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精選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清明作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精選10篇)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1

清明節是我們祖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當節日來臨,我們總會在學校的組織下,透過各種形式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您知道嗎?作爲七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可是與清明文化有着深厚的淵源跟重要的聯繫呢!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用書畫記錄了北宋開封的繁華昌盛,也因此使開封享譽世界,並走進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節在每年的公曆4月5日前後,它不僅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還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呢。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轉暖,萬物萌發,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關於清明節,還有一個令人感動的傳說,相傳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介子推的臣子,爲了救助落難的晉文公,捨身割下自己的肉給流亡時飢餓難耐的晉文公吃,被晉文公尊爲救命恩人。後來晉文公爲了報答恩人,請隱居山上的介子推出來做大官,介子推堅辭不出,晉文公無奈放火燒山逼迫他出來做官,介子推寧肯抱着大樹被燒死在裏面也不肯出山。晉文公十分難過,就把那一天定爲清明節,並頒佈命令,清明節這天人們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涼食,以此來紀念忠貞愛國、淡泊名利的介子推。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之一。

去年清明節前,我有幸與清明文化有了一次“親密”接觸,學校推薦我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清明文化大型專題節目的錄製,讓美美地過了一把上鏡癮。節目拍攝過程中,我對清明文化有了更直觀的瞭解跟認識。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在烈士陵園錄製現場,在紀念碑下,緬懷那些爲我們創造了跟平安定幸福生活的烈士,實地學習他們的英勇事蹟,烈士們的無畏跟犧牲精神永遠令我們尊重並激勵跟指引我們的學習跟成長。我想這也是清明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吧。

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都應該緬懷逝去的親人、朋友跟那些爲我們幸福生活無私奉獻的人們,使這個重要傳統節日永遠傳承延續下去,成爲祖國傳統文化不可磨滅的印記。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2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掃墓的日子。

早上,我們吃過早飯,便驅車去老家——張田樓掃墓。一進村,我向兩邊一看,家家戶戶都是四合院,和古代的房子一樣,也是黑色的房頂。

三爺拿着鐵鍬,和我們一起向墓地走去。道路越來越窄,最後變成羊腸小道,走不好就會掉到溝裏。路不但窄,而且還十分陡峭,這時,我才嚐到紅軍長征的滋味。

來到墓地,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麥苗,麥苗中間還夾着菠菜和萵筍。三爺用鐵鍬把墓地周圍的雜草一點一點地挖掉。爸爸說:“這叫除草。”我和爺爺把金元寶和銀元寶放在祖先張增軒的墓前,又解開錢紙,也放了上去。爺爺用打火機點燃了,然後我們一起跪在地上說:“過節了,放心花吧!”三爺也點燃了紙錢,跪在地上說:“有金元寶,還有銀元寶,盡情的花吧!”這時,我看見另外一個墓邊放着一個酒瓶。我感到很奇怪,於是就問爸爸,爸爸說:“因爲他生前愛喝酒,所以死後家人才放了一個酒瓶,讓他永遠都有酒喝。”下午,我們回到了家裏。

今年的清明節,我第一次隨爺爺回老家掃墓,真是受益匪淺。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3

今天,我去奶奶家後面的竹園掃墓。一路上,我帶着一種奇怪的心情來到奶奶家,一會兒悲傷,一會兒激動……嗯,反正是一種奇怪的感受。

終於,人齊了。我們來到奶奶家後面的竹園,那裏有一座墳墓。墳的下面是用石頭搭的四面石壁,上方呈半圓形,長滿了很多雜草。墳前有一塊石碑,媽媽說這叫墓碑。這時,我才知道這是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墓,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過,但是我的心裏還是很傷心。墓碑的前面有一張石塊搭成的小桌子,是用來擺放祭品的。這不,奶奶開始擺了,她把準備好的菜放在桌子上,四個角上各擺一碗米飯,還擺放着兩碗酒。這時,姑婆靠在墓旁傷心地哭起來,大家都在勸她不要哭了。爺爺把蠟燭點上,又把袋子裏的元寶等倒在地上,用打火機點着。大夥兒不停地對着墳拜着,連平時最淘氣的幾個哥哥也一聲不吭。

祭拜完了,我帶着傷心離開了竹園。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4

清明節前夕,作爲大隊委的我很榮幸帶領一、二年級同學爲鄧仲銘烈士掃墓。

我穿着校服,戴着紅領巾,莊重地來到鄧仲銘烈士墓前。另一位大隊委先向同學們介紹了鄧仲銘烈士並宣誓。鄧仲銘,江西省興國縣人,1943年8月3日,鄧仲銘隨新四軍四十六團宿營在江寧祿口馮潭莊,忽然遇到敵情,在轉移中渡秦淮河時不幸犧牲在高橋渡口,時年39歲。講完後,我們來到仲銘亭,我把擡着的'花圈放在亭子前。這是一個六邊形的小亭子,亭子正中有一個墓碑,墓碑正面寫有“鄧仲銘烈士之墓”七個大字,墓碑側面是一行行碑文。我們全體同學向鄧仲銘致敬,一、二年級的同學們把自己折的小白花放在了墓碑旁,以表敬意······

我們要感謝那些爲國捐軀的烈士,沒有他們就沒有新中國。他們不屈不饒的可貴精神,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這一詩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實寫照,溫暖的陽關不再照耀大地,接替它的反而是陰雨連綿。小小的雨滴落在地上,敲打在窗邊,勾起人們對已故親人那斷斷續續充滿悲傷與哀愁的懷念。

我家也在爲清明節的籌備當中,只是意外層出不窮。奶奶把飯菜的做好了讓我去叫爸媽,可是爸媽卻不見了。於是我給他們打了電話,剛開始還不接,於是我又打了幾次,最後終於接了,我便知道他們原來去了外婆家裏,我舅舅已去世3年,但親人們的懷戀跟惋惜依舊。媽媽在電話裏的聲音是淒涼的,我還聽到了哭聲,媽媽說讓我們等會兒,說他們馬上就回,可我們等了半天,還是沒有回,過了一會兒,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她說他們快到了讓我們把飯菜熱一下等着他們。於是我便去跟奶奶說,然後發現奶奶也不見了,於是我便去奶奶家找,可是家裏門鎖着,然後我就去別的地方找,最後在一家小賣部找到了奶奶,她在那裏看別人打麻將。奶奶看到我來了,就問我是不是爸媽回來了,我說他們快了,說讓您把飯菜熱着等他們回來,然後奶奶便回到家準備熱飯。可是卻發現家裏的煤氣完了,奶奶就把飯菜裝起來,拿到自己家裏熱。隨後爸媽便回來了,然後我們家開始燒紙錢,放鞭炮。完了以後就去上墳,上墳燒紙時,天空中下了小雨,一滴一滴的落下來。落在我的臉頰上,也落在了爸爸那歷經風霜的臉龐上。

我不喜歡淋雨跟燒紙錢,還有放鞭炮。所以我做了一個愚蠢的事,我說爸媽,我不想燒了,沒意義,我先回去了,媽媽先是反對,最後還是無奈的讓我回去了,在回去的最後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臉上寫滿了無奈跟憂愁。我的心突然有一種酸酸的感覺,但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家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給爸媽送傘過去,可是想了想,他們並不似我這樣討厭下雨,可能他們還願意在這個傳統的節日的淋下雨呢,於是我便向奶奶家走去,幫奶奶撐着傘,奶奶手裏端着的就是放滿了飯菜的東西。我說奶奶重不重啊,要不要您來撐傘吧,我來幫您拿,她說,不重,我拿着就好了。我想幾盤菜可能也不是很重,於是我便沒有再多說,繼續幫奶奶撐着傘,到了家門口的時候,正好爸媽回來了,可能他們看到了我爲奶奶撐傘便原諒了我,後來也沒有在那件事上說什麼,這件事可能就這麼不了了之了吧。

最後,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着清明節的這頓飯。飯菜很好吃,可是氣氛卻不是很好。最後是爺爺打破了沉寂,隨後便在桌上都聊了起來,這種氣氛多好,大家開開心心的吃完了飯,於是便都離開了,爸爸去了武漢,媽媽出去了,爺爺奶奶也都回家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獨自在家裏體驗着清明節的孤獨與寂寞。

讓我們從這個春天,這個清明開始,珍惜時間生命,畢竟,生命也似春天一樣燦爛!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6

中華文明古老厚重又炫彩多姿,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莫過於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這裏我想簡單地講述一下清明節。

大約每年的公曆四月五日是清明節。相傳清明節是人們爲了紀念春秋時期的忠義之士介子推而設立的。這天家家戶戶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所以清明節又被稱爲“寒食節”。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作爲節氣是指天氣開始慢慢變暖可以春耕播種了。路邊的小草逐漸煥發出生命的綠色。大地積聚着甦醒的能量。

清明做爲習俗又是個掃墓祭拜故去親人的節日。這天人們攜帶灑食果品跟鮮花來到親人的墓前,清除雜草,擺上供品,向逝去的親人表達自己的思念。

清明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人們三、五成羣春遊踏青,感受着春天的盎然生機,體會着大自然的美好。唐朝詩人杜牧有詩繪《清明》,北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也以它的傳世向人們展示着清明時節大地的勃勃生機以及城市的繁華與人們的忙碌。

清明,它涵蓋着人們對先人的追思也表達着人們對無限春光的美好期待!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7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明節被定爲法定節日,放一天假。媽媽趁放假的大好時機帶我出去掃墓,祭拜祖先。

出了家門,就看到街上的車子來回穿梭,指揮交通的交警們忙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真是辛苦。看來今天出門掃墓的人可真不少啊!

來到了小蜀山陵園,只見門口雜亂地放了許多冥紙跟鞭炮。我想:“這裏難道就是賣冥紙跟鞭炮的地方?”走近一看,其實不是。原來,小蜀山陵園已經改掉了老規矩,冥紙跟鞭炮不允許帶入陵園,一束束鮮花取而代之,成爲今年祭拜祖先的新時尚。我跟媽媽也買了一束鮮花,就進了門。進門後,就看到幾張桌子並在一起,上面放了一條好幾米長的橫幅,上面有着很多人的簽名,一問才知道,原來,這裏正在舉行“萬人簽名”的活動,目的是爲了讓大家積極響應文明掃墓的號召,我也興奮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因爲我覺得這種方式既美觀又不污染空氣。繼續往前走,又看到有一些人在放風箏,走上前去,仔細一瞧,原來他們把一些寫着祝福語的紙條,掛在風箏上,放到藍天上,用來寄託對親人的懷戀。

今年把清明節定爲法定節日有着深刻的意義,因爲它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大家共同投入文明掃墓的隊伍中去吧,廢除迷信活動,移風易俗,把文明精神傳遍全世界!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8

今天是清明節,我家的店鋪特別好生意,來買東西的人可多了。

早上,媽媽一開啟店鋪門就忙不過來,我坐在店鋪裏,很想幫媽媽,可是我什麼都不會,不知道怎麼幫,我就請媽媽教我,媽媽就叫我幫手拿東西,教我怎樣稱東西,怎樣看秤,怎樣計算,我一下子我就明白了。中午十點左右,來買東西的人就更多了,有買雞肉的、有賣雞蛋的、有油的……。這時後來了一位叔叔,我連忙走過去問:“叔叔,請問您想買什麼呢?”他說:“要買兩斤雞蛋。”於是,我就學着媽媽的樣子,給他一個盤子,讓他把挑選好的雞蛋放到盤子裏,待他挑選好了,我就拿出袋子把雞蛋放進袋子裏,然後去打秤,我按照媽媽教給我的方法稱,電子秤很快就顯示價錢出來了,叔叔給了錢我,我找了錢給叔叔,叔叔笑着對媽媽說:“您這個孩子真聰明。”我聽了心裏樂滋滋的。

這一天,我忙碌了一天,很累,但我心裏很高心,因爲我學會了很多東西。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9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爲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跟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跟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跟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跟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傳統文化清明作文10

清明節是我們中國人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們以此表示對已故親人的尊敬與懷念。

今年清明節,我們全家還是象去年一樣,早上乘車到木洞鎮後,我們就急急忙忙地登上渡輪。站在船頭,我擡頭一看,天空灰濛濛的,像要下雨的樣子。一陣江風襲來,我不禁感到陣陣寒意,我趕快捂緊隨風飄動的春衣。一陣“嗚嗚嗚……”的船笛,又使我不禁精神一振。忽然,一隻水鳥像閃電一般掠過江面,在白霧茫茫中轉眼不見了蹤影。渡輪在隆隆的馬達聲中抖動着,送我們渡過了浩浩蕩蕩的長江,來到了江北。

路邊農田的油菜花一片金黃。遠處山上紅的桃花,白色的李花也競相爭豔,夾雜在青山綠樹間真是好看。一陣微風送來的陣陣花香,真讓人陶醉。小溪兩旁的柳枝隨風飄動着,像在給我們扇風一樣,更讓我覺得春寒料峭。

我們一家人在山路上蹣跚前行。臨近墓地的一段路很不好走,我們一步三滑地好不容易到了墓地。這時天上飄起了零星小雨,滴在我的臉上,令我感到了絲絲涼意。我不由得想起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詩來。詩中的描寫的情景與現在是多麼相似!這時,外公將白色的紙幡掛上墳頭的竹枝上。紙幡立即隨風飄舞起來。我和大姑婆把籃子放在地上,在墓前點上香燭和紙錢。大人都表情凝重。媽媽教我點好三柱香,在墓前行了跪拜禮。大姑婆眼圈紅紅的,跪在墳前說:“爸爸,我們來看你來了。”這一番話讓我心潮起伏:清明節來已故長輩墳前掃墓,這是兒女在表達對父輩的緬懷和尊敬,這是濃濃的、割不斷的親情啊!我的思緒隨着嫋嫋青煙飄逸着……這時,我覺得自己似乎一下子長大了許多。紅燭發着或明或暗的光,一閃一閃地燃燒着,流下的蠟像是在人們流下的淚珠。

大家祭拜完後,在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大人們一步一回頭,戀戀不捨地慢慢地離開了墓地。

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在滿眼春色中,我感到自己長大了,自己肩上已有了不輕的責任。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爲已故的親人掃墓,並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標籤:精選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