑飛揚。健兒們奮力地舉槳落槳,動作整齊劃一,掀起了驚濤駭浪,水起霧繚得連人影也看不清了。兩岸則人山人海,搖旗吶喊的,歡呼雀躍的,那種盛況可以和世界上最爲激烈的競技運動相媲美。記得一年端午節回孃家,車子經過一座公路橋時忽然走不動了,前面是一溜長蛇般的車隊。原來,橋下的龍舟鏖戰正酣,司機們停了車爭先恐後地撲向橋欄歡呼着,慶幸自己遇上了這樣壯觀的場面。

我們的龍舟,的確比別處的要彪悍矯健得多。我在南京秦淮河看到的龍舟,像一口碗,才12把槳,好像一個還未斷奶的孩子;三亞的龍舟是14把槳,雖然披紅掛綠,卻像是一個小兒出來玩玩而已;韶關的龍舟有20把槳,龍身倒也不短,但總嫌瘦弱纖巧,不堪委以重任;香港的龍舟人數不少,但龍頭龍尾被簡化了,看上去不太像龍。在其他地方也看到過24把、28把槳的,有的造型簡單,色彩灰暗,而且沒有司旗司鑼,顯得有些冷清,更沒有躥龍頭的弄潮兒——請原諒我對自己家鄉的偏愛!

每年過了春節,我們的龍舟就會從“龍舟屋”裏給請出來,進行一番仔細的檢修。等到農曆四月,龍舟訓練就開始了。下水的那天,鑼鼓喧天,炮仗動地,人們點香燃燭,祭拜天地以及河神和龍王。有結婚、添丁或考上大學等喜事的人家,還要扯上兩丈紅綢,給龍頭龍尾披紅掛綵,把龍舟打扮得喜氣洋洋的,祈求快樂和吉祥。

划起龍舟來,司鼓是總指揮。來不及出門觀戰的人,在家裏只要聽着鼓點就知道龍舟們在幹什麼:咚,咚,咚咚,鼓聲平淡,龍舟只是在趕路;密密的一串長音,是龍舟轉槳了——龍舟從不調頭,只是轉槳,健兒們齊刷刷地擡身、轉身、落座,龍尾朝前,逆向前進;鼓聲越來越激,如馬蹄,如急雨,我們就知道是鬥得如火如荼了;鼓聲如狂飆,如雷霆,那就是我們的龍舟大獲全勝了。我們的龍舟劃到哪裏,那裏的村民就放起炮仗來迎接,還用幾個大盤子把酒、菜、糉子、香菸等送到河埠頭來,慰勞健兒們。

我們村裏有個豆腐佬阿三,每天總是戴着一頂破草帽,挑着他的豆腐擔子,走村串巷地叫賣。在龍舟比賽的日子,他不走大路專走河岸小路,我們村的龍舟划向哪裏,他就跟到哪裏。聽到有人喊買豆腐,阿三就放下擔子,一邊劃拉豆腐,一邊吹噓我們的龍舟如何如何雄壯。可我們的龍舟也並非百戰百勝,贏了,豆腐佬就把草帽推到背後,揚起一張意滿志得的臉;輸了,他連豆腐也沒心思賣了,把那頂破草帽扣得低低的,灰溜溜地回村來。所以,我們的龍舟這天在外勝敗如何,只要看豆腐阿三的破草帽就知道了。

划龍舟的時節,是村子裏最和諧最團結的日子,哪怕恨得幾年不說話的,哪怕剛剛打得頭破血流的,只要上了龍舟便拼盡全力,同仇敵愾。男人在外頭賽龍舟,女人自覺地做好後勤服務工作。大太陽烤着,熱吧?一天到晚拼命划槳,累吧?爭強鬥狠,上火吧?還有那坐久了皮開肉綻的臀部,發炎吧?女人就在家裏早早地熬好綠豆湯,加了冰糖,放涼了,等丈夫、兄弟或者是兒子們回家,狠灌一氣。

那一天,煥嫂正在臨河的窗下攪着一大鍋波浪滾滾的綠豆湯,我們村的龍舟和鄰村的龍舟拼上了,相持着不相上下,她的丈夫和兩位弟弟都在船上。煥嫂那個着急啊,她一邊揮舞着勺子,一邊吶喊:加油!加油!再再加油!龍舟是划過去了,可一大鍋綠豆湯也全被她潑到地上了……

如今,我們的龍舟划向了全國,劃出了國門,並在各種大賽中屢屢獲獎。這就是我們的龍舟,可愛的龍舟,驕人的龍舟!

民俗作文 篇6

大年初三,爸爸媽媽帶我到七賢民俗村去玩。那裏人可多了,從遠處看個個就像小螞蟻一樣,黑壓壓的一片。走近一看,更是人山人海。裏邊還有很多好吃的。我想,這次可要吃個夠,玩個樂了。

一進大院,我一眼就看到一個蹦蹦車,這個車跟一般的碰碰車不一樣,他的底部是個橢圓型的,就像一個躺椅一樣,駕駛不好人就會掉下來的,我簡單的聽了叔叔的指導之後,就迫不及待得上了車。哇!這個車還真不好開,我推前檔,它偏往後跑,我讓它往左轉,它偏往右移,差一點沒把我掉下來,幸虧有20年駕齡的爸爸坐在旁邊,我才倖免一難。這會兒我想讓膽小的媽媽坐上體驗一下我的開車技術,我就讓叔叔給我換了一輛車,這輛車還真聽話,就是時不時會向後仰,好幾次差一點兒把媽媽掉下來,媽媽被嚇得手足無措嗷嗷直叫,可我的心裏卻樂開了花,因爲我學會了開車。

接着我們又來到了遨遊太空這個娛樂場,我看到有好幾個哥哥姐姐都在坐,我就有點心動了,但是還有點害怕,到底敢不敢坐呢,萬一掉下來怎麼辦,那可是十米高呀!聽到哥哥姐姐的驚呼聲,媽媽問我敢坐不敢。我說,不敢,媽媽說,這有什麼好害怕呢,爲什麼不挑戰一下自己呢?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坐上了飛船,剛開始還略帶興奮,一會兒就不行了,那飛船在十米高空上不是朝上就是朝下,不是左轉就是右轉,轉地我是頭暈眼花,我緊緊地閉着眼睛,手抓地牢牢的,生怕掉下來。這時我聽見媽媽在下邊喊,兒子快睜開眼睛,看看下邊,體驗一下感覺,這時我才慢慢地睜開了眼,心裏還是很害怕,我聽到隔壁的哥哥姐姐都在歡呼,我想,如果我也叫出來,是不是就不害怕了,我就像他們一樣尖叫了起來,我真有點不害怕了,還感覺到很刺激,可惜又轉了幾個回合,遊戲結束了。

這次民俗村之遊真是太爽了,因爲我戰勝了自己的恐高症,相信你們也一樣很開心吧!

民俗作文 篇7

今天,我和媽媽還有朋友們一起來到我的外婆家——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河上鎮東山鎮。參加這裏一年一度的年糕節。

來到村內我看到好些人揹着背馬紙羅傘,媽媽說這土話叫做“背馬燈”。於是我和夥伴們打算各自挑選一個背起來。“哇”我不禁叫了出來,它好重,完全不是我能背起來的重量,我鉚足勁也只能擡起一小點,我只能靠着後面叔叔的'幫助下將這馬燈完完全全背起來。

沒過多久,在媽媽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金氏家廟,因爲有人在裏面搡年糕。我扭着頭四處張望,我看見了許多搡年糕的工具,有碾子、石磨、搗臼,以及一大堆我叫不出名字的器具,讓我們大開眼界。這時一旁的師傅邀請我們去參觀如何搡年糕,只見師傅先將米粉摻水,然後放至蒸籠裏去蒸。這燒火也是有大名堂的,師傅一直在火堆旁邊仔細觀察着,時不時加把柴,又時不時地拿出幾塊木柴,減小火候。沒過多久,終於蒸好了,師傅將蒸籠中的米粉倒到搗臼之中,接下來就是重頭戲,搡年糕了!

“嘭,嘭,嘭”只聽見身旁發出十分巨大的聲響,我和小夥伴定睛一看,只見一位師傅正在用大木錘捶打着年糕,而旁邊還有一名師傅還時不時地給年糕翻翻身,彷彿它在做一個美美的按摩。

隨着時間的流逝,年糕也在一錘錘中華麗變身,變得光滑白嫩,不再是之前那個“毛頭小子”的樣子。現在的它就是一名公主!師傅可能是覺得差不多了,將年糕從搗臼中取出,順便掰下幾塊分給了我們。我摸着手中暖呼呼的年糕,小心翼翼地咬下去,美味,我的腦海中只有這麼一個詞來形容它,同時感覺心裏也暖洋洋的,很溫暖。

我們都拿着手中的年糕,奔向我們的爸爸媽媽,因爲我們想讓這份溫暖也同樣傳遞給爸爸媽媽,也讓他們嚐嚐這美味的年糕!

民俗作文 篇8

清茶

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後,有的茶客就託人買點白露茶。

米酒

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製而得名。程酒,古爲貢酒,盛名入遠。《水經注》記載:“郴縣有淥水,出縣東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於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館醞于山下,名曰‘程酒’,獻 同也。” 、淥酒均系傳世美酒。《晉書.武帝紀》:“薦 、淥於太廟”,可見程酒當與、淥媲美。 《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興寧縣,其源自程鄉來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與 酒別。”程鄉即今三都、蓼江一帶。資興從南宋到民國初年稱興寧,故有郴州興寧縣之說。 白露米酒的釀製除取水、選定節氣頗有講究外,方法也相當獨特。先釀製白酒(俗稱“土燒”)與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將白酒倒入糟酒裏, 裝壇待喝。如製程酒,須摻入適量糝子水(糝子加水熬製) ,然後入壇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鮮牛欄淤中的,待數年乃至幾十年才取出飲用。埋藏幾十 年的程酒色呈褐紅,斟之現絲,易於入口,清香撲鼻,且後勁極強。清光緒元年(1875)纂修的《興寧縣誌》雲:“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釀可千日,至家而 醉”。《水經注》還記載,南朝梁文學家任與友劉 杳閒談,“任謂劉杳曰:‘酒有千里,當是虛言?’杳曰:‘桂陽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而醒,亦其例也。’南朝梁時,興寧隸屬於桂陽郡。在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城裏酒店裏還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後來逐漸消失。

民俗作文 篇9

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了,孕育了多少富有魅力色彩的民俗文化。那般如同銀河般燦爛的文明,傳承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體現了現代人對幸福生活的想往。

而在我身邊,也有一個特別有本土氣息和名俗風情的文化傳統,那就是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都有一種民風情調的文化——“年例”。或許有人聽過,或許也有人沒有了解,沒有關係,就讓我帶你們進入“年例”的世界了去感受吧。

在我的家鄉,同樣也會舉辦“年例”。所謂“年例”,就是一年一次類似於春節的重大日子。但是這並不乏各地風土情調,因爲每個不同村莊所依照來主辦“年例”的主題都不盡相同,不免有幾絲幽美神祕卻總是吸引人的氣息。我家鄉的“年例”主題,據村中的長輩在夜中促膝長談中才知道,原來家鄉的先人們爲了在農閒之際和家人朋友團聚,於是便定下主題,也就是立下規矩,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把親戚朋友請來,團聚在一起。於是乎便成了我家鄉的“年例”。但是,各個村莊的“年例”來源是不盡相同的,充滿了他們本土的氣息。

到了正月十五晚,也就是元宵。在家裏人吃完湯圓後,就要開始準備明日的“年例”的活動事項了。首先通知親戚朋友,也有的時候提早通知。然後就從養的雞中挑出適合的雞,準備第二天用來敬奉神靈和招待親朋好友。接着就要去了解“遊神”的路線。所謂“遊神”,就是村裏的一些大人和小孩有的身披獅子的服裝舞動獅子,有的打鼓敲鑼,有的則拿着形形色色的旗子,以示神靈到來過你家並帶來福氣。確定路線後,就要決定第二天殺雞的時間,從而能在神靈到來之前擺好並端上桌子。

到了第二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就起來了,在決定的時間裏殺好了雞,擺放在碟子裏,並且把桌子擺放在家門前,把雞放在中央。在桌子上擺放了蒜,蔥,糖果,茶,酒等許多好寓意的物品。當“遊神”隊伍走過時,我們要先放鞭炮,然後他們在桌子前舞着獅子大展旗鼓,場面十分熱鬧,象徵着紅紅火火。“遊神”隊伍離開之時,我們要遞上紅包。

接着親朋好友紛紛到來,於是便開始了全家團聚的美好的團圓飯。

這就是“年例”,充滿了本土濃厚的氣息。成爲衆多民俗文化的閃閃銀河中的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