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當高蹺不再是高蹺教育隨筆

隨筆2.25W

晨間體育鍛煉時間,我們通常會爲大班幼兒準備球、輪胎、跳繩、雙面人字梯、滑板車等可供他們自主選擇的運動器材。上週,我們投放了一用長長的木棍釘上三角支架而成的高蹺。活動開始前,我播放了一段小朋友踩高蹺的視頻,以期引發孩子的興趣。不僅如此,我還親自作了示範講解。活動開始後,孩子們都好奇地想要試一試,有幾個孩子嘗試了幾次之後築能搖搖擺搖地走上幾步了。可這幾天,我發現有幾個孩子開始拿高蹺玩別的遊戲了:有的拿高蹺當長槍,扮演解放軍立正站崗、瞄準射擊;有的把高蹺當鋤頭,學農民伯伯鋤地種菜;有的拿高蹺當馬騎,或當作哈利波特的“魔法掃把”。他們玩得很開心,別的孩子看到了也紛紛模仿。一連幾天,孩子們都在拿高蹺當其他玩具玩,且有會演愈烈之勢。

當高蹺不再是高蹺教育隨筆

一天,我又看到牛牛、靖靖和燁燁三個孩子拿着高蹺在玩射擊遊戲,回想到前幾天觀察時發現他們三個都還沒很好地掌握踩高蹺的技巧,我就決定想個辦法把他們引回“正道”。於是我走過去,故作神祕地對他們仨說:“看,前面好像有敵人,需要派幾個高個子的士兵擊探查一下情況。好,就派你們幾個趕緊踩着高蹺去看一看吧!”他們一聽,非常興奮,立刻嘗試着踩起高蹺來。我在一旁努力地爲他們鼓動,不時地誇誇他們,希望他們能由此體驗到成功感,從而產生興趣。這時,一旁在玩梯子的芸芸喊我了,我看他們仨好像進入了狀態,就暫時離開了。幾分鐘後,我回來一看,他們仨又玩起了射擊遊戲。我問:“你們怎麼不玩踩高蹺了?”牛牛說:“好難啊,我學不會!”靖靖和燁燁則說:“我們還是喜歡玩打槍。”

看到孩子們玩礙那麼開心,我陷入了矛盾:此時我若還要堅持把他們拉過來學踩高蹺,他們肯定不情願,或許過不了一會兒又放棄了。可是,我們投放高蹺的目的是爲了培養孩子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和平衡能力,以及勇敢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如果我不注意引導孩子,這一發展目標不就落空了嗎?事實上,在平日觀察時我也發現,孩子經常會拿體育器械當其他遊戲材料用,如他們會把跳繩套在身上或拖在地上玩,也會拿人字梯當房子躲在裏面玩角色遊戲,等等。爲此,我也很困惑,如果順應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隨意玩,恐怕就保證不了孩子每天不少於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了,也保證不了體育運動的效果了。但如果想讓他們真正運動起來,又該怎樣有效地引導他們呢?您遇到過類似情況嗎?您是如何應對的呢?

制定適宜的目標

新投放的材料帶給幼兒新的刺激,幼兒發揮想象力,把高蹺變成了鋤頭、長槍、駿馬、掃把等。這種“跑題”現象在幼兒遊戲中很常見,尤其當幼兒感到教師所提出的要求太簡單、毫無挑戰性或太困難、難以達成時更容易發生。對此,教師要及時反思,改變策略。

1、讓目標看得見。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利用視頻等示範講解了動作要領,但具體、細緻的指導沒有跟進,因此,幼兒不明確“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他們在初淺的嘗試之後便改變了玩法。 其實,教師可以利用活動場地設定“叢林”“碉堡”“小溪”等,讓幼兒自然而然地踩着高蹺進入遊戲情景。教師可以在途中設定幾個休息點,這樣幼兒累了可以停下來休息、調整,還能及時交流經驗。

2、讓目標達得到。

幼兒的個體差異很大,平衡能力弱、協調性差的幼兒若總是無法掌握動作要領,必然會喪失信心,失去動力。所以,教師可以制定適合不同水平幼兒的層次性目標。例如,設定不同的起點和終點,讓能力弱的幼兒先完成短距離的挑戰,再逐步挑戰比較長的距離。還可以將高蹺設計成不同難度,讓幼兒挑選適合自己的一種進行嘗試,不斷挑戰自我。這樣,每一個幼兒都可以體驗到克服困難、提升技能所帶來的成就感。對於運動能力弱的幼兒,教師還需要“攙一把”“扶一程”“誇幾句”,讓幼兒獲得具體的`指導和及時的肯定,從而樹立信心。

3、讓目標可供幼兒自我檢驗。

在晨間活動中,幼兒的自由度比較大,教師不可能時時指導。所以,教師可制定一些供幼兒自我檢驗的操作性目標,也可引導大班幼兒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例如,兩人一組,從起點出發到達某一點就可以交換材料;輪流踩高蹺,一人走、一人扶,堅持走到約定地點就可以交換角色。這樣,幼兒既可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從而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又可互相激勵、分享經驗。

大班幼兒喜歡參與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具有了與同伴合作的能力。如果教師可以在遊戲中制定適宜的目標並進行具體的指導,幼兒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掌握踩高蹺的動作要領,從而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

玩中學,學中樂

既然是晨間鍛鍊,而非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就要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器材、玩伴、玩法。教師與其制止幼兒,不如先允許幼兒自由玩,在“一物多玩”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學習“踩高蹺”。

教師要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表現適時調整目標。踩高蹺對於大部分幼兒而言頗具挑戰性,有的幼兒會樂此不疲地反覆練習,直到學會爲止,但也有部分幼兒會有畏難情緒,“知難而退”。此時,教師就要考慮是否適當降低要求、分解目標。

第一,教師可爲幼兒提供不同高度的或用不同方法制作的難易程度不同的高蹺,以便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材料。指導時,幫助幼兒分解動作、降低難度,給幼兒適宜的挑戰。如,可以先嚐試在高蹺上站穩,再學走直線,最後學習繞過或跨過障礙。如此幼兒就能循序漸進地學習,輕鬆應對。隨着幼兒運動水平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利用梯子、墊子、輪胎、紙箱等輔助材料設定障礙,逐漸增加難度。這樣,幼兒就不會覺得乏味了。

第二,教師可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其中,營造師幼共同學習的氛圍,潛移默化地給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以指導和幫助。也可以鼓勵幼兒與同伴互助,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第三,教師可透過創設情景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如,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組織幼兒玩“跟着節奏踩高蹺”的遊戲。又如,創設“我是小小偵察兵”的遊戲情景,設計“鑽山洞”“躍雷區”“渡河”“爬坡”等環節,把枯燥單調的動作練習轉化爲有趣的遊戲。也可以用故事或兒歌幫助幼兒掌握動作要領,如“小馬、小馬真愛玩,馬蹄、馬蹄擡一擡;小馬、小馬真有勁,馬蹄、馬蹄走一走;小馬、小馬真勇敢,馬蹄、馬蹄跨一跨”。

總之,教師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隨時發現教育契機,幫助幼兒玩中學、學中樂。

“成功”的鋪墊

案例中的教師想利用高蹺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和協調性,但結果並不如教師所願。教師如何在尊重幼兒遊戲意願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達到鍛鍊目標呢?

1、自由探索和集體遊戲相結合。

首先,幼兒可以獨立或合作自由探索高蹺,教師則密切觀察,瞭解幼兒的興趣點,然後抓住機會,將一些幼兒自創的遊戲進行提升,和他們商量制定遊戲規則,並分組開展遊戲。

在幼兒充分探索各種自創的玩法後,教師可以玩伴的身份示範踩高蹺,引導幼兒思考怎樣在高蹺上站穩,激發幼兒的探索願望。在此基礎上,可結合科學活動引導幼兒探索保持平衡的祕密,結合音樂活動欣賞民間藝人走高蹺的表演,透過這些活動引導幼兒感受走高蹺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降低難度,逐步深入。

當孩子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挑戰踩高蹺上來時,教師要注意逐步指導,分解難度。從案例中幼兒的反應來看,我認爲教師提供的高蹺難度偏高。教師可先引導幼兒利用小高蹺或拉繩式高蹺進行一些平衡性和協調性的練習,或者,鼓勵幼兒先只用單邊高蹺,另一隻腳則站立在與高蹺支架差不多高的花臺上,從而感受高蹺的高度,克服恐懼心理,並學習手腳協調配合向前走。

運動技能的獲得不可能僅靠看和聽,必定要經過親身實踐,且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教師要密切觀察幼兒的動作,從旁指導和鼓勵。當幼兒漸漸領悟走高蹺的訣竅時,他們就會主動練習了。

積累經驗水到渠成

教師提供多種運動材料,目的是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比如,投放高蹺是想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但其實幼兒並不知曉教師的意圖。幼兒如果在一個可以自主選擇、自由組合材料的活動環境中,一定是依據自己的興趣、意願和經驗來與材料發生互動的,因此,出現“高蹺不再是高蹺”的現象是很自然的。

事實上,每一種材料並不像教師所設定的那樣只有單一的功能。幼兒用高蹺“鋤地種菜”,很自然地在鍛鍊手臂力量;幼兒拿高蹺當馬騎,可以發展肢體的協調性、靈活性,等等。同樣,也不是隻有透過走高蹺才能促進幼兒平衡能力的發展。把高蹺想象成槍、鋤頭,玩射擊、種菜等遊戲,這與幼兒的思維特點有關。幼兒頭腦中會自發地對材料進行創造加工,並在各種想象的情境中開展遊戲,從而積累各種經驗,獲得自信心和滿足感。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材料的多種功能,理解幼兒的思維特點,允許幼兒用各種方式感知和運用材料。

教師可在活動結束後讓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玩法和體會,引導他們相互模仿、學習,並在後續的活動中自發地、投入地去嘗試更多玩法。由此,力量、速度、平衡、靈活等多種身體素質都能得到自發的練習。針對案例中的情況,教師觀察到有的幼兒一開始對走高蹺很感興趣,但嘗試幾次後便放棄了,這時,教師就要分析原因。

牛牛說:“好難啊,我學不會。”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這可能是因爲他的動作發展水平跟不上,他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積累學走高蹺所需要的運動經驗。因此,教師宜順應幼兒的意願,不強求所有幼兒都在短時間裏練習並學會走高蹺,而是將止匕作爲長遠目標。在後續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幼兒透過走平衡木、跳繩等多種他們感興趣的且力所能及的活動積累運動經驗,相信總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三言兩語

體育鍛煉的重要作用是促進幼兒體格發展,但它同時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個性發展等也有重要的影響。當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高蹺、跳繩、爬人字梯時,其情緒情感及態度方面,如自信心、成就感等顯然得到了發展,但並不見得運動能力沒有發展。如,幼兒用高蹺當長槍,扮演解放軍立正站崗、瞄準射擊,這些動作可促進上肢力量、四肢協調性、身體穩定性及耐力、意志力的發展,只不過不是按高蹺原本的玩法來進行而已。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找準活動的切入點,改變急於求成的心態。

幼兒特別喜歡有場景、有情節的裝扮遊戲,看到身邊的材料就會引發各種替代行爲,創造出他們自己的遊戲,這正是這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教師不必糾結於某種材料的投放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培養協調性、靈敏性和平衡能力也不一定只能透過玩高蹺。當一種新材料出現時,幼兒會自己探索和嘗試,教師只要給予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幼兒就能在各種活動中獲得綜合的發展。而且,我們不能忽視幼兒的情緒體驗,只有快樂的運動才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我以前也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們不認同我預設的玩法。在這個案例中,我認爲根源在於教師先人爲主地認定高蹺只能用來練習平衡,而在幼兒眼裏,高蹺就是“馬”,是“魔法掃把”,是“槍”……如果把活動目標與幼兒的需要和興趣結合起來,可能就會得到幼兒主動積極的迴應了。

標籤:隨筆 高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