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通用5篇)

核心素養是近年來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嶄新概念。下面是小編準備的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閱讀。

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通用5篇)

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篇1

一、注重知識積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語文能力最爲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知識的儲備,學生只有在掌握大量語文知識之後才能夠逐漸提高語文素養,所以,知識儲備對於學生而言十分關鍵。對學生而言,只有在知識達到一定量之後,在寫作過程中才能夠做到下筆如有神。

積累語文知識,學生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實踐,分別是口頭語言積累和書面語言積累。教師可以將自身在閱讀或者是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優美語段,講述給學生。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表達慾望,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達意願進行引領,這樣學生能夠積極踊躍表現自己。在對於精彩語段分享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是文章原句,這樣才能夠讓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表述水平。

在透過長時間的訓練之後,學生的語文口頭表達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在脫離了書本之後,也能夠說出大量精彩的語句,這種口頭語言表達訓練,可以稱之爲暗積累。

讀書筆記是書面語言積累的主要途徑。學生要是具有良好的閱讀興趣,教師不得以任何藉口進行干預,防止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造成影響。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形成記錄習慣。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要是看到喜歡的語句也應該進行記錄,日常生活中所記錄的語句,都是可以應用的素材。讀書筆記並不僅僅是簡單地對於語句的摘抄記錄,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引領,在閱讀完畢之後寫下自己的感受,透過這種記錄方式,學生能夠梳理自己的真實情感,這對日後的文學寫作具有重要幫助。

二、重視基礎知識學習,強化思維訓練

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環節就是對於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該部分內容對於高中階段語文教學具有重要作用。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可以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進行鍼對性培養,學生對於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直接關係到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高中階段語文基礎知識包含的內容較多,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有涉及。如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字詞語法不可逾越,雖很實用但也無趣,怎麼辦?列表歸納,直接簡潔。如《鴻門宴》中,名詞活用作狀語,“以身翼蔽沛公”;名詞活用作動詞,“沛公軍霸上”等。

三、靈活組織課堂形式,激發學生主動性

語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落實語文教育目標的主要方式,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進行組織,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方式。語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應該服務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並更加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如教學《虞美人》一詞,可以讓學生先學唱鄧麗君的《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歌,在聯繫李煜的特殊人生經歷,學生的文史音樂方面的興趣就會激發起來。教師作爲課堂中的主導者,組織教學就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於教學進行創新。

語文教學並不應該僅僅侷限於簡單生硬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應該不斷進行創新,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語文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開放式的語文教學,需要以語文課程要求和教材作爲前提基礎,對於學生素養進行提升,讓學生思想觀念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及方式,形成立體化的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篇2

在中學語文的教育中實現素質和創新教育,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各類人情冷漠時間發生後,人們開始反思現階段國人的素質何在?作爲祖國未來的中小學,他們又該具備怎樣的素質來富強祖國。因此面向應試教育的語文教育面臨迫切的改變需求,透過美育和心育的作用,培養學生自助創新的警示,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的教學模式是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統一體。語文的基礎知識不單單指教材的顯性知識,還包括所蘊含在生活和時間中的隱性知識。培養能力要注重實踐,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語言表達和交流等實踐活動沒提高語文的運用能力。除此還要具有較強的'語文自學和實踐能力、利用圖書館等輔助的能力。透過語文教學,是學生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科學知識和技能素質、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也得到全面發展。

因此語文教學中應該在遵循學生實際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將語文學習活動化、專題化、情感化、實踐化,在相應的語文學習中能夠實現所學知識的充分運用和提升,在切合的情景環境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親臨其境的走入文字的中心,感受未有或生疏的情感體驗,只有切身體驗過才懂得真諦的存在。總之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尊重學生需要和時代需要,深入學生的感情世界,潛移默化中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篇3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平時在語文方面的修養,包括對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也包括一些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另外還有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這些都涵蓋在語文修養的範圍內。過去的語文教學,強調的是知識與能力這兩條線,但語文教育中有些東西是無法納入這兩條線中去的。比如“語感”,它就不僅僅是一種能力。

又如,過去將“語言積累”放在“知識”一塊,也是不妥的。因此用知識和能力還不足以概括語文教育的全部。過去強調“語文能力”包含了一個思想,就是偏重於“用”,即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所以大家都重視這個‘能力”。而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實用、追求功利,就會導致人文精神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於技能、文化淺薄的工匠。“課程標準’採用“語文素養”的說法,就是出於對學生整體素質在語文方面的表現以及對這種目標的追求。

提出“語文素養”這個概念它的範圍自然比“語文能力”變廣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養,體現了語文的特點,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了現實能力與前瞻能力的綜合性的追求。這種提法的改變,並不僅僅侷限於範圍的增加,它意味着語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與變革,是非同小可的。現在“課程標準”中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已經綜合了這樣的思想,並嘗試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構建語文教育的新的模型。

近幾十年來語文教育經歷了由“知識利益”向“能力利益”的教育模型發展的階段。在“知識利益”模型階段,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是知識,重視的是知識的記憶。而死記硬背那些“關於語文”的知識,對學習語文毫無益處。

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篇4

愛因斯坦在他的《論教育》中說過:“人們常常簡單地認爲學校就是把儘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工具,這是錯誤的認識……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爲,又視對社會的奉獻爲其人生第一要義的個人。”“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以往的教育,人們只關注課程本身以及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而忽視了課程教學之外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以及社會參與的能力和意識,這些正是“核心素養”的要求。這些並不是課程本身的內容,但它確實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植根於學生的生命並形成一種素質能力,對人一生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愛因斯坦所強調的“剩下的”東西的價值,即教學的價值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立體的“人”。

身爲語文老師,對語文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有較深的感受。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他們貫穿於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學生剛入學接觸到漢字,到現在進入高中進行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語文素養都伴隨着他們所有的學習活動,是一種隱性的存在。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重點,就是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語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情與理同步發展。

就語文學科來說,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爲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交融,密不可分。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爲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爲語言能力導向,爲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爲語文老師,文化底蘊顯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

作爲一名語文老師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語文老師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老師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我們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學名著,也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大量的文學名著,文學名著就是爲學生的文化奠基,爲學生的精神添上亮麗的底色。語文老師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着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象,給人真善美的啓迪。當文哲史融爲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

語文字就不是一門功利性很強的學科,更多的,是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當語文學科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時,語文的核心素養也顯的越發重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以學生爲出發點,立足課堂,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貫穿於語文教學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篇5

透過北師大教授跟我們分析、學習語文的核心素養,使我的教育觀念又一次得到了轉變,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原有的語文教育方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從分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讓學生學得輕鬆,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一、語文教學堅持“以生爲本”

新版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教師課堂上的所有教學都應堅持以生爲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時還應順應孩子的天性,愛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孩子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尊重孩子的創造,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對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堅持以生爲本。

二、語文教學加強“閱讀積累”

新版課程標準提出要堅持文化傳承,加強閱讀積累。

新課標還提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增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多讀多悟中掌握課文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遠比“填鴨”學得更有價值,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