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分享活動中的內心獨白教育隨筆

隨筆6.25K

幼兒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初步建立了“我”“我的”概念,對自己的物品愛護有加,害怕被別人侵佔。爲此,我們開展了“學習分享,感受快樂”的主題活動,幼兒從分享食品、玩具到分享書籍、感受。兩個月後,孩子們慢慢地感受到了獨特、美妙的分享滋味。現擷取幾個片段,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內心獨白中感受分享活動帶給他們的變化。

分享活動中的內心獨白教育隨筆

11月15日

我在班上年齡最小,老師和夥伴們都親熱地叫我“小范”。別看我小.其實我心裏什麼都知道。

那天分享食物時,媽媽沒有爲我準備。我不哭不鬧,不說不笑,默默地接受着小朋友分享的食物。其實我有多羨慕他們,他們不知道。

那天分享玩具時,媽媽依然沒有爲我準備,媽媽太忙了。我小心地玩着大家帶來的玩具,有時他們會從我手中拿走,因爲他們要交換着玩,我只好玩其他玩具了。如果我帶來了分享的玩具,一定也會這樣大聲又自豪地講話的。

今天,我抓着一隻塑料袋,緊張又興奮。我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我今天帶糖果了!”我迫不及待地開啟袋子請老師看。老師也激動地說:“等會請你分享好嗎?”我重重地點了點頭。說完,老師準備把袋子收起來,放到儲物箱裏。我強烈拒絕,還哭了。我要求自己提着,很重我也不怕,玩玩具的時候也要放在我的身邊。還好,老師答應了我的要求。

小朋友陸續來了,我一一告訴他們,我帶糖果了!他們既羨慕又想吃的表情,彷彿是昨天的我的表情。

開始分享了,我拿着袋子,一個一個地把糖果發給小朋友,我從來沒有這樣大方過。老師們都微笑地看着我,我有點不好意思,又很自豪。當老師帶大家拿着我的棒棒糖當話筒唱歌時,我看到小朋友們很快樂。我知道,我也是班級的一分子,很重要的一分子。

解讀:渴望分享,是想體驗存在於集體的價值

一個平時把自己的物品看得很緊、從不分享的孩子,在分享活動的大環境下,他小小的心靈被觸動了。家長的忽視更加激發了他參與的迫切心情。雖然他可以吃別人的東西,玩別人的玩具,但這並不能讓他快樂.因爲他更需要得到一份和別人一樣被集體關注、認可的感覺。

孩子不想把重重的袋子放下,喜歡親手把糖果逐一發給大家,他不想失去這好不容易纔得到的體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這能讓他直接體驗到“我能爲他人做事,我能給他人帶來快樂”的'美好感受。每個孩子都很享受發東西時被大家急切地呼喚、由衷地感謝,以及活動結束時有小朋友主動地“套近乎”……在孩子單純的世界裏,被需要、被重視的感受可能就來自於給予他人之時。

1 1月22日

我叫越越,今天我急着要上幼兒園,因爲我有一個小祕密。我一路小跑,奶奶都追不上我。我跑進活動室裏,趕緊把那包東西塞到了胡老師的懷裏。

奶奶告訴老師,爸爸出差回來帶了一些小魚乾.我嘗過之後覺得好吃,就給老師一人帶了一小袋。

老師們的表情我看不太懂,並不是我想象中的哈哈大笑,眼睛裏居然好像有些溼潤。是不是她們不喜歡呢?

早上老師一直帶我們活動、遊戲,大家都沒吃,我有點難過。

我鼓足勇氣問楊老師,楊老師說:“我寫完家園手冊就吃。”我問祝老師,祝老師說:“我備完課再吃。”大家都沒有時間,我有些失落地走開了。

下午,奶奶四點多就會來接我的,可我帶來的小魚乾還在桌上。

我有些傷心了,拿起魚乾走到楊老師身邊說:“楊老師,你吃嘛!你幹嘛不吃呀?”“哎呦!”楊老師急忙說:“你看我都忙忘了,我這就吃,我現在就吃好嗎?謝謝越越!”魚乾有些辣,不知老師怕不怕,只見她一邊喝水一邊吃。看着楊老師吃下那包魚乾,我心滿意足地去找下一位老師了。老師們都表揚了我,不停地謝謝我,我放心了。

這下,我知道了,老師們是喜歡我帶來的東西的。下次有好吃的東西,我還會帶來給她們吃的。

解讀:自發分享,是開始關注到他人的需求

從按老師的要求準備物品,到自發地帶東西來分享,孩子慢慢感受到了他人的需求。有的孩子領到了好吃的,會留在口袋裏帶回去給爸爸媽媽分享;在家有好吃的,會“帶到幼兒園給大家分享”。他們過去只知道“我想吃……”,現在卻能考慮到“小朋友或老師也喜歡吃……”“爸爸媽媽也會喜歡吃……”,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真的變了。

當看到別人收到自己物品時歡樂的表情、感動的模樣、由衷的誇獎,孩子們意識到別人喜歡和需要自己的東西。這種感受讓他們開始關注他人的需求,從獨享轉變爲分享,從“唯我獨尊”走向“關愛他人”。

12月7日

我是希希,我帶了心愛的小藥箱去幼兒園與小朋友分享。可是這天上午沒有來得及分享,中午奶奶就來接我了。我心事重重,剛到幼兒園門口就哇哇大哭起來,一定要把小藥箱拿回家。在我的堅持下,奶奶拿回了我的小藥箱。

第二天,我又把小藥箱帶到了幼兒園。早飯後,老師第一個請我介紹小藥箱的玩法。小朋友們目不轉睛地看着我,我緊張地看着他們,直到老師告訴大家玩小藥箱的時候要愛惜,不要把玩具弄壞了,我才放鬆下來。老師問我:“今天還把玩具帶回家嗎?”我乾脆地回答:“不帶了。”我問老師:“分享的玩具還能拿回家嗎?”老師點了點頭。那我就放心了!

在接下來的書籍分享周裏,我連續帶了三本書與大家分享,每一本都是不同的。我不再要求把書拿回家,我很樂意請大家閱讀我帶來的書籍。

解讀:害怕分享,是“所有權”在建立和發展

孩子想確認自己的物品不會被隨意侵佔和損壞,這表明他們對物品“所有權”的認識在建立和發展。他們常擔心別人拿了自己的東西,自己就沒有了,這會讓他們覺得分享是可怕的、不安全的。成人要理解這種想法和行爲,不要強求分享。在生活中,要創造機會讓孩子產生分享的需求,引導他們自覺自願地分享。

12月24日

我叫娃娃,今天我帶葡萄來了。我忍不住大聲喊:“吃飯的小朋友快一點啊,要吃葡萄了!”他們吃得真慢,我都等很久了。

小朋友終於都吃完飯了。我立刻指揮小朋友坐好,給他們發葡萄。老師誇我像個小老師。

下午惠惠吃着帶來的麪包,我也很想吃,可惠惠不給,我很生氣。“我都把葡萄跟你分享了,你怎麼不跟我分享呢?”聽到這裏,惠惠趕緊掰了一塊麪包給我,我倆都笑了……

在以後的幾天裏,我理直氣壯地要求小朋友跟我一起分享,沒有人拒絕我。我是這麼誠懇地與大家分享,大家也應該是跟我一樣的。分享是相互的,對嗎?

解讀:相互分享。是學習“交換”這種交往方式的開始

孩子在交往時往往不夠主動,他們無法確定別人對他的感情。但他們在接過他人分享給他的物品時,卻能真切地感覺到同伴對他的喜愛。

分享活動讓大家都變得“寬容”起來,矛盾糾紛開始減少,他們開始嘗試“分享交換”。在吃着他人分給自己的東西時,在教朋友玩自帶的玩具時,在兩兩互換看圖書時,孩子們發現好朋友多了,快樂也多了。

12月28日

我叫孜孜,特別喜歡唱歌跳舞,我最近迷上了“中國好聲音”,我會唱“我的夢裏,我的心裏,我的歌聲裏……”

老師讓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不懂什麼是感受。老師又說,就是高興和不高興的事,看到的和聽到的事,還說可以表演節目,如果你覺得快樂的話。

我很想站上去唱一首歌,拿着老師的那個話筒,聽聽自己的聲音傳出來是什麼樣的。但我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聽到彤彤講故事聲音很大,佳佳完整地說了她去野生動物園看白老虎的事,毛豆一遍遍唱那首新年好的歌。我想,我應該也行的。

這一天,老師請我上去唱歌,我站起來,但還是有些害羞,我又坐下來,把頭一扭:“我回家再唱。”說完我就後悔了!老師還會叫我嗎?

終於,老師再次請我唱,我覺得我應該站上去唱了。我吸了口氣,把小拳頭捏得緊緊的,給大家唱了一首《小兔子》。我按老師說的放大聲音,讓大家都能聽見。對着話筒,我聽到自己的聲音傳出來,有些熟悉又特別。

小朋友爲我鼓掌,老師豎起了大拇指。我笑得合不攏嘴了,我發現上臺表演的感覺真的太棒了!

解讀:勇於分享,是邁向主動交流和通往自信的重要一步

分享活動除了分享物質,還包括分享感受。當孩子們有快樂、煩惱、困惑時,我們希望他能勇敢地說出來。把快樂與人分享時,能得到雙倍的快樂;把悲傷與人分享時,能減輕一半的悲傷。所以,教會孩子分享,是給了孩子一種健康交往的生活方式。

大方地展示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之一,而這種能力是需要學習和鍛鍊的。剛開始,很多上來的小朋友聲音特別小,有的要老師摟着才能放鬆一些,有的需要在老師提問下才能表達,有的緊張得手不知往哪兒放……爲鼓勵大家,老師爲每個大膽展示的孩子準備了小禮物。

在老師耐心的引導下,在同伴們一次次的示範分享中,他們經過不斷練習,發現自己也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分享讓孩子喜歡上了主動交流和表達,他們更加大膽自信了。

讓我們把分享當成一種習慣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並使他們明白:雖然每人只帶了一個小玩具,玩具角里卻有了豐富多彩的玩具:雖然每人只帶了一本書,但每天可以聽不一樣的故事……由此,他們會深切地感受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