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優秀隨筆寫作:我的“經典”閱讀

隨筆1.41W

優秀隨筆寫作:我的“經典”閱讀

優秀隨筆寫作:我的“經典”閱讀

近來,《于丹〈論語〉心得》等一系列的經典解讀叢書在書市上炙手可熱,再次引發了民衆閱讀經典的熱情。什麼是經典?卡爾維諾曾給它下過一些定義: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也就是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象初讀那樣帶來新的發現和新的感悟的書。它之所以被稱爲“經典”,必定是經過歷史的淘沙揀金,以千錘百煉之精神彙集出的千錘百煉之作品,比如先秦諸子散文、比如唐詩宋詞、比如晚明的一些性靈小品。

所謂“仁者見仁”,許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經典,但不論哪部經典,它們對人的一生都有着深遠的影響。至今,對我的人生觀影響最大的兩部經典是《道德經》和《論語》。有段時期,我整個人生活得很浮躁,理想和現實的衝突讓我每每不得其解,讀完《道德經》之後,我的內心逐漸變得寧靜。“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教給了我一種智慧的方法,來保持自己始終安寧的狀態。如果說《道德經》關乎人生觀的出世方面,《論語》則關乎的是人生觀的入世方面。“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又教給了我人生六大步,使我能積極並從容地面對人生世相。

不過,在快節奏生活和各類印刷品、電子讀物如洪水般氾濫的今天,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去捧讀經典,但人們的內心仍是渴望接近經典,這也許正是目前市場上經典解讀類圖書熱銷的原因。但我始終認爲,對經典的閱讀不應該滿足於原著的提要和評論,要讀這些書本身,反覆咀嚼,然後才能得其味,領其神,會其意,而不會根據別人的心得和體會形成自己對經典的看法,這樣很可能有失偏頗。賈平凹在《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一文中說到:“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我覺得這種方法很適合去讀經典。當然,在熟讀了原著之後,還可以多讀幾本關於經典的評論或是心得,這樣我們會對經典有多方位的把握,但決不會僅僅依附於某個人的觀點。以《論語》一書爲例,熟讀了原著後,我以爲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值得一讀,其次是臺灣學大師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南老師畢生鑽研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透徹地理解儒釋道各家的學術精髓,讀其作品自是有所增益。此外,還可以嘗試着尋找一些作者的傳記來讀,比如我曾結合《孔子的故事》一書來重讀《論語》,加深了對原著精神的理解,效果非常好。

最後想談一下讀書與思考的'問題。翻開《道德經》一書的扉頁,我在上面寫了如下的感悟:“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這本經典的過程中,應該不拘泥於文字和句義的本身。我認爲只背不理解或是隻理解而不去反思、觀照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對經典在某種程度上的褻瀆。”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對於一部經典,我們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如果僅限於語言文字,那就成了死讀書的書呆子。因爲被動讀至多不過是賞玩而已,只有邊讀邊思考,纔不至於將自已的頭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例如,對於《道德經》中提出的“不加執着地順其自然”的觀點,我在讀的過程中表示了不同意見,並於旁註寫道:“應對‘不可欲’之爭如權力、名利等不加執着,而對‘可欲’的東西如學業、事業還應透過勤奮和努力去積極地爭取和執着地實現。”儘管我的觀點也未必確鑿,但思考使我對經典有了更深的領悟。

正如卡爾維諾所說,我們年輕時所讀到的東西往往價值不大,因爲我們沒耐心、缺乏閱讀技能,或因爲我們缺乏人生經驗,而在成熟的年齡則會欣賞到更多的細節、層次和含義。只有經典值得我們爲其保留這樣重讀的機會。生命有限,書海無涯,我願意將生命中更多的閱讀時間獻給經典。或許有一天當我老去,我會慶幸,我的人生並不蒼白,因爲我有經典一路相伴。

標籤:閱讀 隨筆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