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名言格言

莫讓名言成爲綁架的理由

洋思中學的銳意進取,收穫了“洋思之路”的教育神話。一時間,洋思中學門庭若市,“取經者”紛至沓來,自1996年起,每年到洋思中學的來訪者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幾乎每一個與洋思有關的字眼都挑動着“取經者”的神經,譬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莫讓名言成爲綁架的理由

這八個大字就高高懸掛在洋思中學的主教學樓上,這是洋思中學對社會和家長的承諾,“取經者”心領神會,於是又加了個“美麗的尾巴”——“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來證明自己對教育的拳拳之心。殊不知,這句話,老教育家陳鶴琴說過,這位理想主義的教育家,藉此來嚮往一種教育境界,提倡一種“永不放棄,永遠追求”的教育精神。

然而,就是這句美麗的教育期許,卻頻頻將教師綁架上師能法庭,甚至拉進師德的審判場。“沒有……只有……”的句式,對其沸沸揚揚的爭論折射出人們對師生的關係、地位、作用存有困惑。

被神話”者說

剛走進教師行列時,小李也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論的崇拜者。可如今,它卻帶給了他巨大壓力。小李曾經就職於一所職業學校,學校領導以這句話來鞭策老師,要求每班的期末考試及格率達到90%,否則就扣錢。不少班級入學考試的及格率不到10%.僅一個學期就讓學生的成績突飛猛進顯然是不可能的。爲了不受處罰,有的老師提前公佈試題,或考試時幫助學生作弊,用不正當的手段提高合格率。

換了工作崗位後,在小李身邊,依然有許多教師領着微薄的薪水,放棄學習提高的機會,在如何提高班級平均分上透支着時間與精力,只爲證明自己是“會教”的老師。他們甚至不顧學生的天性,不顧學生的承受能力,不顧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只有一個——分數。可老師畢竟也只是凡人,不能點石成金,終究逃不過因教不好個別學生而淪爲“不會教的老師的”命運。小李搖着頭苦嘆着:“個個學生都教好,這隻能是老師心中美好的願望。若你準備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那麼,我向你致以我最誠摯的敬意,並輕輕地道一聲:‘善待學生,也需要善待自己。”’

許多人對這句話表示贊同的同時,都會向小李例舉海倫·凱勒的例子:在老師莎莉文的教導下,一個又聾又啞的小女孩,長大後不僅考入哈佛大學,還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文字。這似乎是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的最好證明。可是小李卻不這麼認爲:“莎莉文老師的學生只有海倫·凱勒一人,而我們面對的往往是八九十人的班級,如果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老師哪有精力一個一個去爲他們補課?莎莉文老師沒有評職稱的壓力,不用考覈,她能花好幾天時間來教一個單詞,可我們的學生一節課要掌握的單詞,就有十幾個。莎莉文常帶着凱勒到大自然中學習知識,而我們出於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只能讓學生坐在教室裏,面對書本,邊聽老師講解邊想象。”

“海倫-凱勒只是個特例,而我們也無法成爲莎莉文。”小李無奈地搖搖頭,“‘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名言,在今天是將教師披上神的外衣,從此成爲神仙,還是使教師邁上聖壇,從而成爲神的犧牲?”

弟子三千,緣何賢人僅七十二?

中國的教育先賢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卻只有七十二,那兩千大幾呢?有沒有“教不好”的?史無所載。但就是這七十二知名弟子中,也有行事讓老師不滿意的:冉有、季路當了季孫氏的家臣,季孫氏打算攻打同邦小國顓臾,兩個家臣不加阻攔,還予以支援,孔子非常生氣,大加斥責。由此可見,天下至賢如孔子者,也沒做到百分百的教育成功率,可想而知,果真還是有“教不好的學生”的。

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充滿差異的個體,他們智力水平有天壤之別,家庭教養有雅俗之分,經濟狀況有貧富之異,家長有爲非作歹的暴徒,有清正廉潔的官員,有鑽營奸猾的小人,有克斤扣兩的奸商,有面朝黃土的小民,有單親家庭,有再婚家庭,有空巢家庭,不一而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社會也會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所以孟母纔會三遷。教育所面對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被家長、被社會塗抹過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在這張紙上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不是不可能,而是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如李鎮西所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教育這一鏈條上的第一環,我們面對的學生是被加工過的半成品:同時孩子還潛移默化地受着社會的影響——這都決定了我們的教育不是從零開始。”就像一個質疑這句名言的教師說的那樣:“若果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那爲什麼會出現學校之間的‘生源大戰’呢?既然‘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還搶什麼‘優生’呢?而且是不擇手段地搶?”

特級教師王燕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上頗有心得,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名師,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教師,面對記者,她說:“我也有教不好的學生,而且這個數量還不少。”“爲何即使老師‘會教’,可‘教不好的學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對記者的疑問,王老師一語中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在現行的評價背景下,無論高考還是中考,都是選拔性考試,其目的就是要讓一部分學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還怎麼‘選拔’?”

當“會教”遭遇“不會教”

老師們有點冤,所謂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時不時地將他們拉上師能、師德的審判席,教師們爲避免被扣上“無能”、“無德”的“罪名”,一頭扎進教學,雖然他們心中自知:哪個老師沒見過“教不好的學生”?有幾所學校沒出現過所謂的“差生”?“至理名言”就像一條無形的枷鎖,使這些“靈魂的工程師”們從此背上了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時間久了,他們也會抱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不是把社會一切不良現象的根源都歸結爲教育的失敗,都歸結爲教師的‘不會教’?”

教育專家楊啓亮教授當年在中學任教,曾遇到一個“差生”,哪怕最簡單的課堂講解,他都聽得雲裏霧裏,久而久之,對課堂再也沒有什麼興趣。有一天,楊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業,當翻到這名“差生”的作業本時,他眼前一亮:雖然答案沒幾個是對的,但字跡非常認真工整。楊老師靈機一動,以後的課堂上,這名“差生”如果實在聽不懂,就讓他堅持練字。結果這個“差生”畢業時擁有了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楊啓亮至今還對這名“差生”那瀟灑飄逸的硬筆書法記憶猶新,他說,在某種意義上,他教好了這名學生,他擁有了一筆美妙的書法,使人賞心悅目,這就是進步,這就是“教好”,就是“會教”。

事實上,家長和社會並非如此“寬容”,他們有他們的“會教”、“教好”的標準。衆所周知,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教師“會教”的標準,就是考試成績。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升學率上升,便是老師“會教”的最好證明。當一個“差生”練就了一筆好書法,當一個後進生第一次考試及格,當怯弱的學生從此不再自卑,當“嬌嬌女”學會自理……這些是否能作爲證明老師“會教”的證據?李鎮西無奈地搖搖頭:“在現行的`評價標準下,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如果我們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教師和學生,絕大多數後進生都會有進步的,——不一定成爲棟樑之才,但至少可以成爲一個合格的公民,成爲最好的自己。”而就是在唯成績論的“會教”標準下,許多孩子成爲了“教不好的學生”,許多老師成爲了“不會教的老師”。

新課程標準對師生的關係、地位、作用作了新的闡釋,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突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肯定自主學習。“可被強塞給教師的至理名言‘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卻片面地誇大了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的是教師凌駕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之上,是典型的教育萬能論。”某老師對這句教育名言頗有微詞,“這一謬論給中國當代教育評價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學生學不好或者考試不及格,就是教師不會教的明證,其直接危害就是,部分教師受到來自社會、領導的巨大壓力影響,不惜犧牲自己的人格、不惜誤導學生的品德去片面地、不擇手段地追求考試的高分數。你看,‘減負’的口號喊了若干年,學生的負擔又何曾真的減下來了?”

某教育專家憤慨地表示:“‘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用表示唯一選擇的句式告訴人們:每一個學生都能被教好,都能考高分,都能上重點,將來也都能成名成家,成爲社會精英人才。照這一推理,我們似乎還可以得出許多‘真理’:沒有管不好的學校,只有不會管的校長;沒有管不好的羣衆,只有不會管的幹部;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沒有管不好的治安,只有不會管的公安……推崇這句真理的人一定從大躍進時代‘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等豪言壯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得到過相當的啓發。”

唯分數論的評價標準和教育萬能論,使原本“會教”的老師遭遇了“不會教”的尷尬。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老師們都是本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信念去執教,他們忠誠於教育事業,“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們關愛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生都是將來的愛迪生、牛頓;他們精益求精,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努力耕耘、默默奉獻……所以,不要讓這句“名言”成爲師德“綁架”的理由。

一位老師說:“這句話的真理性在於:不對任何學生喪失信心。”

李鎮西說:“如果教師用這句名言來自警自勉,我對這樣的教師表達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師,我對這樣的苛求者表示十二萬分的遺憾。”

標籤:莫讓 綁架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