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1

非常有幸能參加爲期兩天的聽課學習。會上,由全省市選拔推薦的優秀教師進行了精彩的展示,純正的發音、流利的口語、嫺熟的教學技巧、精緻的板書、親切的教態、良好的綜合素質等,令人歎爲觀止。

透過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讓我領略到了名師的風采,學到了寶貴的教學經驗。而後省教育界的專家進行了點評,然後還安排執教者、點評專家與觀摩教師互動,現場答疑,活動會場氣氛熱烈,洋溢着濃厚的學習氛圍,讓人受益匪淺。透過學習爲我以後的教學工作起到了點雲撥霧的作用。下面就談談我的感受體會:

一、課堂必須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

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想每個教師都想把這點做好,只是在實行的時候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這就要求我們備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上課的老師能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主體參與,每堂課的教學中互動模式多樣,激起了同學們對學習的興趣,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尤其是來本市的趙老師的課,他能夠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我們受益匪淺。另外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怎樣保持下去也很重要。他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對學生的要求清楚明確,難易適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在課堂上,只有學生清楚的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時,纔有可能幹好這件事;而問題太難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沒意義,這都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課堂活動的形式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活動要爲內容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透過表演、唱歌、遊戲、競賽和故事等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初步用語文知識進行聽、說、讀和寫的能力。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應是圍繞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而不是講究形式。

三、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面向全體的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任務可參與。

課程標準提出,課程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的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得到發展。但是每個學生在學習上所表現出的興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學習方法都是不同的,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也是不同,在學習能力上的體現也不同。

四、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突出真實化,生活化。

課程標準提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爲出發點,內容和方式儘量真實;並積極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和聯繫,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們儘量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撞擊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發展。把活動的設計拉進了學生的生活中,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會持久。

透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對自己的教學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課堂更完美?怎樣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語文課?怎樣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相信透過今後的不斷努力,我們一定能拉近與這些優秀名師的距離,不斷進步!

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2

這次,我有幸參加外出學習小組。目的地是玉溪聶耳小學,時間是一個星期。我們一行十六人,可謂是浩浩蕩蕩。這次外出學習,對我來說真是太難得了。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收穫也是蠻多的。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和今後的打算。

一、學習習慣的培養。

透過這次學習,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人家學生的習慣有着太大差別。就拿聽課習慣來說吧。他們的學生比我們的多,但是在課堂上,能安靜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講解,課堂上氣氛很活躍,卻沒有讓你有亂哄哄的感覺。我發現這個習慣他們是從一年級入學就抓起,並且是常抓不懈。而我則發現自己就是少了常抓不懈。只是剛入學那一週,行爲習慣教育的時候抓了一下,平時上課時,雖然有時也說一些,但是沒有認真地、細緻地落到實處,總是把時間都用在課堂上,忽視了這個聽課的習慣。實際上呢,每節課上只要有違紀現象發生,我們都去提醒一下,甚至有必要用上一兩分鐘時間去糾正也是值得的。這兩天上課,我就是試着這樣的,發現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還是能按計劃完成的。並且,在上課時,更有意地注意培養他們的行爲習慣,去強調。我想,只要能這樣堅持下去,肯定會有好轉。

二、愛讀課外書的習慣。

這次聶耳小學之行,我們幾個老師都有一個同感,就是他們的學生閱讀量大,課外知識太豐富了,尤其在習作課上,就更能體現出他們的課外知識的豐富了。有句古話不是說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也提倡學生看課外書,還從學校圖書館借書來放在教室裏,並且還經常說要多看書,多讀書。但是,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採取什麼主動地措施,也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也沒有真正地及其學生看課外書興趣的方法了。就在我跟班的一年級4班,每週一、三、五的下午是語文輔導課,就在上輔導課的時候,抽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爲讀書時間。

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先佈置學生回去看課外書,如果哪一個同學看到哪本課外書的知識,就可以推薦到輔讀課上的讀書的時間,每次輔讀課只推薦兩個內容,上課前要推薦的同學就把書放到講臺上,上課後,由老師來向全班同學讀或講解。推薦的內容如果能得到同學們的喜愛。就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我想,這樣做,可能會激起同學們看課外書的興趣。我打算下學期開學後,我們班也試着這樣做,不知道是否能行。

三、小班幹部的培養。

關於小班幹部的培養,我想從這方面來做:

(1)人數要稍多一些,原本一個人可以做的事,可以再選一、兩個人來做。比如早上帶讀的人,就可以選三個人來做,還有管衛生的,可以輪着來管,星期一、星期二、······一天一個人負責或者一天由兩個人來負責。就想聶耳小學老師說的,讓他們都有事做,讓他們都有管別人的權利,這樣才能管好自己。

(2)老師要學會偷懶,不要什麼事都親力親爲,吩咐學生做一些事,不但培養了他們做事的能力,還減輕教師的負擔。你吩咐學生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他們樂意去做,覺得很自豪,他會覺得老師信任他,喜歡他,所以才讓他去做的。這樣的話,你又何樂而不爲呢?

(3)充分利用學生的能力和家長資源,使小班幹部更好地爲班集體服務。據聶耳小學三年級的年級組長賈老師說,她上公開課的課件都是發動學生做來的。當然,我們不可能全數照搬他們的做法,但是可以從中得到啓示,想出一套適合我們的方法,來培養得力的小助手。

總之,這次外出學習,學到的不只這些,由於自己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有好多東西無法表達出來,可自己的心裏面還是清清楚楚的,對今後的工作、教學方法都有了明確的目標。特別是在教學方面、班級管理方面,已發現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以及不足之處,今後該朝哪個方向努力,該怎麼做,以有了初步的打算。

總的來說,我想透過這次的學習,希望自己不管在教學上,還是在班級管理上,能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3

學校給我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讓我能工作學習結合起來,透過學習,從中可以取得真實課堂教學中的經驗。6月17日,我有幸到省教育學院參加了《xx年遼寧省小學科學教師學科專業素質展示會》,爲期三天,聆聽了14個市的代表進行的專業素質展示,對我觸動很大,感受頗多:

一、思索之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內涵,成功的課堂教學,要有學生的主動參與。

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查找資料——設計調查研究方案——實驗證明——運用各種手段蒐集分析數據——得出答案、解釋。這幾個步驟,是科學課的一般模式。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爲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

新科學教材(教科版)非常重視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有機的把活動和學生的實際相貼近,並且以單元研究的形式出現。可以看到每個單元都是一個很貼近學生生活的科學主題,主題下面又衍生出若干課題,這些相互聯繫的課題就構建了符合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科學素養框架。

二、思索之二:注重科學教育中的師生真誠面對。

在新的《科學》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到:“尊重兒童在科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這需要教師注意觀察和研究小學生的行爲。一個優秀的科學教師常常會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科學課教師對學生說的最多的話是什麼呢?不是你應該怎樣去做這件事,而是“如果這件事情你願意去做的話,就……”我覺得很有啓示,這樣的話包含着對學生的尊重和愛。我們的科學課應該多一些關懷,少一些指令。要運用教學相長,與學生平等討論的教學方式。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當把教學過程看成是與學生一道共同來重新“發現”科學真理的過程。把自己當做他們中的一員。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隻有投入的探究,而沒有思想的枷鎖,充滿“自由探究的空氣”。每次在學生小組上講臺彙報時,我們不妨輕輕的坐在他們的位置中,讓學生忘記教師的存在,把專注的思想用於互相探究上面。在教學中要經常啓迪學生,要他們勇於提出質疑、大膽發表意見、進行有效爭辯。“我想知道的是……”“我打算這樣來做……”“對他說的我有另外的想法”……讓學生把自己最想說的說出來,哪怕是他們的不舉手的'“插嘴”那也是很可貴的意見,就當它是閃亮的智慧火花。所有這些“有價值”的語言就是我們最希望聽到的聲音。

三、思索之三:改變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最優化發展。

以往的評價以知識性爲主的總結性評價爲主,往往忽視了科學技能、科學態度等諸方面的評價。而現在新科學課程的評價體系強調學生對過程的參與,主要是發揮評價的調控與改進功能,並在進行過程中不斷調控,最終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例如盤錦市的高峯老師介紹的評價方法:

1、個人評價。要用符合本學科的評價語言,如:你真像一個小科學家、你的回答很有創意……

2、小組評價:採取互評的方式,充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在教學中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可以參考教材的建議,也可以借鑑其他教師成功的經驗,也可以由自己、甚至是學生來制定,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運用。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新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達到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那就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課程宗旨。

四、思索之四:加強課後反思,要從自己所授的課中悟出一些新的發現。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

第一、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着“內傷。”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好課”標準: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個個精雕細琢,教學手段中的“電媒”、“聲媒”,一個不能少;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這種“好課”似乎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並對症下藥,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第二、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僞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鐘後,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髮言。至於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了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就不得而知。這種“神散形未散”的“僞探究”掩蓋了個性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發言的權利。那麼到底解決了多少“疑難病症”?又有多少學生真正參與、體驗了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呢?

以上是我在聽課過程中的一些心得,當然,要做好這些,需要我個人的不懈努力。在今後的工作過程中,我會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充實自己的大腦。此次的聽課對於我來說非常的重要,至少它告訴我再上科學課的思路。

我非常感激也非常幸運參與了這樣一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