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經典美文

書到用時方恨少美文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書到用時方恨少美文

說來是個笑話,第一次見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竟是在溫瑞安的武俠小說裏。其中有一位人物的名字很有個性:“方恨少”。這樣的名字,一瞥之下,頓覺有趣,反覆琢磨,回味悠長。後來,又查了這句話的出處:“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着深刻的哲理

是不是應該把這句話時時方在心上,用以自警?

小時候,對書是有着格外的親切感的。上小學的時候,家裏帶字的東西就幾乎被我翻遍了——不僅僅看連環畫和故事書,還看《讀者文摘》,還看《大衆電影》,看《中國名酒志》,看《怎樣養花》,看《中西糕點大全》,看臺歷上的名人故事、幽默漫畫……面對文字,我是那麼貪婪!最難忘的是讀《高山下的花環》時的情景:那一段時間我到三姑家吃中午飯——她在廚房叮叮咣咣,我就或撅着屁股或踮着腳尖翻她的書架。一週內,我讀完了《高山下的花環》。一次又一次,聽不到三姑喚我吃飯的聲音,一次又一次,把眼淚灑落在那字裏行間……尤其是在讀到樑大娘領着兒媳婦抱着小孫子爲兒子圓墳時,我不能自已,竟然痛哭失聲!還記得當時,三姑聽到我的哭聲,連忙掂着鏟子跑過來,她連聲問我怎麼了可我卻哽咽着說不出話來,只是捧着書捨不得放下……

在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中,最熟悉的就是《水滸傳》了——儘管一開始就受到了大人的`警告:“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可在初中時期,我枕邊的那一套水滸幾乎被翻爛了。晚上睡不着覺,我就常常默想那一百單八將的名字、綽號、兵器……以至於住校時候,我的水滸故事成了寢室裏哥們兒最歡迎的熄燈節目。

上師範時,這份讀書的熱情仍然未改。那時,幾乎一到休息日就往圖書館跑,回來就趴在課桌上甚至趴到草地上、牀上,邊讀邊記,邊記邊作一唱三嘆狀……畢業時,二十萬字的讀書筆記成了我寶貴的財富。

多久沒有這樣讀書了呢?

古人云:一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三日不讀書,言語乏味。我現在成了什麼模樣?作爲青年教師,也曾忝着臉皮自詡爲“新生代”,可這個“新”字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看這段批評,一針見血,切中要害!“難道就是寫幾篇抒點小情調的文章,上幾堂煽點濫情的課,做一番催淚彈般的自我表白?他們的精神底氣和學術底氣又在哪裏呢?”是啊,不讀書,何來底氣!

什麼是教育?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稱:“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此,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要充當引路人,更應當率先垂範——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潛移默化。那麼,要求學生愛讀書,我這個當老師的又有什麼藉口原諒自己的懶惰呢?

忙碌是理由麼?請看名師竇桂梅的生活記錄:“爲了儘快瞭解這裏的教學情況,摸清各個教師的業務水平,一年裏,我聽了好幾百節課。”作爲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和著名特級教師,她是真忙啊,可同樣在一年之內,竇老師卻能在充滿挑戰的新環境中,於筋疲力盡的深夜,集腋成裘而完成20萬字的書稿!

今天,把《派往明天的教師》細細翻閱,每一段文字都激盪着我的心,每一位名師的讀書故事更是讓我爲之動容。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才能夠欣然面對“派往明天”的歷史使命?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是必然的要求,“時刻準備着”,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精神狀態。

“書到用時方恨少”,如若果然到用時才後悔,“恨”之晚矣!

所以,捧起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