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通用10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通用10篇)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1

我是從小長在城市的孩子,難得有機會到農村去看看。沒想到,今年的清明節,外婆對我說:你也長大了,該回老家認認祖墳了。於是我便隨着外婆和一家人回了一趟老家。

老家已很久不住人了,顯得特別破舊。外婆開啟快上鏽的銅鎖,一股黴味撲鼻而來,我不禁皺起眉頭。只見稀稀拉拉的幾件木質傢俱纏滿了蜘蛛網,更顯得破舊了。我剛想掉頭就走,外婆叫住了我,說:你不喜歡這裏嗎?我說:這哪能跟我們現在的家比,怎麼能住人呀!可是外婆小時侯就是在這屋子裏長大的。後來你太爺爺去世了,可是你太婆一直惦記着老家呢!我就是從這窩裏飛出去的,也是不會忘記老家的。聽了外婆的話,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到了山上,外婆拿出祭祖的紙錢和供奉用的水果,恭恭敬敬地祭拜先人。祭祀完畢,我們坐在祖墳前,外婆又告訴我:每年的清明節,我都要來一次,看看老家,看看你的太爺爺和太婆,盡一份後人的孝心。以後的每年,你也要跟我來。

那天,我們談了很久很久,漸漸地,外婆艱苦的童年生活在我的腦海裏清晰起來,我也濛濛朧朧地明白了一些道理。做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2

今天,我去奶奶家後面的竹園掃墓。一路上,我帶着一種奇怪的心情來到奶奶家,一會兒悲傷,一會兒激動……嗯,反正是一種奇怪的感受。

終於,人齊了。我們來到奶奶家後面的竹園,那裏有一座墳墓。墳的下面是用石頭搭的四面石壁,上方呈半圓形,長滿了很多雜草。墳前有一塊石碑,媽媽說這叫墓碑。這時,我才知道這是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墓,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過,但是我的心裏還是很傷心。墓碑的前面有一張石塊搭成的小桌子,是用來擺放祭品的。這不,奶奶開始擺了,她把準備好的菜放在桌子上,四個角上各擺一碗米飯,還擺放着兩碗酒。這時,姑婆靠在墓旁傷心地哭起來,大家都在勸她不要哭了。爺爺把蠟燭點上,又把袋子裏的元寶等倒在地上,用打火機點着。大夥兒不停地對着墳拜着,連平時最淘氣的幾個哥哥也一聲不吭。

祭拜完了,我帶着傷心離開了竹園。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3

清明節前夕,作爲大隊委的我很榮幸帶領一、二年級同學爲鄧仲銘烈士掃墓。

我穿着校服,戴着紅領巾,莊重地來到鄧仲銘烈士墓前。另一位大隊委先向同學們介紹了鄧仲銘烈士並宣誓。鄧仲銘,江西省興國縣人,1943年8月3日,鄧仲銘隨新四軍四十六團宿營在江寧祿口馮潭莊,忽然遇到敵情,在轉移中渡秦淮河時不幸犧牲在高橋渡口,時年39歲。講完後,我們來到仲銘亭,我把擡着的花圈放在亭子前。這是一個六邊形的小亭子,亭子正中有一個墓碑,墓碑正面寫有“鄧仲銘烈士之墓”七個大字,墓碑側面是一行行碑文。我們全體同學向鄧仲銘致敬,一、二年級的同學們把自己折的小白花放在了墓碑旁,以表敬意······

我們要感謝那些爲國捐軀的烈士,沒有他們就沒有新中國。他們不屈不饒的可貴精神,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4

迷濛的雨悄然間從灰濛濛的天空灑落,一陣一陣的,隨着人們對逝去的故親的愁情與思念。

一步步的越近爺爺的墓,心裏漸落的愁情又起伏不定,說不準還沒到就開始爆發。

爺爺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離開了,所以我對他的印象幾乎沒有,就只有在祖屋的照片上的形象。但是當筆尖在紙上“窸窸窣窣”的遊歷,內心的愁離有被撕開。清明——今天,我到了墓前,卻什麼也沒做,不知道是不曉得該做些什麼,還是在大人的面前難以表達自己的感情。只是呆呆地在旁邊和年幼的表弟周凱玩耍,聽着他嘴裏“咿咿呀呀”喃喃的講話聲,莫名有種喜悅,但又放不下自己對爺爺的愧疚。

當爸爸在和爺爺說些歷來都省不下的話時,我聽着酸溜溜的,這原來應該是我說的!

我心裏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清明的斷魂,出乎往日的哀傷,哀轉久絕……

冥間的幾分陰森,悄然在我淋漓的背後,“爺爺”,轉身卻已煙消雲散。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5

今天是清明節,爲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媽媽回到老家,一路上陽光燦爛,春風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麼開心,我也就不敢太那麼樂呵。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媽後面走,突然爸爸問我:“聰聰,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我搖搖頭,爸爸給我講開了: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爲,清明節即起始於節氣。漢代劉安所着《淮南子》稱:“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後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就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的名。後來,皇帝爲了紀念忠臣介子,把這天叫做寒食節(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爲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說話間,不知不覺就到了爺爺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開滿油菜花的田地裏。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楊柳隨着春風輕舞,偶爾有幾隻小鳥忽的一下飛走又忽的一下飛來,給寂靜的墓地帶來一絲活力……

來到墓旁,只見整個墓地雜草叢生,一塊石頭碑上刻着爺爺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時間,我算了一下,爺爺與奶奶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聽爸爸講爺爺奶奶都是十分勤勞善良的農民,舍不的吃,舍不的穿,節約來的錢都供給爸爸唸書,自己有病了也舍不的看,當爸爸剛剛參加工作,日子剛剛好起來,本該享福了,卻不幸的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變的沉悶起來,難怪杜牧在詩中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爸爸跟媽媽不聲不響地拔着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雖然我沒有見過爺爺奶奶,但是兩行思念傷心的淚水還是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雜草清理乾淨了,爸爸點上了紙錢,紅紅的火焰映紅了爸爸的臉,爸爸凝視着一張張寄託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黃,捲起,變灰……臉頰上流下了不知是淚水還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爺爺奶奶磕了三個頭,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給爺爺奶奶爭氣,不讓他們的辛勞白費……

今年清明時節雖然沒有雨紛紛,但是路上行人一樣欲斷魂……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7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xx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爲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地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地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地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地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地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地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地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地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地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地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地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地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地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地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地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地親人地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地傳統節日,是重要地“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地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6

“又是一年芳草綠”,伴隨着春姑娘的`腳步,清明節到了。只是今年我們家沒時間去掃墓。

還記得,我六年級那年,學校組織了一次清明掃墓,目的地是雁蕩烈士墓。

一路上,我不停地張望。三月的春日,田野裏麥子正在吐綠;一畦畦一方方的麥田,如綠色的翠玉,鋪排着伸向遠方。遠方是閃耀着淡藍色光暈的太行山,層層疊疊的山峯相互交錯,映入你眼簾的是起伏蜿蜒的輪廓;犬牙參互,氣象崢嶸。讓我遙想到六七十年以前的抗日戰爭,晉察冀軍區的將士們在崇山峻嶺間與敵人周旋着,號稱“名將之花”的阿布規秀,就被八路軍擊斃在黃土嶺上。田野裏還有樹木,土路邊的楊樹筆直挺拔,這時已吐出了億萬條芳香的花穗。路邊,可以看到杏園,成排的杏樹上開滿了雪白的花,這些白色薄絹做成的花朵,會讓你想起一首浪漫的詩,一副古雅的畫。田間有幹活的人,他們沐浴在暖陽和風之中,有的翻地鬆土,有的澆水施肥,各忙着各的事情。

清明時節,田野間的土路上,時而會遇到走向親人墳墓的人;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車,有的還開着小汽車從遙遠的異鄉顛簸而來,爲的是在親人的墳頭,擺上聊表心意的供饗,燃起冥幣,然後深深地長跪,磕幾個響頭,隨着紙菸的飄蕩,訴說對親人的思念。

跟隨着整齊的隊伍,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到了雁蕩烈士墓。

望着眼前的烈士雕像,我思緒萬千,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國旗,董存瑞、楊靖宇……,烈士的風采讓我心潮澎湃。

這時,大隊輔導員那高昂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隨後,我們開始了祭掃活動。

隨着音樂,我們緩緩的唱起了隊歌。我們唱出了激昂,唱出了革命烈士那種堅貞不屈的精神。歌聲緩緩而去,但我依然沉浸在那高昂的樂曲裏。

這時,輔導員爲我們講起了革命故事,那一幕幕往事讓我感到震撼,一位位革命先驅捨己救國,我怎能不爲此感動呢?

隨後,我們有懷着無比莊重的心情,爲革命烈士獻花。我把自己精心做的小白花彎腰放到地上,十分莊嚴肅穆。

踏上了回學校的路,同學們也沒有來時的興奮。一切,有些沉寂。

清明時節,雜花生樹,羣鶯亂飛。一隻無名小鳥掠過鬆柏,叫聲陣陣:

好好生活,好好生活……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7

我的太爺是在今年清明節前四天去世的。

那天,我的心情變得莫名的沉重,怎麼也笑不起來。星期四晚上,我來到了太爺的靈堂前,坐在椅子上,給他燒紙。我希望我能燒好多好多紙,讓太爺能在天堂用個舒服。我邊燒紙,邊看着太爺的照片和骨灰盒。照片上的太爺滿臉的滄桑,臉上還留着以前的傷疤。他努力睜大眼睛,使自己看起來精神些,嘴巴向下彎着,似乎想要告訴活着的人,他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捨不得離開我們。我感到非常後悔,在太爺死的時候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想到太爺生前對我的愛,淚水不由地奪眶而出。

記得太爺住在市區的時候,總愛到樓下曬曬太陽。那時,我便一邊陪太爺散步,一邊遛狗。我扶着太爺,偎依在太爺的身邊,在初春溫暖的陽光的照射下,全身感到無比的舒適和愜意。我和小狗“樂樂”一起看身邊的花兒,它們開得正歡呢。而太爺總是用慈愛的目光看着我們,開心地笑着。太爺一邊用手指點着花兒,一邊用他那蒼老沙啞的聲音告訴我們各種花兒的名字,“這是鬱金香”“那是牡丹花”……我們就這樣一起漫步在明媚的陽光下,沉浸在無限的幸福中。

太爺還有個“壞”習慣,就是每天都要“欺負”我。有一次,我們剛吃完飯,太爺閉着眼睛坐在沙發上休息,我過去倒杯水喝。走到茶几那兒時,太爺突然伸出手來,捏了一下我的臉蛋。這時,我的好奇心開始“工作”了,太爺怎麼閉着眼睛也能捏到我?難道太爺在私底下練了氣功之類的?我不服氣,就偷偷地走近太爺想撓他癢癢,可還沒湊近就被太爺一把抓住了,我沒招了,只好乖乖地服輸。太爺不只愛“欺負”我,連“樂樂”也不放過。一次,它經過太爺面前,太爺竟用柺杖輕輕敲了幾下樂樂的腿。太爺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他那“敲法”還是準確無誤,百發百中。“樂樂” “汪汪”大叫,圍着太爺跑了好幾圈,逗得太爺哈哈大笑。

太爺的笑聲還在我耳邊迴盪,太爺的目光還是那麼慈祥,我不敢再去想了,因爲我怕我越想會越傷心、痛苦。現在,什麼也挽回不了了,我只希望太爺能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8

一夜的狂風肆虐,大雨暴擊,天公終於累了,微微地喘息着。

清晨六點,天尚未透亮,我和爸爸媽媽開着車在濛濛細雨中向目的地——廣安,一路疾馳……

經過了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鄧小平故里。

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高聳立的石牌坊,上書“德政坊”。它巍峨肅立,寓意偉人的高尚品德和豐功偉績。園內道路兩側的景觀樹高大粗壯,枝繁葉茂,一片蔥蔥蘢蘢,透露着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經歷了一夜狂風暴雨的洗禮,地上滿是殘枝斷葉,凌亂的遮擋着林間的小路。幾位保潔阿姨在濛濛細雨中正忙不迭的清掃落葉……

路邊是一潭明汪汪的湖水,清澈見底,在林間若隱若現,彷彿一塊碧綠的翡翠。細細的雨絲敲打着它的面頰,湖面上泛起一圈圈大大小小的漣漪……

跟隨指示牌的指引,我們來到了“鄧小平故居”,這裏是鄧爺爺幼年生活過的居所,房屋非常簡陋,陳設也很簡單,牆角的位置擺放着一張陳舊的書桌,看着書桌上的筆墨,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年少的鄧爺爺在此埋頭苦讀的學習場景……

隨後,我們又來到了“鄧小平紀念館”。懷着無比敬仰的心情瞻仰了鄧爺爺的巨型人物雕像。牆上的每一幀照片都記錄着鄧爺爺南征北戰的光輝歷程。鄧爺爺胸懷韜略,工作嚴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無怨無悔。生活中,他又是一位很有生活品味的普通老爺爺——他,每天都堅持散步三十分鐘,風雨無阻。他,每逢春暖花開都會攜帶兒孫踏青賞花,任由調皮的孫兒把鮮豔的花朵插進他的衣襟也毫不在意,滿面笑容的四處遊逛,多麼慈祥可愛的鄧爺爺呀!

在參觀過程中,我接受了電視臺記者叔叔的採訪,記者叔叔問到:“小朋友,觀看了展覽,你有什麼感想”?我回答:“透過觀看展覽,我收穫多多,讓我瞭解了鄧爺爺少年離家時的躊躇滿志,和他戎馬一生的光輝歷程,以後我會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有所奉獻的人”!

最後,我在紀念館的遊客留言處鄭重寫下了“不虛此行”四個字。緬懷敬愛的鄧爺爺,鞭策自己!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題記

又是一度清明,沒有雨紛紛的早晨,而斷腸之痛無處不在。這個清明,沒有了爺爺的笑聲,沒有了爺爺的慈愛,我四處找尋,除了寂寞和哀傷,快樂只留在爺爺的疼愛裏。

屋檐下的燕子回來了,小河邊的楊柳也青了,前門那株桃樹緋紅如霞……可是,爺爺,您卻永遠去了,您知道坐在門坎上想您的孫女早已淚眼婆娑了嗎?多少次夢裏相見,卻如同陌路,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地方,那個慈愛的爺爺哪去了?

想爺爺您的日子很長、很慢,畫面在眼前一幅幅重現……

爺爺,您也許不記得那個寒冷的日子了,可我依然記得。那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家裏只有您和我。也不知什麼原因,躺在牀上睡覺的我感覺頭痛如裂,額頭燙得厲害,我痛苦地哭着、喊着。看着我的樣子,您急得顧上不收拾東西,匆忙把我從牀上抱起來,背上就往醫院奔。那時的風多大啊,爺爺您幾次差點被風颳倒了;雪,不斷地飄舞,冰涼涼的雪花落進了你的脖子裏。我靠在您的背上,看到您凍得通紅的臉龐,那一道道的皺紋是那樣清晰。爲了讓我不受到寒風的侵襲,您把外套脫下來披在我的身上,頂着風雪繼續前行。我知道,雪地裏一定有一行充滿愛的艱難腳印……

這樣的畫面在我的記憶裏很多,今天,站在你的墳前,它們模糊了,又清晰了;清晰了,又模糊了……

春天來了,爺爺,我很想去抓魚。以前我們常去的那個地方,水非常清了,魚兒很多,游來游去的,真可愛!魚依然自由自在,可是,爺爺您已經不在了,想您的時候,我很想去跟魚兒說話,可我怕淚水嚇跑了它們的快樂。

爺爺,我知道您在那邊一定很寂寞。在那個冷冰冰的地方,沒有人陪您說話,沒有人給您快樂,也沒有人給您可愛的笑臉。可憐的爺爺!怕您孤單,我們種下了一棵青松,就讓它陪您說說話吧,它一定能把人世間最美麗的景和事告訴您的。爺爺,我想您,可我不能天天來看您,只有等到清明時,孫女才能站在青松的旁邊,跟您訴說她的心事。

爺爺,明年的清明——當杜鵑紅遍山野的時候,爺爺您一定能看到最美的春天,而我,就是春天裏最燦爛的那張笑臉……

傳統文化清明節作文10

家鄉清明節的主旋律就是掛青。掛青的內容有打紙錢,做掛青餈粑,上墳山祭祀,吃掛青酒。

打紙錢

紙錢是掛青的主要祭祀品,在墳頭紙錢燒得越多,老祖先們就越有錢用,也表示子孫們越孝敬。所以有的人家在準備掛清的前幾天就開始打紙錢了。打紙錢也很有講究的:紙一定要是土紙,摺疊後再用錢銼打空,每一張的錢挫印只能是單數,打紙錢一定要男丁動手,因此我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紙錢,這一件事做好了,其他事纔好按順序做起來。

做餈粑

清明節做的餈粑主要用作掛青,所以也叫做掛青餈粑。做餈粑就是女人的活兒了。做餈粑的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結米,如果要做成黑餈粑,還得加上野菜水牛花。所有原料都要磨成粉狀,用水攪拌均勻後,揉成團,再包上白沙糖或肉團,在火上蒸上一個小時就可以食用了,但剛出鍋的餈粑不能吃的,要祭祀完以後才能食用,否則是對祖宗的不敬。

上墳山祭祀

家鄉的掛青有着嚴格的風俗禮儀的,選取時間有規定,則二月清明掛後,三月清明掛前。掛青的人員通常是家庭的男丁,嫁出的女兒不允許去掛青的現場的。來到祖先的墓地後,先擺供品如燎熟的豬肉,農家米酒,農家茶,新鮮糖果,再裝好紅燭,點好香火,接着大哥跪於墳前,手執錢紙,邊向祖先告慰邊焚燒錢紙,殷請祖先對後人加以庇佑,告慰完成後,便是安排鳴炮,頓時炮聲響徹雲霄,驚動山谷。最後,衆人修整祖墳、清除雜草、樹枝、掘取較好的草皮覆蓋於祖墳之上,完成後大家便一起品嚐祭品,由年長者講些先人事蹟,激勵一番後人,就一同下山。

吃掛青酒

男丁們掛青回來後,女眷們早就把各種佳餚準備好了。有雞肉、鴨肉、鵝肉、都有是家養的土雞、土鴨,還有自己捉的泥鰍,時令小菜,這時誰有炒菜的好手藝都可以露一手,我也不推遲,下廚炒了鴨肉和鵝肉,這時整個堂屋飄蕩着菜香味,逗得大家垂涎欲滴。這時,二哥也不示弱,爭着要炒泥鰍,我也樂呵呵地退出的廚房,因爲嗆人廚房實在讓人受不了,再呆下去滿桌的好飯菜就無法吃下去了。

觥籌交錯中還是二哥炒的泥鰍最受歡迎了,沒有誰提到我炒的雞和鴨,我有一點失落,但我想今後會練好功夫,把菜炒得更好。飯後一家人一起談家常,說心事,其樂融融。

家鄉的清明令人難忘。

標籤:清明節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