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通用8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通用8篇)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1

隨着鎮上培訓總結的完成,我想我的暑期培訓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可是我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全新的開始。

當我走出實驗中學的大門時,突然就有些留戀,曾經我是有些不情願的呀,可是透過這12天的學習,我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會到了團隊的力量。

22號下午五點當知道了我們要彙報的課題後,組織人員對此進行精心的準備,要知道我們等這一天好久了。雖然每個老師都勞累了一天可是誰也沒有怨言。教材我們本身就進行了分析,於是在意見的統一上又進行了細化。從模組的確定到語言的組織,從課件的製作到完善,我們沒有放過每一個環節。我們的校長和鎮教研組長也一直陪着我們,讓我們工作的信心更足。

也許很多東西只有在細化後才能收穫的更多,透過對此單元的分析我不但收穫了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其他同事身上的認真和耐心。

24號下午是整個培訓給我觸動最大的一下午,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的同事們能這麼的多才多藝,他們的生活竟是如此豐富多彩。我突然想到了我們,想到了自己的不稱職,在整個培訓中從來沒有讓大家進行自我展示才藝這一項。似乎整天收穫的只是數學知識,其實我忘記了勞逸結合工作效率會更高。然後我想到了自己所在的學校。我們平時也似乎缺少了很多娛樂項目,有的老師說我們的幸福指數很低,其實那是我們不懂得生活,不懂得去經營我們的空餘時間,我想下個學期我們教研組得改改,平時的活動也得有些音樂的氣息,讓老師們的學校生活多姿多彩一些。

靜下來想想,接下來需要做的還是很多,12天學習的東西,雖然很多記錄在了筆記本上,但是細細的分塊整理還得需要時間,對估算、算法多樣化及統計與概率這些平時就有些忽略的問題得靜下來好好琢磨,爭取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從意識上有所重視。

突然就有些慶幸,慶幸自己有寫東西的習慣,把每天的點滴記錄清晰化;慶幸教育局能花費這麼多財力讓我們享受智慧的凝結,把教學的空白得以填充;慶幸韓老師這麼用心的組織,讓自己煩躁的心得以平靜。慶幸數學教師隊伍裏有這麼多的多才多藝的人,讓我找到了生活得以色彩的理由。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2

在教學統計與概率時,我認爲最重要的是與生活相聯繫,使學生明白爲什麼要進行統計,統計有什麼特點,在生活中統計有什麼用處,使學生意識到統計有用,自覺進行統計,從而培養統計意識。

1、使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

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去: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決策,進行交流、評價與改進。從另一個角度看,數學的發展往往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首先是問題的提出,然後是收集與這個問題相關的資訊並進行整理,再根據這些資訊做出一些判斷以解釋或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

提出問題這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問題的統計無異於無病呻吟,不難想象:沒有目的,老師讓學生來數一數有幾朵花、有幾個人等,這樣的統計活動在學生心裏會留下什麼?

要注意經歷活動的全過程。如果一節統計課下來,只是教學生填寫統計表,計算數據,而不感受統計表的作用,學生會對統計感興趣嗎?會產生統計觀念嗎?

2、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統計對決策的影響

要培養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在教學中結合生活事例展示統計的廣泛應用,使學生在親身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例如:全球水資源的匱乏、塑料袋帶來的白色污染、中國的人口增長與人口控制、以及對學生身邊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展開調查。

3、瞭解統計的多種功能

多瞭解統計的作用,引發類比思想,產生解決問題的導向機制。

統計可以對相關事件做出決策、對隨機事件做出預測、對相關觀點做出說明、對出現的現象做出分析。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體現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型角色;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簡單地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共同協商對統計結果作出判斷和預測。注意培養學生交流資訊的能力,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的進行討論與質疑。教師要注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經歷過程。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3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名詞被廣泛應用,它好像是能適應任何一門學科的一種學習風格,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既流行又有效的學習方法。今天的培訓又一次提到小組合作學習,在老師們紛紛談論小組合作的優缺點時,我不禁想到了以往在課堂上組織小組合作時的情景:

那是在學習圓錐體積時的。事情,正在積極討論的各組中出現了一個特別的鏡頭:大家都靜坐不動,低頭看着自己的教科書。我馬上意識到不對勁,詢問怎麼了,剛開始沒有同學回答,過了一會兒,小組長說:“我們都會了,沒有作的必要。”但是我很明白,這個小組中還有兩個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不可能這麼快就明白,眼光調向他們時,也感覺到他們有意的迴避。這時我就說:“既然你會了,那就做給大家看看吧!”他毫不猶豫的操作並解說起來。該學生是我們班公認的最聰明的學生,平時任何練習都是最快、最認真的完成,無論正式作業還是平常練習都寫得非常工整,自主學習的能力非常強,小組長評選時也是學生們異口同聲推薦的。當然這次他也很成功,起碼他做的過程,小組內的其他成員也有所體會。課後我瞭解情況,原來小組內只有他自己會,並反對其他成員做,還在言語上貶低、諷刺學習上不如他的學生。

以後在每次的小組合作中我也特別注意他,一個學期下來,他也不斷的給我拋出這樣那樣的難題(一人包辦不與其他學生合作、言語貶低、對老師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等),有時候很想把他調出小組,乾脆讓他自己一張桌子。但始終沒有這麼做,只是靜靜的觀察他,尋找不同的能夠適於他的各種方法進行慢慢的引導。

現在想一想,我所應用在教學中,班級管理中,與學生交流中所具備的耐心、韌心、教學智慧中絕大多是在教育他的過程中收穫的。如果說教材的培訓可以使老師在業務素質上有所提升,那麼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時,你所提升的是自己的適應現代教育的各方面能力。只有調節好班級內的各方面發展,尋找出適於學生髮展的策略,特別是那些特殊的學生,相信他們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4

六年級的數學教材中講到了“分數應用題”,對分數應用題我並不陌生,但對於這部分的內容的教法,我卻一直在思考,在教學中常會遇到一些困惑,例如,學習分數乘除混合運算時,學生乘除應用題混淆不清,出錯非常多。

今天溫樹民老師在講到分數應用題時,舉了兩個例子:

1、紅花40朵,蘭花比紅花多(少),蘭花有多少朵?

2、紅花40朵,紅花比蘭花多(少),蘭花有多少朵?

他說他是這樣教的,跟學生總結這樣的語言:當題中比(是)的後面那個量已知時,就是已知單位“1”時,就用乘法計算,而比、是的後面那個量未知時,也就是要求單位“1”時,就用除法,並且要記住是用對應的數值除以對應的分率,即:量率對應。他說這樣學生掌握的較好,出錯較少。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沒有什麼作用。雖然這種方法學生會做題了,但是想想課標的要求,這種省去學生思維過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我拿出課本,仔細地閱讀教材,同時思考,我認爲這樣的題目可先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然後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來,讓學生藉助線段圖來解決問題。第2個問題,求單位1這樣的題目可以把這個未知數用x表示,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就轉化成求x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了,即利用分數乘法的意義來解決,學生思考起來更容易。在以前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過,我發現學生學得還不錯,尤其是對於比較難的應用題來說,大部分學生能很快地找到等量關係,設未知數,列出方程。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我一直在思考着,我也期待同仁們能給我一種解決分數應用題的好方法。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5

一直以來都在爲學生的出錯率多苦惱不已,想了很多辦法,效果都不算很好。正在迷茫、困惑之時,暑期培訓給了我很好的詮釋,一下子心中釋然。原來出錯的罪魁禍首不是學生粗心,也不是題目訓練的很少,而是我在教學中忽視了算理的結果。

在計算教學中,有時候嫌麻煩,嫌孩子們不聽話,本該孩子動手操作變成了老師代替演示;本該孩子獨立探索,變成了老師的滿堂灌;本該孩子體驗經歷,變成了老師的做學生看;本該……許多的本該,造成了這樣的後果。所以我認爲在以後的計算教學中,老師們是否該這樣做,以64÷2爲例說說自己的學習感悟:

1、根據口算過程用小棒動手分一分感知算理。

方法一:64÷2=32方法二:64÷2=32方法三:64÷2=32

60÷2=304÷2=2豎式

4÷2=260÷2=30

30+2=322+30=32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於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透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爲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於促進興趣,便於建立表象,有利於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透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繫,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分小棒的操作觀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並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2)2爲什麼寫在商的十位?(3)豎式中的第二個6和4分別表示什麼等問題,透過觀察、思考,運用已有知識(有餘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6表示第一次分的6捆,分了6個十;4表示第二次分得4根,是4個一;同時也搞清了豎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2次分的結果。

由於以前的教學沒有讓學生用小棒操作自己想的過程,造成孩子們機械的運用豎式,但是不明白算理,出錯很多。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原始思維過程直至關重要的。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6

巧設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給課堂增添了趣味性,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實現了教學目標的手段。

今天在看新課程視頻時,專家講到吳正憲老師在《商不變的'規律》時,引發了這樣的故事情景,小猴子分桃子:3只猴子分6個桃子,小猴子們一聽不高興了說:“太少了。”;於是媽媽說30個桃子分給15只猴子吧;小猴子們還是不高興地說:“還少了點。”媽媽又說道:“600個桃子分給300只猴子吧!”小猴子們聽後高興的說:“太好了。”媽媽聽了也笑了,吳老師趕緊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誰是聰明的一笑呢?”

雖然這只是專家在敘述,可我聽後感觸頗深,首先想:“課堂上爲什麼我沒有提出學生這樣感興趣的話題呢?如果我也能巧設問題,我的學生一定能夠積極地去思考,他們的思維也能得到相應的拓展。”再者想:“精心設計一個小小的懸念,爲本節課內容塗上一層神奇的面紗,可以使學生去思考、去研究,爲探究埋下了伏筆,爲合作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在平時的教學中,說探究、合作只是作表面文章,很少有實效地應用在課堂上,現在這一情景的出現使我豁然開朗。

在備課中就要備學生、備教材,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愛好設計問題,教師還要不失時機地根據學生的提問和質疑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按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不能夠以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爲目的。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7

一、“動口”更要“動手”。

你做過的你記住了,你說過的你卻忘記了!正如一位數學家指出的,“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在數學課上,我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在課堂上講時,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而且大部分能聽得懂。但是,一旦讓他們拿起筆來做作業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課堂上要十分講究課的節奏。該用眼觀察時,就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該動腦思考時,就給足時間安靜思考;該動手操作時,就給足空間讓學生擺弄;該動筆練習時,就要學生認真練習。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有機結合,使課堂思看結合,說寫結合,動靜搭配,達到最佳的效果。

二、合作有“形式”更要有“實效”。

現在,小組合作正成爲老師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新寵物”。因爲,新課程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那麼課堂上就應出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交流的氛圍。可我總覺得,現在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常常流於一種形式。我認爲學生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應成爲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瞭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三、上課如何做到“活而不亂”呢?

有的課表面看上去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參與度高。但是,學習效果一定好嗎?其實,我認爲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追求的。讓學生“動”起來是一個目的,但只“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使課堂活而不亂呢?這個問題一直困繞着我。期待得到大家的賜教。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培訓個人心得體會8

今天是小學數學暑期培訓的第十天,回想這十天的培訓生活,不管是在鎮校培訓還是在縣裏的培訓,可以說都是:緊張、忙碌而又很充實,有累並快樂着的幸福感!

想想這些天,有好多難忘的事情,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在感動着我,激勵着我,也讓我真正讀懂了“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面對一羣努力學習,積極發言的“老花鏡”,這些團隊中的老教師不正是我學習的榜樣?再看剛剛畢業充滿活力的年輕教師,我真的沒有理由不學習,因爲他們就給了我一股股動力。

幾天的培訓,雖談不上教學道路上突飛猛進,長進多快,但確實對教材梳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技巧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教研室韓老師的精彩發言,培訓團隊每位老師的專題報告,還有來自各鎮及縣直各學校的教師代表的發言……都在迫使自己多一些思考,盤點一下自己十幾年的盲目。我想:學習的腳步不能停止,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一路學習,一路探索,一路提升!力爭讓每一堂課都會演繹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