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經典美文

讀了科普美文100文有感3篇

讀了《科普美文100篇》有感_400字

讀了科普美文100文有感3篇

暑假裏,我讀了《科普美文100篇》這本書。書中有一篇文章,叫《鳥與蟲》。 日記

《鳥與蟲》中寫了作者和胡老師在樹林中走時認識了許多鳥和蟲的故事。重點介紹了杜鵑是出了名的“托兒鳥”,喜歡把自己的蛋產在其它鳥的窩裏:白蟻會蛀食樹木,使樹木慢慢死亡:啄木鳥如何判斷出害蟲潛伏的部位等。文章用詞優美,恰當,將鳥兒的外表形象地寫了出來。文中還有一些插圖,沒去西天目山的人看了這些圖片都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西天目山自然的美,不禁令人心馳神往!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知道:西天目山的樹林裏鳥兒很多,也說明了西天目山的樹木多,環境好。在城市裏,鳥兒十分地少。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尾氣破壞了鳥兒的生活。使得大量的鳥兒搬家。現在,只有小麻雀在樹上叫着……再來看看森林,成羣的鳥兒歡快地叫着、飛着。它們捉蟲子、生鳥蛋,過着快樂的生活。一個地方的鳥兒少,一個地方的鳥兒多。爲什麼呢?因爲城市裏的樹木比較少,空氣受到了污染。而森林裏的樹木較多,空氣十分清新,是鳥兒棲息、繁殖後代的好地方。所以我們要多種樹木,出門時儘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空氣更加清新。總有一天,城市裏也會有一大羣鳥兒在這裏做窩的。

書中的美文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

四年級:吳倩婷

讀了《少兒百科全書》有感_400字

我讀了百科全書想起了一位名人書的一句話:“書是人類知識的源泉。”

人世代繁衍不息,知識的積累和傳承也從未間斷。只是啓迪人類的智慧,升起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從徒步行走到太空漫步,從鑽木取火到電力時代,從刀耕火種到科學種田,從茹毛飲血到健康飲食,無一不證明人類社會的進步,而這一切都與知識的積累密不可分。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始中,人類從未停止過知識的步伐。在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中不僅能發現狩獵用的工具,同時也能發現欲裂有的魚鰾、魚叉、生產用的石刀、石鏟、石斧等農用工具,當時人們用打磨光滑、鋒利的石刀、石鏟,再過燒出的荒地上平整土地,種植五穀和蔬菜等,經營者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

現代農業科技:20世紀70年代主要實行糧、豆輪作,混合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採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藥、機器的投入等。

英國作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是的,21世紀是資訊,知識爆炸的時代。誰佔領者知識的前沿陣地,誰就是贏家!誰領悟了知識的深刻內涵,誰就是強者!

四年級:亞夢亞美

小學生之友某篇文章有感_900字

讀小學生之友某篇文章有感

夜晚,皓月當空。我站在陽臺上,細細品味着剛讀完的《小學生之友》,心中回味無窮。

當我翻開小學生之友的第一面,它就像一塊吸鐵石,深深地吸引着我。這本書內容豐富、繪畫精緻。每本書總共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無限探索。一部分是:智慧魔法。我讀了不少小學生之友的文章,什麼奇奇怪博士破案,什麼華羅庚的故事,什麼,可我映象最深的還是裏面陶衛東改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爲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着她的導師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文章主要講述了海倫·凱勒,一個又盲又聾的女子的'成長經歷,以及她的心路旅程。她的一生只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要去看看那些給予過她幫助與關懷的人們,記住那些充滿善意的眼睛,他們一定有着美好的心靈。

第二天:她要在黎明起身,去見證黑夜變成白晝的奇蹟,那該是多麼令人激動啊!

第三天:她將在忙碌中度過,她要親自去體會那些勞動人民的快樂。

鼓舞和激勵着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勇敢地面對生活的不幸。哪怕身有殘疾,也身殘志不殘,戰勝人生的一切困難。

海倫說過:“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這點我可是真切的看到過的,因爲:在我小學時,學校要舉行運動會,我同學劉欣報了一個自己喜愛的項目—女子800米競賽,就在下午放學時,她獨自一人在跑道練習,她跑啊跑,撲!她累得摔倒在地。開完運動會,她對我說:“我真的非常想放棄,但是我想到了海倫的那句“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所以我就決定了,絕不認輸!我要更加努力的跑,就站了起來繼續跑,可我跑的過程中,還是一摔一起、一起一摔的,不知摔了多少回,最後我還是站了起來。雖然沒有得到名次,可我努力過,重在參與嘛。”

人類的精神雖然遠遠超過了時空的限制,但無論在什麼時代,自強不息、努力、毅力與勇氣都是我們生存的基礎。生理上的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殘疾”,那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殘疾。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勇敢地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與困難,努力去解決這些困難,只要把一個個困難決絕了以後,纔可以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六年級:唐涵琪

標籤:有感 科普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