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4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4篇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其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古人的天人合一,今人的科學發展;古人的剛柔並濟,今人的和平共處;古人的“局力重民”,今人的“以人爲本”;古人的天下大同,今人的和諧社會。世間萬物無不追求統一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似乎已沒有文化的隔閡,時間與空間的枷鎖已經被網絡和資訊技術徹底拆除。再也看不到曲水流觴把酒賦詩的浪漫情懷,看不到九層臺上的巫舞搖曳,聽不到月下江畔的簫聲幽咽,聽不到囊螢映雪的琅琅書聲。無論高樓林立的學府裏,還是竹籬茅舍的鄉村中,無論是獨居一室的枯坐時,抑或是熙熙攘攘的人羣裏,有文化良知的人都應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根基在哪裏?我們的文化認同在哪裏?我們的文化長河將奔向何方?

歌舞昇平裏,爲什麼就沒有一點空間傳遞文化的火苗?爲什麼就沒有一點點淡雅之心。離開這俗世一會,去感受那漸行漸遠的遠古絕響?傳統文化是美的,只是我們沒有靜心去感受;傳承文化是快樂的,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參與。《梅花三弄》的曼妙旋律,《清明上河圖》的精工妙繪,《空城計》的抑揚頓挫,哪一件不散發着文化的芬芳,你感受到了嗎?你體驗的是超凡脫俗的美與快樂。追求時尚與個性是人類的天性,而能與傳統文化交心,能爲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力,得到的將是永遠的時尚與個性。手中緊握住一把開啟文化的鑰匙,將那把封住文化長河的大鎖開啟,讓文化成爲我們生活中的陽光、空氣和水,讓它們成爲我們的血液。開啟這把鎖住文化的鎖的鑰匙,其實就在我們心中,只有我們心中這把無形的鑰匙才能開啟那把無形的鎖。紛繁世界有太多的韻華,只要我們保持那顆追求的心,文化的土壤便會滋潤着我們。依稀中,你是否聽到洞庭湖畔範仲庵的深沉呼喚,你是否看見李煜在七夕的月下填詞賦詩的幽幽哀傷。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2

陽光灑落在幽靜的花園裏,梧桐葉斑駁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攤開一本厚厚的《論語》,不停地讀着、揹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樸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隻又一隻小鳥兒飛來飛去,美麗的歌聲時而婉轉動人、時而清脆動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國學教我們學習方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學教我們爲人處事;“百善孝爲先”國學教我們孝敬之道。

中國文化,就是風雨中堅忍不拔的大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無法將他打敗;就是風雨時同舟共濟的努力,團結一心用愛溫暖每一個人;就是風雨後七色的彩虹,只有在與困難搏擊之後纔會顯現。

5.12,我要愛。在5.12特大地震中,我們淚流滿面,在巨大困難面前,所有同胞衆志成城;2008,中國北京。在聖火遭遇困難的時刻,中華兒女不惜一切代價,在08奧運之風吹遍世界的時候,炎黃子孫熱情歡迎各國各族人民。這,不就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嗎?這,不就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經久不衰嗎?

其實,中國文化就在我們細小的舉動中流露。在早上,媽媽耐心的叫我們起牀;上學路上,不隨便攀折樹木;學校裏,見到師長禮貌問好;上課時,謙虛認真地傾聽;課間,朋友互相幫助,不恥下問……國學並不是一定多麼深奧的哲學,而是在最細微中體現的。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如此,但是腹有詩書卻不能夠真正做到書中所講,豈不是變成了書呆子?!現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學問,卻顯得特別膚淺,是他們學問少嗎?不,是他們做不好。在如此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知識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質”放在前面,是爲了強調文明、禮儀、幫助、關愛、感恩等素質的重要性。而這些素質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中國文化,這些中國文化,就是大家所說的國學。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3

前不久,我和其他小記者看了一場木偶戲。

這場戲主要講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爲全程都是說本地土話,實在聽不清楚,只能靠媽媽翻譯。不過也很開心,畢竟第一次看木偶戲,很新奇,想不到家鄉還有這麼有趣的藝術

後來才知道,木偶戲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了不起。不禁對木偶戲的演員們充滿了欽佩。

演出結束,我們找到演員們採訪。這些老藝人的年齡都已有70多了,他們自己說“快不能演了”。

老演員們告訴我們,玉林本地的木偶戲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唐朝的時候就有了。天啊,原來是那麼久遠的了,太不可思議了。“今天演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就是爲你們警醒,這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你們好好傳承下去!”

不過說是這樣說,老演員們感嘆說“要想傳承下去也是困難重重”,因爲“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去高檔次的電影廳看3d、5d電影,根本不願意來這,更別說傳承下來,到時候可能連會拿木偶的人也找不到……”,說到這兒,面前的這位老藝人眼裏有一絲絲亮光,他流淚了。

木偶戲雖結束,我耳邊卻動盪着那位老藝人的聲音,回想着老藝人說的話。真的,就連爸爸--電腦和手機幾乎成爲他最重要的寶貝,有誰有興趣去關心那麼“落後”的東西呢?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下去,確實值得人們思量呀!老藝人們和我外公那輩人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可能只憑着學業單一地來傳承。要想跨過這一個門檻,必須要接好這一棒,告訴後代們,一代代傳承下去,這纔可能永久地使它成爲我們的驕傲。

就比如說我們的敦煌壁畫,日子是一年年地過去,可是,總有一天它終究會消失,那我們的後代,就只能在它沒有消失之前,儘量去把它拍成記錄片,放在文學館裏存放着,給後人們看……我們的'木偶戲也不例外,當然少不了影音資料,但如果我們繼承了文化的傳承,它就不會消失!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4

20xx年新春佳節之際,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推出一個特別調查節目“家風是什麼?”,引發人們對家風的熱議。許多人認爲,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人品,家風會影響人的一生。

那麼,家風究竟是什麼?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爲的一種傳統風尚。

追溯歷史,不管是大家還是小戶,大多十分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在百種以上。這些家風、“家訓”雖然彼此會有不同,但是其核心都是“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透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家風是我們引以爲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

當代社會,飛速發展,很多現代的事物衍生出來,很多傳統的東西漸漸淡去。“家風”一詞對現在的很多家庭來說已經開始變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風、家規被淡忘。現在大家聚在一起,又有誰會談論家風家規呢?

家風雖說只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卻是社風民風的基礎,很多貪官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於家庭這道“防火牆”失去效力。家風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爲公的情懷;家風不正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風與民風。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令人心寒的社會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個家庭的家風是積極向善的,一個家的所有家庭成員的品德是純潔的、高尚的,那麼一個社會定然是和諧的。

標籤: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