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傾聽着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傾聽着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傾聽着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傾聽着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1

在20xx年我讀的書單裏,最觸動我心靈的是李政濤教授寫的《傾聽着的教育》一書。20xx年暑假,我有幸在我之前任教的學校聆聽這位教授的報告,後來在學校組織的學習中又學習了他關於小組合作方面的論文。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我能感受到謙虛謹慎的學者風範,從他的論文中,我能感受到他對學術研究的深刻和細緻態度。而讀他的這本書,是源於讀了佐藤學的《教師的挑戰》和《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在他的這兩本書中談到了培養教師和學生傾聽能力的重要性,但怎樣才能提高師生的傾聽能力呢?我在他的書中沒能找到切合我實際的操作方法。趁着雙十一,我在淘寶上搜尋“傾聽”,想找找有哪些書可以買,搜到了這本書。雖然這本書雙十一沒有搞活動,定價也有些貴,但看到作者是李政濤,就毅然下了訂單。果然,這本書給我的不僅僅是受益匪淺,而是喚醒與震撼。

在書的序言裏,他談到在他上研究生期間,能師從葉瀾教授就源於葉瀾教授對他的傾聽。他提到葉老師有一個記錄習慣:在任何一個場合,只要有人發言,她總會記個不停。她始終以一種專注的姿態對待每個人的言說,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來自內心的自發和自覺。讀到這裏,我想到了我自己在聽別人發言時,聽到不喜歡的或膚淺的言論會面露難色。這是多麼不會傾聽的表現啊!佐藤學在他的書中也談到從異質那裏學習的能力是一個人學習能力好壞的最好體現。有人說我是一個愛學習和會學習的人,以前我也自以爲是這樣,但隨着我讀得書越多,見得人越多,我越覺得自己的學習力低下。我崇尚終身學習理念,但怎樣纔是終身學習?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篇文章“終身教育,終生傾聽”點醒了我。

在這篇文章裏,作者談到他曾有幸和一位成果頗豐、學術造詣很高的學者同桌吃飯、同臺亮相,作者觀察到這位老先生對年輕人的態度是幾乎只對贊同之言、讚美之聲和恭維之語有所反應或呼應,除此之外,就是“靜默中的莊嚴”和“不屑中的漠然”了。李正濤在文章中表達出十分尊重這位學者的學術造詣,本想心嚮往之,但與他的隔膜與疏遠卻油然而生。

“對於老者、長者和高者,是否有發自內心的尊重,不僅在於其年齡、地位,也不僅在於他的職業成就,還在於他在高齡和高位之際,是否還有主動傾聽後輩的意識、能力和習慣,是否還能容納與自己長年累月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視角和眼光不同的聲音。”

“這或許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標尺。這裏的終身教育不是面向他人的教育,而是面向自我的教育。阻礙人的自我終身教育的障礙,常常在於自我堵塞、自我關閉了傾聽的渠道。”

以上這兩段話都來自文章,我太喜歡這兩段話了,反覆讀了很多次,每讀一次,我就反省一次。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而我,卻常常因爲不喜歡一個人的某些方面而不願去聽他們說話,不願去和他們交往,這是多麼的自我封閉啊!記得我從高中到大學時的座右銘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時的我在學校裏,面對學識淵博的老師和“高手”雲集的同伴,我謙虛的甚至有些自卑。我不停地讀書,向老師請教,向同伴學習,直至工作。工作後,面對形形色色的同事和良莠不齊的學生,每天忙於教學和應付不同的人際交往,靜下心來思考和讀書的時間少了,盲從和放縱自己的時候多了,整個人不知不覺中變得煩躁和消沉。彷徨與無奈之後,我又鑽進書本以求安慰。確實,讀書讓我成長了不少,我更加堅信“終身學習”理念的正確性。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終身學習”的理解就是不斷從書中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和能用到的東西,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終身學習並不是終身只學習自己喜歡的和自己認爲能用到的,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品質。具體在實際的學習中,要先從學會傾聽不同的見解,甚至是與自己的經驗和學識相違背的見解開始。

有一句俗語說得很好: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要想開啟自己的耳朵,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氣和心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個故事,說得是西方有一個武士,幾年都不捨得脫下國王賞賜給他的金盔甲,直到他兒子忍不住提出要求要看一看爸爸的真容。但是,這位武士無法取下盔甲,直到在一位法師的指點下經歷三個城堡:沉默之堡、知識之堡和勇氣之堡。沉默之堡象徵着要靜下來聆聽自己;知識之堡意味着學會放下已有的經驗,突破既定的框框;勇氣之堡代表着喚醒真正的力量,戰勝生命中的各種恐懼。這三大城堡其實就是讓這位武士真正放下已有的榮譽,戰勝失去榮譽的恐懼,喚醒自己內心最真實的力量,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人人都可能成爲穿盔甲的武士,這盔甲是自己多年來努力換來的各種光環。有可能是學歷、經驗、資歷、年齡、地位、財富、各種證書等等。光環越多,盔甲就越厚,就越不想取下來。因爲一旦取下來,就有可能讓別人質疑你、小瞧你,甚至傷害你。但如果不取下來,你就無法用最真實的姿態去面對周圍的人和事,無法解放自己的耳朵,無法給對方敞開心扉和你溝通的勇氣。

“在我看來,卸下盔甲的鑰匙,就是傾聽,三個城堡的實質都是傾聽之堡:在沉默之堡中,傾聽自我的聲音,尋找最真實的聲音;在知識之堡中,傾聽與己不同的聲音,包括非議的聲音、質疑的聲音,甚至斥責的聲音,讓他者的聲音豐富和充實自己的聲音;在勇氣之堡中,直面自己的生命,傾聽生命的憂慮與恐懼之聲,包括年長者常有的被後輩超越和忽略的恐懼,位高權重者、榮譽等身者常見的對權利旁落、名譽喪失,以致被冷落、被排斥、被打入冷宮的恐懼……用傾聽,發現他們,捕捉它們,進而壓倒和催伏它們……”

“這樣以傾聽爲底蘊和根基的生命,就是能夠不斷除卻盔甲的生命,因而就是在終生自我教育中持續蛻變和發展的生命。”

以上兩段文字是我又忍不住從文章中摘抄的,說得太好了。我讀了很多遍,但現在讀來,還是有一種溫暖、貼心與被理解的感覺。

要想成爲一名好教師,我們先要卸下“盔甲”,耐心傾聽學生的聲音與需求。作爲一名成年人,我們更應該卸下“盔甲”,虛心聆聽周圍人的不同聲音。

歸根到底,終身學習就是終身傾聽,姿態與心態的改變是第一步。

傾聽着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2

我們的`課堂教學離不開“聽”,“聽”有各種不同的聽,可以是泛泛的聽,可以是用心的聽,對教師而言,更重要的在於,是否具備足夠的傾聽力,教師的傾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傾聽習慣,甚至決定了教師是否具有強大的教育力,可見,傾聽力對於一個教師的重要性,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干預應該從傾聽開始。學生的學情蘊藏於他們的對話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鼓勵學生互動交流時,要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認真聆聽學生的表達與對話,準確判斷學生的學情。最近讀了李政濤老師著的《傾聽着的教育》一書,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傾聽的魅力,李老師從不同的方面闡述了傾聽的重要性,下面就讀書感悟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談談自己的感悟。

一、傾聽——拉近師生距離

有強大教育力的教師,是能夠將愛與聽融通起來與學生形成共生共在關係的教師。只有教師真心、用心、專心的傾聽學生,這樣學生必然會感受到教師傾聽中的尊重、信任和虛心,同時這也是教師應有的教育品質。在課堂上,我們會發現有的老師很善於傾聽,老師微側着頭,臉上帶着微笑,給學生以尊重、鼓勵、讚許,有時儘管學生言說時,不流暢,不清楚,不準確,甚或有錯誤,教師也總是耐心地、專注地傾聽,這樣使學生感受到來自於教師那裏的傾聽與迴應。教師透過語言、眼神、動作與學生進行交流,不同的語言,不一樣的眼神,不協調的動作,在交流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不一樣的情感表現,教師在參與學生合作,關注學生彙報時,要透過眼神、動作、表情對於孩子的表現給予肯定和評價,讓學生充滿自信,體會的教師的無時無刻的關注。我們教師要帶着對學生的愛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沒有了愛的傾聽,就意味着對學生的疏離、漠視,甚至無視。

傾聽是教師的一種品質,教師的這種教育品質使教師更像學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賴的夥伴、值得尊敬的長者。透過傾聽實現師生共生,雙方各自透過傾聽向對方表明——我聽故我在,展現由於傾聽對方而來的在場感、存在感。但作爲“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師,負有首要責任,他需要透過綿綿不斷的傾聽與迴應,告知並召喚學生:我聽故我在,我聽故我們同在。只有讓學生透過教師無微不至的傾聽,感受到教師與他同在共生,我們的教師才更能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改變學生和發展學生,才能充分展現出教育的偉力。

二、傾聽——體現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從來與傾聽智慧不可分割。傾聽之所以與“智慧”有關,在於它具有豐富的“思維含量”,教師傾聽時,總伴隨着觀察、辨別、判斷、選擇。傾聽中,教師的外表是從容的,而腦海裏是不平靜的,在最短的時間內,甚至在瞬間必須做出決定,或是肯定後的點撥,或是以此展開的議論,或是片刻沉靜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題發揮,總之,無不閃現着教師的教育敏感、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的光彩。缺乏思維的傾聽,就失去了意義,失去了活力,最終成了空殼和形式。課堂上,有些教師透過傾聽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着的課堂教學中最有價值、最鮮活的資訊,抓住教育時機,及時調節自己的教學行爲以求最佳效果,吸引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並願意與老師進行心靈對話。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同時,也逐漸學會傾聽課堂裏學生的心聲和發現課堂的活力,能夠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不斷察覺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善於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關注、感受到教師的同在,教師的教育智慧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生成。

三、傾聽——彰顯教學技巧

教師以何種角色進入課堂並與學生交往對話,影響了甚至決定了教師聽什麼,如何聽,以及聽得質量。“學講”實施以來,課堂中師生的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進入課堂,教師作爲傾聽者,只有真正朝向學生的聽,才能對來自於學生的話語和資訊進行有效的捕捉、判斷、組織,對於出現的問題,才能排除局部障礙並基於學情進行課堂進程的靈活調度。教師作爲傾聽者,還需要傾聽並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原先由學生主要承擔的“聽”的任務,將從只是聽教師“問”與“說”,拓展爲還要聽同學的“問”與“說”,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互之間認真傾聽,並努力將“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作爲傾聽的對象,進行捕捉、判斷、組織,以及排除學生傾聽中的障礙。

很多教師在觀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會有這樣的困惑:教師一個問題下去,發言學生較少,發言質量不高,課堂中缺少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無法適應逐漸開放了的課堂。我們還發現,目前的課堂較多地強調學生的個人觀點,所以學生較多地陳述自己的想法。事實上,真正互動的課堂,需要學生關注其他同學的發言,或者借鑑,或者提出反對意見,或者補充他人的發言。現在的孩子,獨斷的類型較多,個人的表現欲強,因此,很少關注他人的發言,使課堂中沒能出現有效的多維、多層、多向的互動。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陳大偉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傾聽既是一種態度,又是一門藝術。作爲一種生活態度,它強調平等、尊重、移情。作爲一種藝術,它需要等待、鼓勵和支援”。學會傾聽,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和諧、生動、精彩,會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學會傾聽,老師必須學會傾聽,教學中教師的干預必須從學會傾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