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800字(精選6篇)

議論文8.22K

人與自然和諧,主題旨在進一步喚醒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8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800字(精選6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1

1825年,清,道光年間,夏。

這是一個黃河邊上的無名小村莊。已經,許久未雨,黃土地裂開多時了。河邊,有黑壓壓的一羣善男信女,還有一個身披綵衣的法師。他們在獻祭。法師在舞,在唱。他用破嗓子大喊:“吉時已到,向河神獻禮!”

那羣人“咚”的一聲,跪下了。隨即,幾個漢子把臺上的“禮品”——許多牛羊,一對童男童女,一個年輕姑娘,還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扔進咆哮的黃河,人們大喊:“求河神賞雨!”

不久,下雨了。

那時,人類敬畏自然。

1925年,民國時期,夏。

初夏,江南徽雨。周莊古鎮,煙雨微然。孩子們快樂極了,在青磚板路上又唱又跳。小河中的水鳥也與他們一起。小橋上,一個年輕姑娘打着一把紅油紙傘,巧笑倩兮。船家們坐在船裏,唱着熱酒,欣賞這快樂的場景。雨的清冷聲,孩子的銀鈴淺笑,分外動人。

天空是藍瑩瑩的,空氣是甜絲絲的。

那時,人與自然是好朋友。

1945年,解放時期,夏。

又下雨了。真煩人!我被淋成了個落湯雞。這雨有股怪味。害得我身上臭臭的,髒髒的。

我開啟窗戶。咦?天怎麼黑成這個樣子?

那時,人類開始破壞自然。

2105年,科技時代,夏

電視臺在放一則消息:

“近日,我市頻頻大雨,雨是有酸腐性的!觀衆朋友們切勿出門……

自然,開始報復人類。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2

自然,偉大的母親;自然,萬物之神;自然,生靈的棲息地。這個名叫自然的創世神,熱心地哺育着自己的兒女:動物、植物。然而在衆多的動、植物當中,自然卻偏愛人類,給予他們超凡的智慧,讓他們在世界中無憂無慮地生長,進化,最終走向新時代。

自然往往會給人一些啓示,從而讓他們發現一些奧祕。這些啓示又往往藏在一些巧合中。還記得人類是怎樣發現燒熟的食物比生的食物好吃嗎?那是在石器時代,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一道閃電劃破天空劈中了一棵樹,一場森林大火發生了。火在風雨中越燒越旺,一些動物被燒死了。火災過後,倖存的人們飢餓地尋找食物,而森林裏似乎只剩下被燒死的動物了,人們只能去吃那些肉。可是他們吃驚地發現,這些肉比平時好吃多了!於是他們想辦法制造火,在學會“鑽木取火”,“燧石生火”後,他們就學會了將食物烤着吃。這是人類進化的重要一筆。

隨着人類的進化與發展,高科技發明越來越多。但是,再高明的科技,說到底也離不開自然。

就說汽車吧。汽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解決了由於運輸慢而使食物變質的問題,給人帶來了許多便捷,拉近了各地間的距離。在我們看來,它是超自然的新科技。然而,汽車也需要依靠自然的力量。我們有沒有想過汽車的動力在哪兒?汽車是靠什麼發動的?毋庸置疑,是能源。無論石油,太陽能,風能,電能……甚至汽車的原材料本身不都是自然的饋贈。

人類依靠自然生存,而且利用自然創造了新事物。但人類的貪婪,過多的索取破壞了自然,讓自然發怒了。

典型的事例就是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由於在山上過多地,毫無節制地開採,砍伐樹木。沒了樹根紮實的山土,變得鬆動,一旦大暴雨來臨,雨水猛烈地衝刷土石,山體就會崩塌,如洪水般傾瀉而下,掩埋山下和附近的村莊。這些地方連同成百上千的生命就此凝固,永遠失去了生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3

在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上,除了人類,還生活着許多種動物。它們是人類的朋友,它們是人類朝夕相處得好朋友!

動物是我們最爲親密的夥伴,也是對我們貢獻最大的夥伴,白蟻雖然是害蟲,但它們建造的房子,卻讓我們的人類受到了很大的啓發。所以,人們在建造高樓大廈的時候,就充分利用了蟻穴的通風原理,使我們的人類在高樓大廈裏學習工作,不受空氣流通的影響。蝙蝠雖然在夜晚活動,但它們在飛行的過程中,卻能準確地飛到任何一個地方,而不碰壁。這是因爲蝙蝠有一個準確地反饋系統。今天我們人類就利用這個動物的長處,發明了雷達,使它爲人類服務。

在生活中,我們和它們和諧相處,只要去公園,免不了聽見小狗的“汪!汪!”聲,小鳥的“嘰嘰喳喳”聲,再配合上人們輕聲交談,談笑風生的聲音,就構成了人和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最美樂章,它不必多麼的悅耳,多麼的奢華,因爲它已道出了人和動物之間的深厚友誼,這纔是多麼悅人的啊!人們和動物是最爲親密的夥伴,我們愛護它們,呵護它們,記的在山清水秀的瑞士,隨處可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溫馨場面。人們喜歡帶着家庭寵物在街頭巷尾散步自不必細說,單說瑞士的鴿子和麻雀等飛禽竟也不怕人,在人聲鼎沸的鬧市區和旅遊景點毫無顧忌地飛來飛去,有的麻雀甚至跳到街頭露天餐廳食客的餐桌上啄食麪包屑。這是一幅多麼招人喜歡的畫面啊!我們愛護它們,他們也幫助我們,盲人雖然看不見光明,但導盲犬讓他們重獲“光明”,古代人們送信很麻煩,但信鴿幫人們做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我曾經養了一隻小狗,潔白的身體,再配上兩個水汪汪的大眼睛,讓人覺得它可愛至極。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帶着它出去溜達溜達,晚上睡覺時,只有當我輕輕撫摸它時,它才肯睡,如果哪天我忘記了,它就會瞪大了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脈脈地望着我,渴望我的撫摸。我與它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我們做到了形影不離。但有始必有終,我和它相處了幾年後,它奔跑時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每天睡覺時都不需要我的撫摸了,我知道它馬上就又要離開我了,但我不相信!可是幾個星期後,它走了,走得太突然了,當天我哭得死去活來,最後只能看到它被埋在野外,我爲它立了座墳,插上幾朵白色的花,十分不捨地走了。回憶起我和它經歷的一件件事,感到鼻子一酸,又哭了出來。

時間可以沖淡記憶,但衝不淡的是那份情誼,人和動物雖然不是同一種類,但之中還是能產生超越一切的情誼,而這份情誼,恰恰是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關鍵,所以,善待身邊的動物,你會發現,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4

當動物們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時,一隻魔爪正伸向它們,當白雲正享受藍天時,黑色的“殺手”近在其眼前,當大自然正悠閒地睡着,做着美夢時,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夢斷人間。

人類———這一切恐怖的製造者,正在摧殘着自然界的一切,他們擊碎的是大自然的夢,也是自己的夢。

當那隻懷着小羊的藏羚羊母親沉重的跪下時,那支槍仍會射擊,流出的是血,失去的是心;當母牛仰天長鳴時,鞭子仍在繼續,擊潰的是肉體,也是一顆慾望之心……

美夢已斷送人間,而惡夢仍在繼續。

爲了研究出爲什麼唱歌,人類殺死了2000多隻小鳥,“它低着頭唱歌,腦袋就掉下來了!”鳥兒的夢也斷在人間。

人類是大自然的,但大自然不是人類的。

人,應該是最理智的動物,而現在,人,是最可怕的動物。

不僅僅是動物的夢在破滅,資源也在被人類無情地摧毀。

本來就不算充足的水資源正在大幅度地減少,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水越來越少,當一種可再生資源在不斷減少時,不知道留給人們的會是多大的創傷。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它的消失留給人類的是一個巨大的感嘆號,它警告着所有的人。

它的美麗無可比擬,碧波盪漾,林木茁壯,胡楊曾是一個個整裝待發的士兵,保衛着羅布泊,給羅布泊增添一份生氣,一絲魅力,野鴨三五成羣在水中嬉戲。

可是,當人類爲了自己的生存肆意“改變”和“吸食”羅布泊,在羅布泊上大舉破壞時,羅布泊,成了流乾了眼淚的戈壁。

黃沙滿天,飛沙走石,“大荒孤煙直”的悲涼毫無掩飾地暴露在所有人眼裏,胡楊幾乎全部消失,留下的也只是歪斜的老弱殘兵,羅布泊的上空,一隻鳥也沒有,顯得陰森恐怖,格外沉寂———這,就是現在的羅布泊。

自然界中一切的一切都被人類無情剝削。

如果我是最後一隻藍鯨,我會用淚水撕裂痛苦的記憶;如果我是最後一個湖泊,我會用身軀淹沒人類的罪記,如果我是最後一滴水;我會用行動抨擊人類的夢;如果我是最後一個人,我會爲失去的東西嘆息……

當人們真正提高警惕,自然界將重新定義;當人們保護自然,惡夢永遠成爲過去;當人們與動物和諧相處,一切都會美妙至極。

我們不爲自己挖掘墳墓;

我們不讓一切夢斷人間。

不要讓最後一滴水變成我們的眼淚;

不要讓我們也夢斷人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5

大家可曾記得小時候的藍天白雲,綠草如茵,沒有汽車尾氣,沒有柏油路的`日子? 我記憶中的深處有一幅屬於我的畫。秋天我坐在一棵老樹寬大的胸膛下盪鞦韆,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鮮的空氣,一片黃葉飄落,映着山前的紅楓,顯得格外妖嬈。小時候,我還不珍惜,總因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抱怨大自然:“唉,今天又下雨,不能去。”但現在想起來十分後悔,大自然無私的給予我們吃穿用住,我們還要抱怨,這豈不是荒謬之極?

近幾年,天變成鉛灰色的,霧霾像一座無法逃脫的城堡,令人窒息。整個城市都被填埋在那滾滾的汽車尾氣以及“嘀嘀叭叭”的噪音裏。建築縱橫交錯,街道狹窄紛雜,市中心孤零零的幾棵梧桐樹矗立在這鋼筋水泥的建築羣裏。重經濟而輕環境,可笑!三峽大壩的建成,我也不太贊同,長江,這自古以來都奔騰不息的大江被我們截斷,它該怎麼想呢?像中華鱘,銀魚,鰣魚等這些洄游魚該怎麼辦呢?猛撞壩牆直至死亡?當然不行。它還使大量的文物古蹟長眠於水下。不可否認大壩也是有很大作用的,提升防洪能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供應了長江中下游的用電。我們能不能想出更加折中的方法既能保護我們的大自然,又有利於社會呢?

1000多年前,蘇軾在寫“山色空濛雨亦奇”這詩句時是下雨天才有的景色,現在連平常日子都有了——有了霧霾。正如柴靜所書的《穹頂之下》,她讓我們看見了與我們每個人休慼相關的事:霧霾。她說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她調查說“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杭州每年有200多天的霧霾!

一日,我去西湖邊的中國美術學院看敦煌展,過了黑暗的萬松嶺隧道,我突然聞到久違的竹林的味道,那清香真是無與倫比的美妙,我忽然覺得自己尋到什麼,尋到了遠方的記憶。兒時擡頭可以看見藍藍的天,雪白的的雲,低頭可以看見泥濘的土地,翠綠的野草,河水是碧綠的,清澈見底,可以看見小魚,小蝦在河裏自由自在的生活。秋天沒準還能看到大雁南飛呢!

遠方的記憶,令人神往的記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天天見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6

風吹過草原現牛羊,雄鷹在天空翱翔,一望無際的茂密森林,其中有許多不爲人知的奧祕。

盛夏剛過,暖暖的秋風拂過臉面。手捧着金色封面的《沙鄉年鑑》,一頁一頁地翻着,那翻書的聲音巧妙地和風聲融合在了一起。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天,可是手中的書卻是涼涼的,書中的內容讓人有些涼意。

這本書講述的是:奧爾多·利奧波德先生在美國的沙鄉、田野的所見所聞——人類與自然從和諧到不和諧的轉變過程。

他在上面寫道:“我對於狩獵有一種天生的狂熱。我有三個兒子,他們小的時候整天和我的鳥玩兒,有時拿着木槍在空地上來回奔跑。可是當他們長大後,山中可能不會再有鹿的聲音;夜幕降臨的沼澤地裏,也許再也不會有野鴨和水鴨的嘎嘎聲;晨曦中,也許再也不會有風吹過鳥兒翅膀的聲音。當黃昏的微風拂過古老的北美白楊樹林,當銀灰色的陽光灑在古老的河流上,溫柔地籠罩在寬廣的棕色沙洲時,假如沒有大雁的音樂伴奏,他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而這一切環境的改變,都源於人類的無知與自私。

比如說爲了保護大型食草動物,去消滅狼和獅子,結果,鹿和赤鹿大量增加,幾乎將草地全部啃光。比如說爲鼓勵獵人獵殺動物,修建了許多道路,野地因此不斷被道路分割。作者感慨到:“如果我們永遠無法做到與土地的完美協調,那我們永遠無法獲得絕對的自由。”是啊,我們原本應當與自然完美結合的。

事實上,甚至連原始文明也與野生動物有關:水牛不僅爲住在平原上的古印第安人提供了食物,也對他們的建築、服飾、宗教、語言、藝術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過去是這樣,現代依然如此。

但是,人類因爲對大自然的瞭解不足,從而以爲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在《海洋》這部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因爲魚翅好吃,所以每年都有許多人大量地捕殺鯊魚,甚至有些人捕了鯊魚之後,只將它的魚鰭割下來,將沒有魚鰭的鯊魚重新扔回大海,讓其自生自滅。就這樣,一隻誤入人們佈下的“死亡陷阱”的鯊魚,它付出的代價不但是死亡,更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因爲沒有鰭,它不能動彈,被人類“殘廢”後鮮血融入海水中,而其它的動物在它身上啄食。人類啊,爲什麼不去體會一下一個生物坐以待斃的感覺!海洋生物會越來越少,珍稀動物瀕臨絕跡。

有些人請客吃飯時,點了不下幾千塊錢的飯菜,可實際上只吃了十分之一也不到。事後爲了顯得大方,不打包,將食物全倒進垃圾桶。據統計,每年剩下的飯菜足以給兩億人吃上一年,這是因爲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飢餓。在柬埔寨,每天都會有許多小朋友出來討糖吃,見到旅客,就跑過來問:“姐姐,有沒有糖果?”

有些家庭、小孩一年四季不是開暖氣就是用冷氣;有時用起餐巾紙來就象天天吃飯一樣平常,動不動就抽幾張抹抹嘴、擦擦鼻;洗頭時讓水嘩嘩地流過;一邊刷牙一邊讓水流淌着;開完會隨手就將喝了一兩口的“農夫山泉”扔進了垃圾桶……砍樹不用一分鐘吧?抽出一張紙,更無需一秒鐘吧?水似乎是多得不得了的吧?而事實是水的流失已加快了全球的沙漠化。森林的生長週期是多麼的漫長。

種。種事例說明,人類離不開自然,可卻不愛惜它。許多看似平常的小事,造成的結果卻是我們的未來不再有鳥語花香,不再有風景如畫。曾經,大自然養育了我們,如今,依然帶給我們快樂與富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將地球當做自己的第二個母親,呵護她身上每一寸土地呢?如果,我們可以時刻想着節水省電節約能源,時刻想着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是否可以期待地球早日脫掉“枯黃的外衣”,重披綠色的盛裝呢?“保護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來吧,讓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一起營造我們美麗的家園吧。因爲——我們也是地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