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關於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0篇

導語: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0篇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1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端午節,既簡單又平凡的節日,成了我最珍貴的回憶。

小時候,我不會看農曆,不知道什麼叫五月五,什麼是八月十五。只知道只要奶奶家門前掛上用來驅趕蚊蟲的艾草,端午節到了。

哼着小曲,我蹦蹦跳跳地爬上了樓梯。突然,我停住了,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着幾根長長的、綠綠的、充滿生機的艾草。我看着那幾根搖擺的艾草,心“怦怦”跳個不停:端午節,要到了嗎?

懷着一顆興奮的心,我急忙地衝進家門。深吸一口氣,空氣中果然有糯米的香味和糉葉特有的清香。

跑進廚房,只見廚房裏的一切都忙碌着:高壓鍋“滋滋”地唱着歌,肚子裏裝着又香又甜的糯米;糉葉和白線搭配着工作,出現了一個又一個三角形的糉子。

這個時候,姐姐跑了過來,她興奮地叫道:“走,我帶你去看看哥哥的好東西!”說完,她便拉着我向房間跑去。

到了房間,只見哥哥得意洋洋地拿着一個有五彩繩繫着的糉子形香包。我和姐姐眼睛都看直了,十分羨慕。

“哥哥,你這個是哪兒來的呀?”我好奇地問哥哥。哥哥笑了笑:“香包嗎?是你的啦,我玩玩。”“真的嗎?”“當然是真的啦,可是我就不給你。”我嘟着嘴,看着明顯比我高半個身子的哥哥,有點不高興。

“吃糉子啦!”媽媽走到房間門前,看着吵來吵去的我們,笑着說到。糉子?太棒啦!我趁哥哥不注意,搶回香包,跑向了餐廳。

圓圓的盤子裏放着三角形的糉子,糉子散發出迷人的香氣。我爬上椅子,迫不及待地喊到:“我要吃肉糉!”不一會,一個白白的糉子出現在我碗裏。不一會,它便跑到我肚子裏去了。

就這樣,我們開開心心地過完了端午節。

晚上,躺着牀上,我在睡夢之中又過了一次端午節。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2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祖母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即可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1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4個角是不是不胖不瘦,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之際,總是把4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6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4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即可。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之際,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即可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3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到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把準備好的糉葉和糯米拿出來包糉子。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

據說,楚王聽信別人的謠言,連續多次放流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了希望,便投河自殺。因爲當時屈原很有名氣,所以許多百姓划船來救,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河裏的魚吃了屈原的屍體,便從家裏拿來米團,投入河中,漸漸地就演變成了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天,我和媽媽來到奶奶家,“新鮮的糉子來嘍!”只聽奶奶這麼一吆喝,我和媽媽頓時來了食慾,糉子的形狀各式各樣,有三角形的,有長方形的等等,還有一些我說不出是什麼形狀的。不僅糉子的外觀千奇百怪,糉子裏面包的東西也多得五花八門,有臘肉,有鴨蛋黃,有綠豆,有紅豆……每個糉子都香氣逼人,讓人看見了就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想馬上咬一口的感覺。我剛吃完一口,情不自禁地說道:“好吃,太好吃了!”吃完糉子,我們開啟電視,啊!上面正播放着賽龍舟時的場景,那熱鬧的畫面緊緊地吸引着我,我們爲勝利的隊伍喝彩和鼓掌。

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鹹蛋黃,黃鱔,雄黃酒,黃瓜和黃豆。聽媽媽說吃了五黃就會歲歲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而古老的節日,這是我度過的端午節,同學們你們度過的端午節又是怎樣的呢?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4

每年的農曆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節日的前幾天,大人們就會提着竹籃上山去採棕葉。等摘好以後,就把事先準備好的糯米、瘦肉、香菇,以及我們這裏的特產——筍乾包糉子。

開始包糉子了,家家戶戶都飄滿了陣陣糉香。糉香,糉香把大街小巷換繞着,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香味街”。煮好糉子後,孩子順着糉香感到了飯桌前,看見桌子上那一盤盤熱氣騰騰的糉子,垂涎流下三千尺。個個手捧着香噴噴的糉子,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嘴角粘上了粒粒糯米。

看着孩子們狼吞虎嚥的吃相,大人都忍不住會笑。

節日的當天上午,每家每戶門前都插上了艾草、菖蒲、榕樹葉。據說這樣可以驅邪呢!

吃過午飯後,大人們用艾草泡上一盆溫水,讓我們痛痛快快地洗了個午時澡。聽媽媽說,用艾草洗澡不但可以讓面板變得更加細膩光滑,還可以防止蚊蟲叮咬呢!洗完午時澡,孩子們都穿上了耀眼的新衣服。媽媽還會在我的口袋裏塞上兩個熱乎乎的紅雞蛋。

最有趣的龍舟賽即將要開始了,我們穿着新衣服,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地來到九龍江邊觀看賽龍舟,九龍江兩岸,人山人海,彩旗飄揚,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前!一條條五彩繽紛的龍舟在爭先恐後地向終點飛馳而去。看!鼓手打着鼓,喊着號子。忽然,一條綠色的龍舟急劇加速,一“龍當先,不一會,他就成了羣”龍“之首。聽老人說,賽龍舟是爲了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保佑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5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據說,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誕生的。如此意義重大的節日。活動怎能不隆重呢?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初五,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便將時日稱爲端午節。

每當端午節之日,我們一家人可高興了,爲什麼?因爲在那天可以看賽龍舟啊!《史記》記載,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們悲痛欲絕,爲了不讓魚吃掉他的軀體,於是借划龍舟時的水波來驅逐魚羣,賽龍舟便被漸漸流傳下來。我們全家在這一天一大早就起身,往西枝江邊趕,到了那兒早已是人山人海。賽龍舟也快開始了。我們趕快找了個位置站好,等待比賽開始。一陣尖銳的口哨聲響起,江面上蓄勢待發的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衝了出去,那雄渾的鼓聲。整齊的水波,統一的動作,一切都是那麼協調,不一會兒,龍舟陸續到達了終點,江邊爆發出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在我們這兒,不少人家還會在這天燒艾條。中午時分將艾條放在家門口陽臺廚房點燃。以辟邪驅蟲。

端午節當然也有自己專屬的食物,那就是糉子。爲什麼要在端午節食糉呢?傳說屈原死後百姓們去撈屈大夫的屍體卻沒撈着。一位漁夫急中生智,往江裏投入雞蛋米團肉等食物,說龍魚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屍體了。老百姓紛紛效仿,於是慢慢發展成了用葉子包的糉子。我們家在端午節這天餐桌前必擺上一盆糉子。邊吃邊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端午節,這是個偉大的紀念日,活動還遠遠不止這些,重要的是在這一天,能瞭解這麼多中國傳統的習俗文化,真可謂是既清閒又熱鬧啊!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6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源於屈原的故事: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結果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0xx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來源]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吃糉子是一傳統習俗。每當五月初五,媽媽都會包許多糉子,讓我們大飽口福。媽媽包的糉子特別香,一端上桌,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和爸爸還有哥哥便會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不吃飽誓不罷休。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佩戴着香囊,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端午節裏,我心裏別提多高興了。如今,端午節已被國家定爲法定節日,希望我國民俗風情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7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這首是宋朝詩人文天祥寫的,寫了當時發生在端午節的一件事。

說起端午節,它還有一個小故事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吧,“從前在春秋時期懷王有一位大臣,他的名字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力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這個文章的主人公屈原是怎樣的人呢?這個問題就留同學們一起討論吧!下面就讓我來講講我家過端午的習俗吧!

說端午節的時候吃糉子也是一種習俗,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我家是怎樣包糉子吧!

第一步:先將糉葉放入鍋內煮嫩,然後將五穀和糯米加在一起煮。

第二步:拿出已經煮好的幾片糉葉搭在一起,中間在放五穀和糯米。

第三步:將既有瘦肉也有肥肉的豬肉切好,放入五穀的中間(記住是橫着放哦)。

第四步:將缺口補好,用糉葉包好,並用繩綁好。

第五步:向鍋裏倒點水,用小火來煮,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煮好的糉子十分香,我家包的糉子不像別人包得像三角形。我家包的糉子從上面看,像長方形;從前面看,像三角形。咬一口味道香噴噴的。

我喜歡在家裏過端午節,更喜歡家裏的糉子!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8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裏,有很多習俗,比如包糉子、賽龍舟、插艾葉等,在我的家鄉,主要以包糉子和插葉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節日。而賽龍舟卻在南方很盛行。

去年端午節早上,我開啟家門,發現了一株像小草一樣的植物,於是我便問媽媽:"這是什麼植物?"媽媽告訴我說:"這是艾葉,傳說它可以辟邪,你去聞聞它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兒呢。"於是,我趕緊把鼻子貼過去,啊!那香味真讓人心曠神怡,媽媽又接說:"這一定是奶奶,給插上去的。"我心想奶奶多早就得起來呀!

中午,我看見奶奶坐在桌前,桌上擺着一大盆泡過的米和一小盆紅棗,我跑過去問奶奶:"奶奶,您就是要做什麼好吃的?"奶奶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也來包點糉子吃吧!"於是,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做了起來,折成漏斗形,把一顆紅棗進去,再放一層米,然後再放幾顆棗進去,就這樣一直到裝滿爲止,最後用準備好的棉線把糉子繞圈紮緊,最後用鍋把它煮熟,就這樣一個個可愛的小糉“寶寶"就出生了。

當奶奶看到我包的糉子時,奶奶大笑起來,哈哈,快看我們寶寶包的糉子都開口笑了,我不解地走過去一看,原來我包的糉子都露餡兒了,奶奶抱着我說:“我的乖孩子,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好的。"我和奶奶抱在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一邊吃糉子一邊聽奶奶講述端午節的'來歷,原來南方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這時我剝開糉葉,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糯糯的,好吃極了!

這個端午節,我既學到了知識,又吃到自己包的糉子,我喜歡過這樣的端午節。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9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有這樣的風俗呢?我在書櫃上剛好看到一本好舊好舊的書,是媽媽小時候看的《小學生助讀文庫民俗文化篇》。這本書裏應該有說端午的由來吧!翻開第一頁目錄,果然有!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原叫“端五”,端是起初、開始的意思,午是指五月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午最初不吃糉子,而是往江裏投米紀念屈原。那爲什麼會改成糉子呢?傳說米投進江裏,投着投着,屈原現身說:“你們投的米大部分被蛟龍偷吃了,你們以後用楝樹葉包裹米和食物,再用五彩繩綁起來投入江中,蛟龍怕這兩樣東西,它就不會偷吃了。”後來人們就這樣做了,所以就有了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還有懸蒲插艾的習俗,我奶奶家門上就左右分別掛着一束,書上說這個習俗來自伍子胥。傳說楚平王見自己未過門的媳婦長得美貌非凡,便不知羞恥地納爲自己的妃子。大臣伍奢對此直言相諫,楚平王不但不接受,還將伍奢和他的長子伍尚殺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往吳國,幫助治理吳國。過了幾個月,吳國國富民強,吳國開始攻打楚國,楚被打得屍橫遍野。伍子胥對平民百姓說:“只要你們在門前插艾草、菖蒲就可以不被打擾。”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懸蒲插艾當做避邪消災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習俗真有意思,都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而且每到節日,家裏都有一大桌好吃的。媽媽問我有沒有發現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二月二芥菜飯、清明清明果、端午糉子、八月十五月餅……原來中國的節日還代表這一個個好吃的食物!

傳統節日作文端午節10

這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上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先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明白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他們抱着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明白後,就往裏面扔糉子,期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糉子。

所以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糉子扔進江裏,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樣回事?原先是在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上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能夠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也是爲了不讓蛇來咬,就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糉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糉葉,裏面就是香噴噴的糉子,真像一個糉子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我一口咬下去,啊,糉子真好吃!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向到我的心裏,使我陶醉,我真喜歡糉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