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建構讀書共同體對話空間的雜文隨筆

隨筆3.13W

當我問自己,作爲“名師”我是誰?涌上心頭的是感恩,感恩唐山市名師工程啓動“區域推動中小學教師閱讀行動策略研究”,有緣引領更多一線教師與美國偉大的心靈導師帕爾默先生《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生命相遇。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教導自己認識自我”,指引自己不斷與美好和良善相遇。

建構讀書共同體對話空間的雜文隨筆

與帕爾默心靈對話,在我本真的心靈中激起磁性的漣漪,不但有發現的愉悅,而且還有一種使命,讓我與世界的每一次相遇成爲重塑自我的契機。

引領中國教師閱讀《教學勇氣》的第一人,是香港大學的Ora老師。Ora的中文名字叫過偉瑜,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任教越三十年,她的焦點工作是探討教師的學習動力及社區交流的力量。1997年曾榮獲“大學傑出教學獎”,2001年任聘內地大學客座教授,之後每年訪學開展跨校教師學習共同體敘事探究活動,歷時十餘年。Ora老師一直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並擔任顧問工作。

與Ora相遇,她給我的印象是一個謙卑的學習者。被帶動參與她發起的TATEAL學習共同體,實踐體驗教師共同體讀書敘事,研究定位於區域推動名師引領教師閱讀行動持續發展論題。

記得她給我講過這樣的故事:當年她博士即將畢業,對於何爲知識、何爲學問有了來自生命實踐的原初體悟。那年她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坐在觀衆席中聽大牌學者發言,突然發現,原來一直以爲天經地義的主旨報告竟然在她心中引發不可遏制的質疑。她開始自問,報告者口說理論是否融入日常教育實踐?報告者的言說是爲了激發聽衆的實踐熱情,還是爲了展示自己的學問淵博?這些問題,後來在一次次國際會議上不由自主地在我腦海中涌動盤旋,讓我去思考“讀書”對學習者的專業發展意義和對社會變革的意義。漸漸地,我意識到客觀主義知識對生命的扭曲。Ora曾多次對我說,她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大牌就像被供在神臺的神像。她不停地告誡自己,要走自己的路,用踏踏實實的言行一致,讓自己的生命在現實生活的挑戰中變得充實豐滿。這樣的認知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產生影響,之於我,長線引領教師閱讀成爲可能。

記得有一次,應Ora的要求寫一篇關於自己讀書的敘事文字。在時間鏈條上捕捉關鍵事件時,也許因爲時間過於久遠,也許當時沒有“對話”空間,自己憑記起記錄下來的畫面,細節之間的`聯繫、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自我情緒的起伏跌宕,都隨時間飄散而無法挽回。Ora提出QQ“對話”進行重構,自己覺得非常無力。

自2011年參加香港東亞教師研究會議開始,我感受到敘事對話給成員帶來的巨大內心成長,見證了這種成長髮出的獨特聲音,以及對於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普遍性啓迪。一種磁性的力量在對話空間呼召:在本真體驗中探行,超越經驗的感性形式,創造理性的意義空間,構成相互給力的讀書共同體。

2015年,作爲國培專家參與河北省教師全員遠程網絡培訓項目,發現當下基礎教育有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教師們被迫圍着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團團轉,在日復一日的備課、上課、改作業、班級管理、教學考評中,消耗了幾乎全部的精力。沒有激情、沒有動力,也沒有時間來讀書。長期慢性消耗,有一些教師已經丟失了閱讀的習慣,不僅讀書很少,甚至連讀書的方法也遺忘了許多。

中國當下教育要破應試教育這個死局,首先是教師要讀書,要有方法開始爲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而讀書。教師自己尚感覺不到讀書對生命的意義,如何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快樂地讀書?

在當下功利的社會環境下,讀書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培訓過程中,我深深地體驗到,要想在教師中重振讀書之風,唯有提高讀書的個體愉悅才能持之以恆,唯有有益於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獲得內心的支援。於是,我們發起教師讀書共同體,並透過“對話”做深度引領。先以《教學勇氣》爲核心書目,教師以敘事的形式梳理讀書筆記、感悟,反饋迴應並進行“實踐知識”解讀,形成對話空間。在安全無恐懼的氛圍對話,解決讀書困惑做真實的敘事研究,教師開始關注自我的內心事件和張力。敘事分享激活更大範圍線上線下對話,成爲構建敘事探究學習空間的起點。

2015年聖誕,98名專家學者,包括校長、教師、博士生等成立讀書羣。大家上傳自己的敘事,對話展開討論。幾位核心成員,楊小洪、鄭昌軍、郝玲君、姚文佳等每日積極回覆,梳理羣中思維閃光點,探尋閱讀心理脈絡,供大家深入思考打通內心血脈做參考。羣討論的焦點在彼此互動交流中,透過各抒己見,把碎片化的資源整合爲各自心靈成長的整體,與此前積累的觀點相互碰撞,使對話邏輯化、可視化,推進敘事不斷向深層次探源。

這樣的共同體讀書對話,創造了廣闊的閱讀平臺。在開放學習的空間裏,教師交流分享,輾轉不斷地變換視角和姿態,獲得一種不可思議的可塑性。教師們脫去了個人私密空間的自我封閉、僵化單一,獲得自我生髮、自我創造的嶄新生命力。每天,在月光融融中筆談對語,感受這種生命力的神奇:過往的“故事”透過對話空間重構,有序地、綿長不斷地、汩汩地流向筆端。內心流淌的文字不再是個人的聲音,而是內在生命涌動的回聲。每一個參與者、引領者、對話者、哪怕是旁觀者,都感覺到了敘事的力量。

我第一次如此強烈地意識到,讀書,不是“我”在言說,是更多的聲音在內心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