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廬山遊的雜文隨筆

隨筆3.12W

雖然早在《史記》中,司馬遷就有過他遊廬山的文字,但此後一直到東晉南北朝,廬山成了一個思想殿堂,與北方鳩摩羅什爲代表的逍遙園遙峙以後,它多彩的真面目才展露在了人們的面前。而當時活躍在廬山的代表人物中除了僧人慧遠、道士陸修靜、文人陶淵明以外,還有一個謝靈運。

廬山遊的雜文隨筆

走在從東林寺到三迭泉的山路上,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屐齒可以前後調節高低的“謝公屐”。“謝公屐”無疑是用來引領當時時尚的東西,但它顯然是不適合走山路的,只有像《宋書》上記載的謝靈運出遊那樣,有人爲他“伐木開徑”服侍着,“從者數百人”簇擁着,這種木屐才能穿得。

謝靈運雖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山者,他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但他的詩文中的寫景,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有較多不必要的堆砌,讀起來也比較佶屈聱牙。然而他卻自恃門第高貴,才華橫溢,自誇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而事實上他與陶淵明相比,無論是文采還是對後世影響力而言都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他世家大族眼高手低的疏闊和不識時務的`輕舉妄爲,也引來了世人的輕蔑,這也反映在後人廬山結蓮社的傳說中,《高僧傳》中說參加蓮社的有123人,時間用的是太歲紀年寅年的“攝提格”,於是就有公元390年和公元402年兩種說法。記載中沒有提及陶淵明,也沒有提及謝靈運。傳說中的邀請陶淵明入社時,他先問了可不可以喝酒?得到肯定回答後,他又不願意參加了。而謝靈運想要參加,則是因爲慧遠認爲他“心雜”就沒讓他參加!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採用的是公元390年的說法,所以說慧遠在廬山結蓮社時,謝靈運才6歲。但不管怎麼說,謝靈運到廬山時,已經是公元411年前後,他作爲劉毅的部屬隨着劉毅去江洲上任後的事情了,與結蓮社沒有關係。

廬山的美需要透過它的迷霧才能發現,留在廬山的故事也和迷霧一樣,需要一份耐心的思索才能明白。《文化苦旅》,書中提到傳說中的慧遠、陸修靜、謝靈運在東林寺相聚後,從不送客不過寺前虎溪的慧遠,這次竟然忘情過了虎溪,引來了虎嘯的故事就讓人迷惑。誠然,慧遠死時是公元416年,而陸修靜公元406年纔出生!所以很難想象會發生“虎溪三笑”的故事,但所謂藝術的變形,常常不是現實重壓下的扭曲就是某種寓言式的概括,這個故事就概括性地說明了東晉南北朝時廬山名人薈萃的盛況,所以以後李白、黃庭堅、蘇東坡等人都毫不在意地寫過“虎溪三笑”的詩文。

事實上和名僧慧遠的交往,卻是謝靈運生活中除了不能忘情於權勢,以及經營莊園、遊山玩水以外的一個重要內容。可惜廬山這個思想的殿堂,作爲一個心理治療所,並沒有能夠治癒謝靈運心猿意馬的躁動,最終他還是被殺死在了廣州,時年才49歲。

標籤:雜文 廬山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