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哲理

有哲理有深度的文章

哲理2.54W

哲理人生,或“人生哲理”,它是指關於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哲理有深度的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有哲理有深度的文章

我們絕不用悲觀爲自己掘墓,一切只是如同我們需要站在陽光下,來喚醒林蔭處那昏昏欲盹的精神。我們需要不惜一切代價揭示出人類自身的劣根性,而此種真理絕不允許在委婉的敘述中夭折!——題記

關於自私和慾望

自私和慾望是孿生的兄弟,然而自私和慾望又是從何而來?這是由生物趨利避害、求生的本能決定的。誰都無法逃脫。從此使得生存成爲追求慾望(對生的慾望)的體現。正如我們自形成的那一刻起就無權決定自己的父母是誰一樣,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絕不能因爲某種崇高的追求而否定人性中卑微的一面,如同不能因功成名就而與父母斷絕血緣關係一般,否則簡直是掩人耳目的荒唐。

人類中若存在放棄自私,並無私的全部奉獻的現象,其本質將是一種遺失自我的表現!而這恰恰與人類自我求生的本能相違背,故而我認爲唯物哲學中的“反對人性自私論”存在着缺陷!自私是的確存在且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只是隨着自私範圍的變化,以及自私是普遍行爲這一觀點在人們潛意識裏的確立,使得人們對自私的認識出現了盲區。可以這樣理解,當個體的自私無限膨脹以至超出自身範圍,而達到世界甚至更廣闊的範圍。那麼顯然此個體的自私範圍絕不是其他個體的普遍適用範圍,故而遭到排斥而被斥爲“魔王”,成爲人們攻擊的對象,二戰法西斯領袖們就是絕佳的例子。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無比渴望着無限廣闊的自私範圍。只是由於內部抑或外部條件的限制而力不從心罷了。一旦這種條件成熟,無限度的慾望就會成爲不可阻擋的趨勢。

而當這種自私的範圍縮小到自身的範圍之內,或是說有限的超出自身的範圍,傷及他人利益,但卻因爲這種自私的傷害是一種普遍的行爲而使得這種越界行爲在人與人彼此的傷害之中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致使人類無法察覺,而形成了一種“一定傷害內”的彼此認同,但絕不能因這種認同而否定了自私的普遍存在!好比你的好朋友在桌子上擺放着一個剛剛洗淨的蘋果準備獨自享用,而正當這時你的造訪,打斷了他原有的計劃,你很隨意的拿起蘋果吃了起來,而你的朋友或許也把這當作了一種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毫無察覺,那麼是否能夠否定你人性中潛在的自私慾望呢——獨享這個蘋果的慾望?要麼他會很隨意的開玩笑道:“喂,我剛洗過的蘋果便宜你了。”並且面帶微笑地如是調侃道。那麼在這句話說出的那一瞬間,他必定想到,這蘋果應該是我吃的。那麼你能否定在這一瞬間的潛意識活動裏,並沒有自私的存在嗎?!只是這一切都已習以爲常罷了。這種認同擴大之後也就成爲了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尊崇的道德與法律,由於在沒有任何束縛的情況下,每個個體的自私慾望都會無止境的膨脹下去,到最後誰也沒辦法獲得滿足,從而以這種形式規定瞭如何是對,如何是錯。其實質是爲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避免某個個體自私範圍的擴張而使得他人利益受損,從而使得絕大多數個體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獲得慾望的滿足感。

其次,倘若某個個體的力量絕對凌駕於其他個體之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自私慾望就會無限膨脹,吞噬整個世界,永不停止,道德、法律都將成爲一紙空文,個體意志將衝破一切束縛,成爲一切的主宰!直到這個個體生命的終結。正如美國電影《隱形人》中所表現的那樣,當個體被賦予隱形的權利,他的慾望就成爲了一切的主宰。固然用杜撰闡述事實是荒唐的,但這個中的精神是的確存在的。人類沒有辦法戰勝慾望,只是能夠在某種制約下,將其穩定在一定範圍之內!而這種制約能力一定要遠遠凌駕於個體能力之上!一旦個體的力量無限的強大起來,就是世界末日的降臨。從來就不存在真正的賢德君子,我們所謂的君子,充其量只是擁有較強後果預測能力和控制力的識時務者,他們只是深諳當前社會的道德法律力量,遠遠凌駕於每個個體力量之上,故而將慾望控制在社會普遍認同的範圍之內。

現實中都不曾存在救世主,就更不要指望什麼幻想中的救世主!宗教信徒崇拜的救世主其本質就是人類慾望集大成之化身,在人們的臆造中他“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左右着人世的悲苦存亡,其無限權利,正是人類本性中爲滿足慾望的最大嚮往!人類本性中崇拜並渴望着無限的權利以及慾望的實現!這就是人類自私的本性。所有的宗教信徒其本性均是慾望和權利(永生的權利)的狂熱者!儘管他們在表象上,示人以“看破紅塵悲苦,參透世間萬象”的面目,終究宗教信仰是一種由於現實慾望和權利無法得以實現而產生的放棄現實追求的墮落懦弱現象.取而代之的是,覬覦精神上對慾望和權利的永恆追求。一個很普通的例子,就能輕而易舉的說明這一點,如女子因愛人的亡故而出家爲尼,賢人因官場失意剃髮爲僧或者從此隱居山林。又是受什麼左右而致使淪落如此田地呢?更爲深刻的例子不必列舉,僅這普通的一兩件就足以揭示一切。信徒追求信仰,也只是“對生的眷戀以及渴望慾望實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罷了。或許將“七情六慾”置之身外的宗教信徒們苦坐祠堂參悟一生,始終無法參透的是這信仰中的本質所在!正如有人問泰勒斯,世上什麼事最難,他答:“認識你自己。”道理就在於此。殊不知他們一生虔誠屏棄的東西卻是他們靈魂深處孜孜不倦追求一生的東西!這纔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在數十載的信仰洗禮中,舉步維艱的走完人生這一圈之後,卻回到了原點而不自知或者說是始終在原地大踏步。這不正是宗教的欺騙性所在嗎?古往今來,人們都是用無神論來揭示宗教的欺騙性,而根本用不着這般費力的探討人身之外的神的存在與否。在這裏,我們只需在自身尋求根源,指出人類的自私性與慾望性便能駁倒一切!世界上存在數億信教者,這隻能從側面體現了人類慾望的膨脹,然而世界仍舊沒有大亂,何也?只因這種慾望被制約在宗教與法律的範圍之內,而一旦失去這種制約……

爲何人類的慾望永無止境的膨脹?於我來說,無知則無慾,如果人們不知道有這麼一種快樂,也就無所謂追求念想。所以說,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成全了毫無止境的慾望。文明的進步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這就爲人類的慾望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這一方面的慾望滿足了,另一方面的誘惑又在躍躍欲試。正如叔本華所說“不知足的動物啊!每當一次慾望得到滿足時,就已經爲下一次的慾望埋下了種子。”而世界在永不停歇的運動與發展,而這恰恰意味着自私與慾望將與人類永久相伴,不斷膨脹。故而人類在未來的發展中,面臨的最迫切棘手的問題不是資源匱乏,也不是人口膨脹,而是人類精神上的嚴峻考驗!人類總是樂於貪圖快樂而不能自已,這樣難免要勞神,使得事後的人們無論是在外在形態上還是內在思想中都顯得着實卑微起來,如何拯救未來的人類?

關於快樂與痛苦

幸福與痛苦,之於人類,都在思想中存在着放大性的本質。幸福可以渲染開來,有如成語——彈冠相慶、雞犬升天中所描述的情形。而痛苦同樣也能做到這一點,甚至要來得更加堅實有力!可以這樣形容二者,若幸福是一紙歡快流暢的毛筆書法,那麼痛苦就應該是一種銘刻。歲月沒有辦法不讓筆墨褪色,甚至一場大雨過後就是一團氤氳,一塌糊塗。而關於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回憶的銘刻,在風雨的吹打中只會慢慢的放大,猶如水滴石穿的道理,苦痛會不斷的積累,這就是爲何人們在經歷了一次莫大打擊過後往往會聯想起過去的不幸而慨嘆人生坎坷命途不濟的原因。如果這銘刻說存在某種意義上的風化,也要經歷很長時間的打磨才能恢復些許原貌。由此看來,痛苦不只有着時間上的重量,又因是銘刻,故而平添了一份力道上的重量。“快樂只不過是一場幻夢,但痛苦卻是真正存在的。”伏爾泰如是說。相比之下,幸福何嘗不是短暫的,而痛苦則顯得更爲深刻。所以悲觀纔是真正能夠促使人深刻思考的東西。

痛苦並不意味着將一切埋葬,它只是對“錯”的一種長時間的反省,這似乎是與人類無盡的慾望相伴而生的,一定程度上剋制了慾望的不斷膨脹。而惟有經歷瞭如是的反思之後,幸福纔可能來得更順暢些。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指出:“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由於人類始終存在着自私性與慾望性,從而使得過分的追求快樂更容易置人於墮落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正如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道:“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期待幸福的過程是令人欣喜的,由於人類不知滿足的心理在潛意識裏作怪,所以人們對未來有着過高的追求與憧憬。在沒得到之前,一切都是自己說的算,而當幸福來臨了又是怎樣呢?!哦……原來不過如此。也許正如張愛玲說得那般:“生活的悲哀也就在此吧,汲汲得來的東西到手就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因爲長久的過度欣喜,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幸福的程度,正如一個吃了蜂蜜的人,一段時間內無法再讓蔗糖滿足自己一樣。倘若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那又該如何幸福?!“樂極生悲”,世事總有一定的循環,“樂”與“悲”的界限不在樂之下,而在樂之極致。高塔之倒,不在於根基不穩,而在於過高的塔身使得塔基無法再堪擔如此之重負。正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恨”,不斷的追求幸福,那麼痛苦來臨的時候就顯得越發致命!知足者常樂。

綜上所述,縱慾已經成爲一種原罪。那麼叔本華所說“……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愚人在生活中追尋快樂,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受騙了;而智者則千方百計的躲避禍害……”之於我們就有了積極的思考價值。

關於生死

人類註定世代都將奔勞於尋求永生的道路上,這取決於人類的本性。回溯到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尋求長生不老藥,時至今日人類試圖破解人類基因圖譜而找到延緩衰老的祕密。而事實證明,人類再龐大的慾望也無法衝出自然法則的束縛!

“所有事物消失得多麼快啊!在宇宙中是物體本身的消失,而在時間中是對他們的記憶的消失。”如果一切都如奧勒留所說。那麼獲得永生的方法無非有兩種:其一是以一種完全自省的方式切實寫下自己的往事,是一種心甘情願的清醒記錄,一種沒有絲毫雜念的有生對無生的託付;其二則是透過佔領他人的記憶空間來實現。我將這稱爲“第一人稱生存”到“第三人稱生存”的過渡,即以“我”爲中心的生存方式,到以“他”爲中心的生存方式的過渡,即實現永生的方法,實質則是精神永生。

首先是關於第一種獲取永生的方法。那麼是否會有一個人願意在記錄下畢生輝煌的.同時,而願意將一生所擁有的瑣碎的以及每一個點滴的不良嗜好以及非分之想如實呈現給世人呢?譬如,你在朋友不經意冒犯你時,裝出一種寬容的態度,而在心裏默默的詛咒他;你曾經因一時無法抑制的慾望而對妻子產生了背叛的想法,事後卻又百般的取悅妻子等等等等。果真存在這樣的人嗎?其實就連我本人在撰寫上述事例的時候,都試圖儘量避免自己身上存在的陋習,以免讀者讀到這裏時會聯想到作者本人。更何況讓一個人將自己的所有缺陷豪無保留的呈現在世人面前。世人生活需要僞裝即使到死,也有要一直僞裝下去的理由。虛僞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第二張臉。既然無法完整的記錄,那麼這種形式的再生也將是殘缺的,如同受盡酷刑折磨,軀體支離破碎的苟延殘喘一般,至此這條永生之路已經對人類關閉起來。

其次是關於第二次獲取永生的機會。愛美與虛榮是人類對生的一種眷戀。其目的都是爲了引起儘可能多的人來注意自己,一種強行的對他人記憶空間的霸佔。這或許就是人類骨子裏因求生本能而潛在的霸道與無理。即使這種心理不被任何人察覺,可它的確存在。這種永生似乎猶爲適合女人,女人天生就是戲子,天生就是爲舞臺而生,爲虛榮而生,任是再漂亮的女人,再悉心打扮的女人,也從沒爲自己裝扮過,所有裝飾無非是爲了迎合別人的口味罷了,否則美與醜的標準又該來源於誰呢?她們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裏卻一直把自己的男人當作炫耀和撐腰的本錢,她們更樂於考慮男人的物質配備如何,例如是否有一雙硬朗的拳頭,是否有足夠大的口袋。而對於精神上的缺陷她們可以將其無限縮小成優點,正如流行於女人之間的一句話“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她們天生爲勾引而來,女人絕不希望一輩子只有一個男人關注她,她們永遠不願放棄任何一次籠絡男人注意的機會,即使她們並不是要和你發展成某種關係,她們要在有生之年讓更多人記住她們的風采,就算標準的淑女也不例外。倘若世界給她一次縱慾的權利,讓她擺脫道德束縛,她會說我最羨慕的就是那些瘋丫頭式的生活。不得不說女人的命運既是一種幸運,幸運她們天生就有一張漂亮的面孔;又是一種悲哀,悲哀她們一生都爲別人而活——生育前爲男人活,生育後爲孩子活。其實所有人都是在爲別人而活,我們努力活得精彩只是爲了不斷的符合別人眼中所謂的價值。而當我們把這一切同求生的本能聯繫到一起,同對尋求永生聯繫到一起,我們會發現人類是多麼的無辜而卑微。人類是多麼的懼怕死亡!

當生死已被看作你身後不斷更迭的幕布,那麼你會發現我們天生就是在表演。而據此說女人天生就是戲子便不足爲過。

在這幕布式的生活中,生命成爲了單純的經歷,而我們則成爲觀望者。觀望者的最大悲哀在於一旦劇場的頂燈暗下,他們的悲喜就成爲一種亦步亦趨的形式,僅僅決定於眼前不斷更迭的場景。他人鬨笑,於是我也從這笑中找到了洋笑的理由;他人落淚,於是我也在這氛圍中呼吸了悲哀的空氣。

那麼在這劇場裏,什麼才能由我們自己做出決定?

任何國家的風俗都對葬禮有着嚴格的講究,任何民族對死的話題都是猶爲重視且儘量避而不談的,任何宗教信仰都存在着永生來世觀念。由此不難看出,人類的本性是多麼的膽小怯懦。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大無畏,所有人都是膽小鬼(在這它只是一箇中性名詞)而已,即使是大義凜然、英勇就義的英雄也不過如此。他們之所以能夠輕易看穿死的恐懼,是因爲他們早已爲活做好了打算。他們選擇了他人記憶的生存方式。英雄之死勢必爲了某種崇高的理想,而在這理想背後是成千上萬的追隨者。英雄是用死換取了他們的記憶空間。由此便能有恃無恐。瞬間的死亡痛苦與永世的生又是一個怎樣的比較呢?同樣宗教信徒們看破生死境界,是因爲他們根本就從沒想過死的過程而是一心打點着死後的天堂——準備迎接永生的到來。我們看到了一個真理——大無謂,大超脫的前提還是活着。

真正的死是空間與時間上的一併消失,這是相對於物質與精神而言。但人類始終覬覦的就是空間上的永久,那麼顯而易見人類——真正的膽小鬼是物質的狂熱追隨者。

我們不停追求的永生不過是殘缺精神堂而皇之的苟延殘喘。

在與人類劣根性彼此對峙的5000字當中,我想我已經用悲觀爲人們帶來了積極的啓示。就這樣,在他人看來,我擁抱着悲觀哲學死在了叔本華的懷裏,而我以爲接受了一瞬間的痛苦,卻揭示了人類千百年來的痛苦,在接受這一瞬間的同時,我同樣在他的哲學世界中找到了幸福——“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

標籤:哲理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