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必備】民俗民風的作文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民俗民風的作文六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壽昌是個千年古鎮,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舞龍燈,這是家鄉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

吃過晚飯,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聚在鎮政府門口。大街上的人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的手拿氣球,有的高舉熒光棒,翹首以盼,等待起燈。鎮裏鑼鼓喧天,一顆顆煙花接連不斷地飛上天空,又啪的一聲”在深藍的天幕中炸開。有的像一顆流星,有的像張開的笑臉,有的像天女散花,把夜晚的天空點綴得比白天還要亮堂。

隨着一陣陣鞭炮聲,龍”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街上的羣衆歡呼雀躍起來,耳邊不時傳來:來了、來了,龍來了!”不一會兒,五條龍披着五種色彩的龍袍有序地從鎮裏向我們慢慢地飛過來,威武的龍頭神氣地高仰着。龍燈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燃起震耳欲聾的爆竹和禮花,整個小鎮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之中。

跟隨着人流我們來到了壽中操場觀看舞龍表演。五龍獻瑞”開始了,五條彩色的龍披着閃亮的鱗片在臺上搖頭擺尾。先是單龍戲珠,五個耍龍珠的叔叔高舉龍珠,時而往右耍,時而往左耍,龍頭緊跟着龍珠,一會兒往右,一會兒往左。過了一會兒,幾條龍開始纏繞在一起,一下雙龍戲珠,一下三龍爭霸,一下四龍歸海,一下五龍拜壽,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最爲精彩的是中間的一條巨龍一柱擎天,另外四條龍在它周圍盤旋圍繞,只見巨龍左右扭動,上下翻舞,龍頭追龍尾,龍尾追龍頭,真的是感覺龍在騰雲駕霧呢!

聽爸爸說龍象徵着吉祥、喜慶、團結、進取、騰飛,衷心祝願我的家鄉如龍飛天。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由於回族分佈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構及烹調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爲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爲日常主食。麪食的製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饅頭、燒鍋、花捲、麪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麪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寧夏回族偏愛麪食,喜食麪條、面片,在麪湯中加入蔬菜、調料和紅油辣椒,稱爲湯麪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麪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爲臊子面。寧夏回族還喜食調合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料,再把煮熟的麪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合;在麪條或面片中加入米乾飯和熟肉丁、菜丁、調料等稱面調合。肉食以牛、羊肉爲主,有的也是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草魚、鯉魚、鰉魚等。

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豐富,爲回族人民提供了衆多優質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衛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爲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爆就還有“油爆”、“鹽爆”、“蔥爆”、“醬爆”等多種變化。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爲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在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糕點師馬基良製作的萬盛馬糕點甜、酥、脆,在西北各省區影響很大。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金鳳扒雞、保定市的馬家滷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省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省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麪、大滷麪、肉炒麪、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燴餄餄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的一年四季早餐習慣於飲用奶茶。

回族的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雲南的回族喜飲綠茶;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蓋碗是一種獨特的茶具,碗蓋比碗口小些,飲茶時將碗蓋稍偏,擋住茶葉等配料就可品茶了。內放冰糖、桂圓、沱茶稱爲三和茶,再加葡萄乾、杏幹,稱爲五香茶,邊飲邊加沸水,號稱牡丹花。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寧夏山區回族的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即用一特製帶把鐵罐或銅罐(盛水500克以下)放入大半罐磚茶,漫入水小火文煮,成茶色濃褐,味道苦澀。飲時,衆人圍坐爐前,每人倒一小杯,細細品茶,甚是爽口。此茶可多次續水,以2、3次茶味道最美。寧夏山區回族農閒時常飲此茶並常以此待客。

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裏抽菸喝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作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白族主要信奉本主教和佛教。“本主”所指內容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多重含義。白族有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和手工藝品,白族的音樂、旋律優美,曲調動聽,感情十分豐富。其手工藝品十分精美別緻,木質雕刻著名,在房屋大門、廟字、橋樑、樓閣等處,雕龍刻鳳,顯示出精美手工藝技術。婦女的挑花、繡花圖案變化無窮,有豐富的想像力。

白族人民歷來重視學習文化,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而且還有書面文學。傳統的民間文學有詩歌,故事、傳說、民歌、童話、民瑤和諺語。特別是有豐富多彩的民間神話傳說,如“創世說”、“族源說”,都以豐富的想像力和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經過數百年的相傳和不斷的藝術加工,使之通俗易懂,語言簡煉,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它反映了白族先民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發展變化,以及民族歷史的變遷等等。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其民歌、民謠、童謠等,也都充滿着古樸的哲理,反映了白族人民處理人際其生產、生活。有較強的民族特色。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和風俗。那大家想不想聽聽我們是怎樣過打鬼節的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三月三,鬼下山。”每年的三月三日,就是打鬼節。在打鬼節這天,人們全都要吃打鬼粑,這一天晚上,所有人都不出門,不管是強大的大人,還是淘氣的小孩。

傳說在古時候,人們每天都要去山上砍柴,有一天,一個人因爲其他是很晚纔去砍柴,突然在遠方看到一團藍色的光飄浮在空中。於是他緊跑回寨子,跟寨子的人說了這件事。於是每天都有大但對人晚上到山上去,果然看到了那藍色的光。於是鬼火的故事就這樣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

許多世紀以來,人們常在被水淹沒的墓地看到放蕩的幽靈,奇怪的鬼火飄過沼澤地。現在,化學家最終對這些現象作了瞭解。漢堡赫戈生物研究的岡特加斯曼和敵特格林口曼追查一下發表的下水和海洋沉積中測出磷化氧的報告

其實人們口中所說的鬼火是最普通的.自然現象。人死後,骨頭爛了,人體中許多物質從骨頭飄出來,因爲燃點低,有一種叫做磷的物質比空氣輕,到了陰森的晚上,磷就變成了一團藍色的光,漂浮在裏空中,就是鬼火。

其實鬼火只說是非常迷信的,我們因該相信科學。傳說吃炒麪是把打鬼節這天出來的遊魂野鬼用面捆住,而吃打鬼粑是用來打鬼。這樣的傳說你信嗎?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元宵節都不太一樣,因爲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燈也隨之好看了起來。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到街上去看燈。雖然北方的天氣寒冷無比,但寒冷擋不住人們的熱情

剛到馬路上,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媽媽也隨着人流匯入了燈區。“千萬”條金黃色閃光燈從六七米的“高空”懸下,如瀑布一般,哎呀,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繁多,這麼出奇的燈。看都看不過來。瞧,那一盞盞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花燈真是令人大飽眼福。有紅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雞”,活潑可愛的“小猴子”……你看那隻神氣活現的鳳凰!。兩隻寶珠般的圓眼,放射出白光。美麗極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家鄉繼續往前走,只聽見不知道是從哪裏傳來的歌聲“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動通信公司的宣傳了。果然,前面有一個舞臺。上面雖然空空如也,但旁邊是一個手機,(還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機廣告)手機的屏幕上還有動畫。哦,怪不得聽見歌聲,只見屏幕裏的周杰倫正賣力地拿着話筒,唱着呢!看來,元宵節不僅燈好看,還處處充滿商機。

這邊剛剛送走了周杰倫,那邊的刀郎又來了。因爲那熟悉的旋律“20xx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的時候來的更晚一些”真悠閒啊。原來是爲九曲黃河陣做廣告啊。看那九曲黃河陣,左拐右拐,精妙無比,正如人生道路上,雖然左拐右拐,但最後還是會出去,獲得勝利。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扭一扭……”聽着這熟悉的童謠,我們彷彿又回到春節那歡樂喜慶的氣氛中了。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民俗,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由來,也聽說過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傳說,相信小時候在爸爸媽媽的懷裏就聽說過,“年”其實在很早很早的時候是一頭“吃人的怪獸”,那麼你知道過年前家家戶戶蒸饅頭的民俗是怎麼來的嗎?其中又有什麼故事呢?

饅頭的傳說

饅頭,又叫饅首。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呢。早年,相傳皇宮裏有一個太僕,待人善良溫和。上至文官武將,下至侍衛宮女,對這個太僕都有好感。

一天午後,太子帶着佩劍出來玩耍,正遇上一個雕塑老藝人在精心地雕刻井邊亭子的立柱。太子讓老藝人趴下給他當馬騎,老藝人說什麼也不應允。太子大發雷霆,隨手拔出佩劍,衝着老藝人惡狠狠地刺去。老藝人急忙躲閃,圍着井口轉着圈兒地跑。太子猛刺幾劍,都未刺中,惱羞成怒,突然大喊一聲:“殺!”直衝過去,卻跌入井中。這下可把老藝人嚇呆了。這一切,都被那個好心的太僕看見了。他跑到井前,忙說:“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開,一切由我安排。”太僕疾步上朝,向皇帝啓奏。皇帝馬上命人打撈。當撈上來時,太子已經死去了。

皇帝問:“太子何故落井而亡?”太僕答道:“太子欲把老奴當馬騎,老奴未應,太子發怒,拔劍刺老奴,失足落井。老奴罪該萬死!”皇帝吼道:“刀斧手何在?把他押下去,明日正午時斬首!”滿朝文武百官都來替太僕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當夜,老藝人和看押太僕的侍衛商議,想了一個好辦法。

一夜之間,老藝人用麪塑了一個跟太僕一模一樣的頭,又用蒲草紮了一個身子,戴上了太僕的帽子,穿上了太僕的衣裳。第二天,晌午時,兩個侍衛架着太僕的替身,拖出午門外,由刀斧手把頭砍下來。事先準備好的血水濺了出來。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頭獻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僕。晚上三更時,太僕和雕塑老藝人聚到一起,互表謝意。兩人商量好,各自帶了金銀,由太僕牽出了兩匹寶馬,在侍衛的幫助下逃跑了。

他們騎着馬跑了很遠很遠,來到一座古城住下了。爲了謀生,開了一個小館,用白麪蒸了各種模樣的人頭,祭祀慶賀,表示吉祥,並且取名叫饅首。

爲了招攬顧客,他們現身說法大講饅首可以贖罪免災,可以得到吉利。人們聽了以後爭相購買,把它作爲年節或祭祀時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糧的好習慣,不知是誰引的頭,把祭過的饅首吃了。於是,專做祭品的饅首又逐漸變成日常食品了。人們爲了省事,簡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頭狀,只保留半球形。不知又過了多少年,語言也有了變化,因爲首和頭是一回事,饅首就叫饅頭了,做法也更簡單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吃的大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