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1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桂梅數十年如一日,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堅韌執着、勵精圖治。丈夫去世後,張桂梅隻身去了祖國西南邊陲的貧困山區從事教育工作,並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在任教期間,她全身心投入教學,爲貧困的學生和簡陋的學校出錢出力,又當老師又當母親,不留餘力的細心照顧着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生活起居,爲了學生們能夠走出大山,她勵精圖治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免費女子高中,她主動帶頭免費爲學生們補課,因操勞過度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長期拖着病體就算腹部長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講臺上,只爲孩子們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除此之外,她還義務擔任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爲了54名孤兒的母親。她十年如一日,從未退縮,從不言棄。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斷努力和堅持下,孩子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來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

勤儉節約、無私忘我。張桂梅在貧困山區任教期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在學校裏,學生沒有錢吃飯,她拿自己的錢給學生;學生沒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給學生;學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帶學生看病並自己掏醫藥費。總之,只要學生們缺什麼只要她有,她都能解決。在兒童之家,她義務成了衆多孩子的“媽媽”,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晝夜的照顧着幾個月大的孩子,爲了維持兒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來給孩子們用,並利用空餘時間到處籌措資金。然而她不是萬能的,她自己並不富裕,她只捨得吃饅頭、青菜、麪條,衣服也是好心人給的,她省下來的錢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獻身扶貧。張桂梅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她深知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並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扶貧先扶智,爲了貧困山區的教育,她心繫羣衆,勤儉節約,幫助困難學生,帶學生看病,給學生添置衣物,對貧困家庭進行家訪,爲孩子們爭取學習機會。她前前後後爲山區的孩子們、爲慈善和教育事業投入了100多萬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給她治病的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並無怨無悔。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張桂梅巾幗不讓鬚眉,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盡顯巾幗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她這種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的英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在此也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真正把堅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實際行動。

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2

“我人生的價值在於改變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數量,只要他們過的比我好,我就滿足了!”這是張桂梅校長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一段話,她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作爲一名知識的傳播者,她是偉大的,無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蹟,也讓我對於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雲南的一個邊陲小鎮,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在我身邊也有過同樣的事情發生,我清楚的記得我的一位初中同學,沒有上完初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雲南的一片山區裏,後來我在朋友那裏得知,她是回家結婚了,家裏給介紹了一個對象,所以只能放棄了上學的機會,那時對於我來說,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現在想來,也許那個同學的一輩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處。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我也還沒有明白知識是如何能改變人命運的,但是,現在的我,在錯過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和最佳的學習時間後,我明白了,還記得高中時,我媽媽也常和我說讓我好好的學習,不要一輩子就蝸居在一個不大的城市,以爲自己所處的這一片天空,就是整個世界。那時的我處於青春的叛逆期,幹什麼都要和父母對着來,現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後悔過當時沒能早點懂事,沒能聽父母的好好學習,但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踏入教育這個圈子是我沒有想到過的,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我也有想過要讀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勸說和自己對於未來的迷茫下,我放棄了,而是選擇了在當時看來似乎比較吃香的計算機系,走進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學時,朋友介紹我去做一個兼職,是市教委給的一個初中生科學實踐課程,我當助教。有一次,因爲安排上的失誤,有兩個孩子沒有安排老師上課,負責人讓我臨時帶兩次,那是我第一次作爲一個老師上課,課後的成就感是巨大,後來我開始在不同的機構做兼職,畢業後來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這個圈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做教育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肩負着教育強國的重擔,一開始,我也想親自和學生們傳授知識,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後來我想,給學生們介紹適合她的老師,能夠從側面幫助到也是好的,一開始這個工作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別是在家長找我,說老師特別好,孩子有提升的時候,這種滿足感上升到了一個極點。進入教育行業,我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的.孩子學到更有用的知識,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性,這樣就夠了。雖然我們是以營利爲目的,但是確實幫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嗎?但是當這份工作給我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有家長的投訴和謾罵,我也動搖過,也想過要不要繼續下去。但是今天這則新聞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張校長在創立學校之初,也遇到過很多的困難,也有過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爲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下來了,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碼是三代人會因爲讀書而改變自己的未來,我感受到了教育強國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環境確實比一些山裏的環境好了太多,給我們的感受自然也沒有山裏老師那麼強烈,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我們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也是肩負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希望和信賴,更肩負了教育強國,國家興亡的使命感。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我們作爲知識的傳播者是少年強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對一個孩子的未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我們的力量也可以很強大,只要被家長和孩子們信賴,我們同樣可以改變千千萬萬個孩子的未來。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第一位語文老師,那是一個從大城市來的語文老師,很漂亮,普通話也很標準,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話沒有大多數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啓蒙老師,我也記得我的最後一位語文老師,一位有着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我是他的最後一屆學生,也是他告訴我,年輕就要敢拼,敢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會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這兩位老師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時期對於我有着特殊的意義。我更加記得去年的高思年會,年會上須老師向我們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邊遠學校的合作,也帶着我們的產品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訴我們有無數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樣的教育資源,對於北京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對於那些孩子來說,可能就是開啓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們常說一個詞——言傳身教。我想新聞裏那個想考到東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張校長的言傳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後侷限在一個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說起目標時,眼睛裏都是有光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還是太少,我也許不能影響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響身邊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個親自改變他們的機會,也想親口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從思想上改變他們。

這篇新聞給我的感觸太多,有的話也不知道怎麼說出口,借用公司的一句話——始而初心,十而用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3

張桂梅同志命運坎坷,但無論身心如何困苦、處境如何艱難,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信仰,飽含着對黨、對人民、對貧困山區的無限深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1998年4月,她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她對黨忠誠!

熟悉張桂梅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她面前說黨委政府的不好、說共產黨的不是。她反覆說:“你們可以說某個幹部不行,但絕不可以說共產黨不好。如果沒有共產黨,哪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一句話,她講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說還要繼續講下去。

她對黨感恩!

2000年,在領取勞模的5000元獎金後,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隨時可能撒手人寰,把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2015年,她將自己的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榮譽證書,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黨組織,全部保留在縣檔案館裏。別人問她怎麼捨得,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她對黨信賴!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創建後,她把黨的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堅持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教育育人,實行紅色教育統領校園文化的教學模式。建校初期,由於山區條件艱苦,加之她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完全適應不了,不到半年,17名教師就有9名辭職離去,教學工作近乎癱瘓。現實雖然讓她始料不及,但也意外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這也啓示她,有黨員,就要有黨組織,有黨組織,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從此,張桂梅心中有了底氣,腳下有了力量。她迅速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入黨誓詞,誦讀《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名篇,大家眼裏泛着淚花,緊握右拳向黨旗保證: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裏的女孩送入大學!學校黨支部很快成立起來,從此女子高中就有了“主心骨”,學校建設翻開了嶄新一頁。10多年來,她開創並堅持“五個一”黨性教育常規活動,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員徽章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週觀看一部紅色影片、黨員每週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女子高中第一屆學生都清晰記得,第一天唱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理想信念教育成爲女子高中一大辦學特色,“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成爲了女子高中始終不變的辦學宗旨。對此她說,我們就是要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外,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着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裏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她用一言一行、心血汗水、無疆大愛,堅守着自己的信仰,把一生全都給了黨。

牢記宗旨,爲民奉獻一輩子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爲民情懷,保持着鑄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1975年12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在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在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從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越走越偏、越走越苦。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沒人喜歡艱苦,張桂梅也一樣,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她說:“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發感受到做好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的重要。

她愛生如子!

到民族中學工作,張桂梅面對的是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這些學生幾乎都來自大山,家庭貧困,因爲缺乏營養,普遍體弱多病。對此,她就每個月輪流帶着學生出去“加餐”,她告訴學生:“你們這個時候正在長身體,想吃什麼就告訴我。”每次學生們都吃得很開心,直到有一天,學生們吃完飯,張桂梅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飯錢,學生們才一下子明白過來,每頓飯僅捨得吃兩毛錢一份小菜的張老師、其實並不寬裕。大家無語凝咽,淚眼相望。

2003年,張桂梅還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這個班有的學生轉走了,有的學生回家不讀了,有些男孩子晚上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着中考臨近,張桂梅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之後,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但玩遊戲的學生還是管不住自己,晚上總想跑出去。張桂梅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早上,她叫學生們起牀早操;晚上,她先檢查完女生宿舍後,又逐牀清點男生人數,才躺下休息。一段時間下來,男孩子們都說就像在家裏一樣,有個媽媽和他們住在一起。可是,只有張桂梅知道,住在男生宿舍裏的那幾個月是怎樣熬過來的。爲更好照顧男生的起居,每到下午張桂梅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而且男生們粗重的鼾聲、夢話聲和臭腳味,常常使她睡不好覺……。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在中考時22個學生考到了500分以上。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不幸總是纏繞着張桂梅。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地把檢驗結果揣進懷裏,繼續堅持站在講臺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她才住進醫院接受手術。爲她手術的醫生從她體內取出重達2公斤多的腫瘤時,眼泛淚花,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着這樣一個薄弱身軀熬過這樣的疼痛: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臺之上……。

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4

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孤兒和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大愛無私大愛無聲。她以勇者無畏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續寫着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張桂梅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張桂梅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爲了人民的爲民情懷和堅定信仰。其事蹟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淨化了我們的心靈,深化了我們的情感,真可謂感人肺腑 振人心魄 令人肅然起敬。

全校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恪盡職守 愛崗敬業 心繫羣衆的高尚品德;學習她注重學習 求真務實 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學習她厲行節約艱苦奮鬥 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淡泊名利 牢記宗旨 忠誠於黨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敢闖敢幹 敢爲人先 敢於擔當的開拓精神;學習她堅定信念 執着堅定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在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把向張桂梅同志學習作爲重要載體,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廣泛深入學 聯繫實際學結合工作學。要把張桂梅同志作爲一面鏡子,認真開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繫於民。

觀看張桂梅視頻心得體會5

張桂梅,中共黨員,麗江華坪女子進階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是媒體多年關注報道的一位先進典型人物。作爲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爲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繫困難羣衆,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爲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爲師生鑄魂塑形。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爲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爲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爲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爲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