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敘事作文

寫年味隨筆作文大全

華燈初上,燈火通明。早春的花街上,人頭涌動。叫賣聲,砍價聲,歡笑聲在明朗的夜晚交織成了一部和諧的交響曲。大街上,麥田邊,華麗絢爛的煙火帶着人們美好的祝願飛上天空,在空中盡顯它那美麗的舞姿。 以下是“年味作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寫年味隨筆作文大全

【篇一:年味】

即將到來的春節就像一鍋正在竈上燉着的排骨湯,四下飄散開來的香味兒像小貓兒似的撓着我們這些饞蟲的心,癢癢的,只盼着湯快點燉好,讓我們大快朵頤。這一鍋湯的香味兒就是年味兒。春節一天天逼近,年味兒也醞釀得越來越濃厚。

春節近了,大街兩邊出現了不少賣春聯的小攤,大紅的燈籠,大紅的“福”字,大紅的春聯……這些跳動着的火焰,紅得是那樣的張揚、那樣的熱烈,溫暖了冬天,溫暖了空氣,更溫暖了我們的心。從那些紅通通的專屬於春節的物件中,我看到也嗅到了年的味道。

春節近了,鄉下的農戶都忙了起來,蒸包子、做豆腐、醃酸菜、做年糕……家家戶戶老少齊上陣,忙得幾乎腳不沾地,趕着在年前備好一切東西。蒸包子的蒸籠架在鍋上,火燒得旺旺的,坐在竈膛口燒火的人的臉被橘紅色的火光映照着,跳躍出一片喜悅的光。站在蒸爐旁的人忙着放麪食,熱騰騰的蒸氣緩緩上升,飄浮,瀰漫,漸漸充斥了整個廚房。笑眯眯的眼睛裏充滿了對年的期待。從熱火朝天的景象中,我看到也觸到了年的味道。

春節近了,男人們都閒下來了,屋子裏清晰地傳出了打麻將的聲音以及大聲叫“和”的聲音。小巷中響起了孩子們追逐打鬧的聲音以及“小擦炮”的聲音……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各種聲音在空中碰撞、融合,洋溢着暖暖的喜悅的味道。從這“交響樂”中,我看到也聽到了年的味道。

年味兒越來越濃厚了,像一把熱烈的火,燒呀燒呀,直燒到年根下。一年的勞頓在年味中釋放,生命反思在年味中梳理,來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篇二:年味】

一年當中,最盼望到來的,也無非是過年。

每當除夕之夜,我們一家八口人,便會聚在一起看春晚。旁邊的取暖器發出喜慶的紅光。每當這時,我就會偷偷地把外面買到的雪花啤酒倒在水杯裏,慢慢喝掉,萬一別人問我這是什麼水,我就會說,是七喜,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呢。喝完啤酒我也沒有像大人們那樣大吵大嚷,只是兩頰浮起一層淡紅,洗掉杯子中的酒味後,我就去做我的春秋大夢了。我至今還記得那啤酒的味道,飽含着一份僥倖和淡淡的喜悅,配上一股酸酸的味道。

拜訪親戚其實沒什麼好玩的,大人之間說的也無非是老掉牙的客套話,呆在室內多麼無聊,那我還能玩什麼呢?外面的爆竹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每次在大院裏放煙火、鞭炮,我總會捂着耳朵大叫,跑到五米開外的地方,再好奇地走近看那紅鞭炮像條受到驚嚇的蛇似的蹦起來。

最精彩的是,姑父把鞭炮放在無人機上飛到天空中,發出的響聲引起村裏好多人的注意:小孩子在院子裏吵吵嚷嚷,喜悅地亂蹦亂跳;大人們擡頭張望,像虔誠的基督教徒注視着耶穌像。他們絲毫不懼怕會有落單的小紙炮在身邊爆開。呵,快樂使人勇敢。不得不說,孩子們的喜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鞭炮爆的味道,吸入鼻中,似乎都帶有一絲放鬆和自豪的味道。

拿紅包也是我喜歡的一件事,經過大人們套路般有氣無力、吼聲動天地拉扯後,錢也多多少少會進入我的口袋裏。每當我像個守財奴一般數着一疊錢時,心中都樂開了花。可錢卻從來不用,藏在大大小小的書裏面,而且都是媽媽不喜歡看的書中。聽好些人說,媽媽會在我們不注意時偷偷拿走壓歲錢買化妝品,我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每當媽媽買了新的化妝品後,我總要偷偷摸摸地檢查着壓歲錢是否減少。緊張之後便有如釋重負的喜悅的味道。

每到別人應該拜訪我們家的'時候,我就會趴在牀沿看親戚送來的禮物。送得最多的是香菸和牛奶,我愛吃的麻糖也會偶爾在其中。媽媽總是告訴我不要在客人面前拆開他們帶來的禮物,那樣很不禮貌。所以每次我巴不得客人們放下禮物就趕快走。爺爺也很喜歡吃麻糖,他每次會像個孩子一樣,跟我一起湊到麻糖前,搶麻糖吃。甜酥酥的麻糖入口即化,如果心急用牙齒咬,芝麻便會躲入牙縫裏,任憑我使出三十六計也不能將他們剔除,但甜味在口中回味綿長。

輕輕含住一塊麻糖,過年的情境便悄然浮現在腦海中,彷彿,過年的味道同麻糖一樣,甜……

【篇三:年味】

我站在老屋門前的石階上深深的吸了口氣,吐息間鼻中充滿了潮溼的泥土味兒,再嗅嗅,還有一分枯草的淡香,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煙塵味卻又讓我親切無比。

這是一種專屬於農村的味道!闊別一年,我又站在了這塊養育了我的先輩們的土地上,貪婪地呼吸着這帶有泥土氣息卻令人無法割捨的空氣。

兩個小時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五點鐘,我還帶着起牀氣在停車場抱怨爸爸爲何要這麼早起趕回老家,我認爲與家人親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過年”,爲何還要花費精力趕回老家?但,這一刻,我好似明白了點什麼。

聽,那是什麼聲?“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穿過薄薄的晨霧,微微的細雨,從遠處傳來了那久違而又熟悉的鞭炮聲。久居城市中的朋友們,有多久沒有聽這樣激烈熱情的聲音了?它霸道地敲擊着你的耳膜,敲擊着那新年的鐘鈴!

“走嘍,上墳(去)嘍”爸爸站在遠處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鄉音也不自禁的冒了出來。

上墳是新年裏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煩惱的事,看着眼前沒有邊兒的泥濘,我不禁苦笑,是誰剛纔還在享受這帶着泥土氣息的空氣?

我伸出腳踩了踩那被春雨浸潤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了個鞋印。愛護新鞋與祭拜祖先不可兩全,我咬了咬牙,踏了下去。雨水真是給掃墓活動增添了諸多麻煩,泥土遇上水不僅會粘鞋還會變得溼滑,待會兒還要徒“腳”穿過無數不過一人寬的田間阡陌小道,想想便覺得困難重重。幼時失足墜入水田裏的悲慘經歷又浮現在我的腦海,愈發使我的腿腳發軟了。

但我不能也不會就此放棄,有泥土纔是農村,粘上泥土纔算歸了根,纔算過過“年”。

小時候不明白爲什麼有墓園而我的祖先們的墓碑卻在田野裏?那些墳墓坐落在田與田之間,最多隻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墳都要在狹長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們說,上一次墳就要圍着村子繞上一個整圈。後來我才懂了這句話,先人們去世後也不願離開這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要繼續守護這片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從牀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卻從未錯過大年初一的掃墓。只有過年纔會回來,只有過年纔有機會嗅嗅這哺育我們的泥土的味道。

現在的農村已蕭瑟了許多,即使是春節,也沒有很熱鬧,村裏近半數的人家都緊閉着大門,而鎖早已鏽蝕不堪。我明白了父母的用意,雖然我們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們仍應銘記我們的根還深深地紮在泥土裏,不該也不願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兒,就是我的年味。

【篇四:年味】

夜,深了,天空靜如一片黑色的海,只是今晚,不見泛起一絲漣漪。

夜幕,寂寥,自宅,案前,零點,除夕。

2017年的最後一個夜晚,2018年的第一個凌晨,天上燈,四周靜默無聲,家中闔無一人。擡頭看,望不見那盤銀鏡,依稀數得清沉於天海的幾粒白砂。除夕之夜,聽不見半點囂音,世界都沉默了,是在爲新的一年祈禱?推開半扇窗,聞不見那熟悉的煙火味,或是被剛洗過的頭髮上殘留的香波味掩蓋了?今天,到底是幾號?腦子凝滯,拒絕去思考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感到有點口渴,走進客廳,開啟燈,望了望電視紗簾,好像已積了一層灰。高三以來已經很少掀開它了,就連父母也是。今天夜裏,少了兩個人,多了兩隻倉鼠。寒假幾天不長,但一個人呆在家裏未免有些無聊,於是買了小倉鼠逗樂,但買回來後才發現,根本沒有觀察它們慵懶作息的閒情。作業還堆疊如山。回到桌前,攤開化學寒假作業,沒寫兩題,又發呆望向窗外,是夜已深,人已倦?還是對這壓迫的靜感到不適?以前的自己是怎麼度過這段虛無的時光的呢?凝視着黑暗,在記憶的殘片中搜尋……

燈火通明,祖孫齊聚。鞭炮,電視,零點,除夕。

這是多少年前的一個夜晚。那時我好像還沒上初中,家中六口—祖輩兩人,父輩兩人,還有我和表哥。大家圍在一張小茶几周圍,看着春晚,爸爸的手機響個不停,他雙手互搏,左右開弓,忙得不可開交;爺爺奶奶好像在看着電視,但每次我視線落向他們,總會目光相交;媽媽一邊對抗着窗外的鞭炮聲,一邊聚精會神地望着電視,生怕錯過些什麼。而我則和哥哥玩着卡牌遊戲。不大的房間裏,時不時響起或沉或膩或尖銳的笑聲。

零點半,大年初一。

我陪爸爸下樓放那“一萬響”,捂着耳朵,小心地跺着碎步,地面上還有未化的冰。長出一口氣,水霧融入街燈,讓那光暈更加朦朧……

一家三口,新居,高樓,煙花,雪,零點,除夕。

這大概是三年前,還是四年前?剛搬家到鬧市區的第一個大年夜,天空飛下朵朵雪花,使這夜更增情趣。小區裏好像不讓放鞭炮,於是一家三口移駕到樓頂天台賞夜。這裏視野極好,踮起腳,旋轉一週,全是紅黃沖天炮與天幕的熱吻。我好像站在世界的中心。花火,像是給這一家三口的禮讚。在地上掬一捧積雪,向天空拋撒,冰晶映着黃白燈光,在我周圍閃爍。衝父母笑了笑,父母也回望我微笑。長吸一口涼氣,沒有聞到那熟悉的氣味,但是有淡淡的驚喜與甜蜜飄進心間。

大概已經零點三十了,雪越下越大,我們趕緊縮回家,趕在萬花火叢凋謝之前,把最美的一幕印在腦海。

青春,拼搏,作業,高考,一百天,零點三十,大年初一。

昨天一大早,聽着父母彷彿無盡的囑託,目送他們離家。今年,我不回老家了。只有我一個人看家。合上作業,想看看時間,突然想起因懶得與同學互發祝福短信,防止你來我往不可開交,我提前將手機關機了。陷進被窩,鼻腔裏充斥着洗髮香波與有助睡眠的薰衣草味道。今晚就不熬夜了吧!在這令人放鬆的香氣中,我感到,這也是過年纔有的享受,也是一種年味吧!

【篇五:年味】

又到一年春節。

街頭巷尾,張燈結綵,陸續出現在大門上的“倒福”提醒着人們這個只屬於中國人的節日又將來臨。

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

對於無法歸家的遊子,年是苦的,混合着牽掛與思念,難以下嚥。

對於輾轉千里終於回家的行人,年,是甜的。混合着溫暖與親切,令人迷醉。

對於歷盡坎坷的探索者,年,是鹹的。交雜着過去一年裏受過的委屈,忍受的痛苦和對未來的美好的憧憬與祝願,神祕,複雜,刺激着味蕾。

春節,新年,不能明白道來它在我心中的份量,但隱約感覺它所承載的情義與感情不可估量。

在我們家,一年到頭來,最忙的要數奶奶,炸藕夾,炸圓子,蒸豆腐圓子,曬臘肉,小小的空間裏堆滿了奶奶爲家人準備的年貨。奶奶已經接近80歲了,爸爸勸奶奶休息,讓她不要再忙碌。奶奶有時也生氣地罵咧:“都要吃,又都不學着做,真是累死了,明年再也不做了。”可是每一個“明年”奶奶都拿着鍋鏟重操舊業,又罵咧下一個“明年”,不再做了。我從來不勸奶奶休息,因爲我知道一個就這麼忙碌了大半輩子的人,只能以這種方式,在羊的最末,表達對子女們的關心。不勸,因爲勸不動。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爲在外求學,所以每半年才能回一次我在“城中村”的家。我總是開玩笑說,人家都是省際大春運,我是城內小春運。放寒假,對很多人來說都沒什麼,但對我來說它意味着回家,意味着炸圓子,意味着“年”。圓子我只吃奶奶做的,一如今年從英國回來的哥哥,見到奶奶問的第一句話便是:“做了粉蒸排骨嗎?”

於我而言,年,沒有久別重逢的熱淚盈眶,相聚有時又何必故作傷感?也不是爸爸一直教育我的“傳統”,“家庭”,那好像有點沉重了。它很簡單,就是奶奶炸圓子的味道。重油,精廋,酥軟,咬下一口,那種嘴巴和心都被填滿的充實是獨屬於“年”的味道,也是這世間不可多得的美妙味道。

吃了十多年的圓子,只好這一口,是真的好吃。

人的記憶很有意思,那些在腦海了頑固盤踞的東西都連接着一段段不可替代的經歷或者事件。正如我,貪念圓子的味道,無非也是貪念那些過去的記憶。五歲,十歲,十五歲,吃着圓子,我數着年歲不斷成長。很多東西都在不斷剝落,外表漸漸模糊褪色,不再記憶。只有這玩意,與奶奶,與家人,與年,與希望融爲一體,成爲一年又一年裏,只屬於我的牽掛,只屬於我的年味。

去年年飯時,哥哥在英國,和我們人人都在電話裏拜了年,可是人沒到,不能叫團圓。今年年飯,他回來,反而是我因爲高三,最後回家。上桌時發現第一個菜就是他的粉蒸排骨,第二個就是我的炸圓子。

奶奶坐在一邊傻樂,她什麼都記得,一個不落。

酒過三巡,興致正高,大家紛紛站起舉杯。特別熱鬧。聲聲祝福裏,人人歡快的飲下各自杯中,那無法言說的,美妙的,年味。

【篇六:年味】

二十三打土塵,二十四送竈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魚肉,二十七洗金漆,二十八刜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鐤罐咵。年初一,開門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這是湖北的年歌,唱出了湖北整個過年的風俗。然而各地習俗有不同,我家鄉的年味,獨具一番風情韻致。

農村的年是從臘八開始的。喝完臘八粥就該殺雞宰鴨醃製臘肉了。一年到頭養了三四百斤的大肥豬也被醃製成各種臘味——臘豬蹄,臘腸,豬頭肉等。然後捎帶給遠方的親人,讓在大城市裏生活的子女也感受到一分濃濃的鄉情。

二八二九,身在異鄉的人們都披着塵土回鄉,趕在三十之前給失去的親人“送亮”——所謂送亮,即在祖先墳頭燒上寫冥幣,再放鞭,燒香,在墳頭插上一根紅燭(現在已被LED燈所代替),年輕一輩的人還要磕頭祈願,希望在新的一年裏能被祖先佑護。當夜幕降臨時,你會看到遼闊無垠的田野上,是星星點點,綿延不絕,昏惑的紅光如同天空中的星星,閃閃爍爍,只有在這時,你纔會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偉大,以及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傳承的厚重。

團年飯的程序也頗爲講究,菜餚擺好後,人不上桌,先盛好米飯擺好酒,在桌子下燒上一堆堆紙錢,這叫“叫祖”,讓逝去的祖先先吃,據說在這個時候,小孩子能在門的角落裏看到祖先的靈魂,雖說迷信了些,去飽含着人們對於先祖的思念,以及對於民俗的代代傳承和尊重。

飯桌上的菜餚品類豐盛,然而有幾道菜卻必不可少——臘魚,臘腸,臘肉以及魚糕。荊州人素有“無糕不成席”之稱,每年過年家家都會置些魚糕,而有手藝的人家便會自己打製。將魚肉切碎成一團無刺的肉團,再抹上些蛋黃,在籠屜裏蒸成糕狀,魚肉除刺,保留其鮮味,加上細膩的口感,輔以蛋皮的柔韌,自然成了家家桌上不可或缺的標配。另一道不得不提的菜就是豬頭肉了——這是公安特有的風俗,即將一整隻豬頭加鹽醃製,在年三十上鍋一蒸,即可入口了。豬頭上的每一塊肉都是精品,肥而不膩,嫩滑爽口,但由於是假重鹽醃製,味道極鹹,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吃不了兩三塊便認輸了,而老一輩則一隻腳架在凳子上,一手拿着菜刀,在豬頭上大塊撕扯,大汗淋漓。

三十的晚上在一陣鞭炮聲中趕走“年”之後,便迎來了農曆的新一年,接連幾天的走親訪友後,年也算是過完了,聽上輩的講,他們小時候過年時還有舞獅子龍燈的表演,小孩子還可以踩竹馬,但隨着時代的發展,一些年俗也漸漸消失了,但值得慶幸的是,那紮根在泥土中的年味卻從未被時光沖淡。

我想,所謂的年味,就是團圓的味道,傳承的味道吧。

【篇七:年味】

作家馮驥才曾說:“真正的年味,不應該只是物質的豐盛,而更應該是精神的豐盛。”這話不假。過去,人們盼望着過年吃魚肉,穿新衣,同時也盼望着閤家團聚,共度除夕夜;如今,人們企盼着過年放長假,收紅包,同時也企盼着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獨特的年味。

對於魯迅來說,年味就是舂年糕,是滿屋飄香的糯米味,是扯白糖時軟軟熱熱的糖條甜,是裹糉子時形狀各異的箬葉香,更是其筆下故鄉紹興的社戲。“稽山鑑水社戲熱”,紹興人自古有看社戲習慣,戲臺搭在湖中央,戲臺前的湖面上擠滿了烏篷船,隨着鑼聲響起,船上的男女老少個個伸長了脖子,宛如魯迅筆下的紹興春節裏的風情圖。這時,年味從社戲中男女主人公的對白中飄出,鑽進紹興人的耳蝸裏。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老舍筆下的臘八粥,是過年的象徵,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的乾果熬成的,是一場小型的農業展覽會。新年那天,人們喝着臘八粥,用臘八蒜蘸着餃子吃,當醋的辣味衝上面頰是,這纔有了過年的氣息。這時,年味是從老北京胡同口裏飄出的臘八粥的香,飄進老北京人的味蕾裏。

再說說湘西。端午節有着傳統的比賽划龍舟,春節裏有着傳統的節目“燒燈”。玩燈不僅要憑氣力,還得要勇敢。“爲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有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沈從文如是回憶到。在我看來,燒燈除了顯示人的勇敢外,更多的是驅趕鬼神之意,這與放鞭炮有着相同的寓意。這時,年味伴隨着火紅的亮光,照耀進湘西人們的眼裏。

隨着社會科學技術的發達,過年時人們不用趕回家鄉,視頻通話也能使人們一塊過年;隨着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不再企盼着過年吃魚肉,穿新衣;隨着空氣質量的變差,春節禁止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於是,人們開始抱怨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吐槽春晚,卻也年年守在電視機旁觀看,因爲這是央視爲全國人民烹製的年夜飯;我們搶着只裝有不足十元的紅包,因爲心意滿滿;我們收發這同樣的短信,因爲那是新年裏朋友的問候。這時,年味又從電視,紅包,手機中飄出,飄進人們的心中。

年味無處不在,只要你用心感受.

標籤: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