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說明文

萬聖節的習俗活動

說明文2.44W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聖節來源說法很多。教科書上的記錄是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作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萬聖節的習俗活動

  
萬聖節的習俗活動【篇一】

不給糖就搗蛋

萬聖節前一天夜裏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孩子們帶着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麪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着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着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萬聖節前夕,孩子們會提着南瓜燈,穿着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裏等等的方法去懲罰你,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爲止。

萬聖節面具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但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21世紀初,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裏,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

節日活動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羣吸血鬼,殭屍(zombie),女巫,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

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殭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衆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裏,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萬聖節巡遊﹝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於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員Mr Ralph Lee發起,據說最初他帶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鄰居處遊行,後來漸漸演變成整個村的大型活動,而活動中當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時,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即使人們只是抱着想看熱鬧的心態,當你踏進村子裏,很快便會被邀請參與巡行,成爲他們的一份子。

紐約市的萬聖節巡遊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紐約人和遊客參加,而巡遊會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舉行,各隊伍約在夜晚上七時從第六大道與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遊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Street﹞爲止,全程大概多個小時。

南瓜糕餅

無論是來自亞洲,南美,非洲,歐洲,以至中東地區的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亦可帶備簡單樂器,即時演奏本土的獨特音樂,融合無疆界的風土文化。可能我以前從未參加過萬聖節的活動,更莫說這麼精彩的巡遊,所以特別覺得有新鮮感。

早於十月中,曼哈頓市已開始“鬧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見四處懸掛起萬聖節的鬼怪裝飾,很多百貨公司也忙着把應節禮品及衣物堆放在櫥窗裏,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而超級市場及街市亦擺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賣,供市民買回家佈置家園或製作南瓜燈之用,當然嘛,也有主婦烹煮南瓜作菜餚或糕餅,完全依足節慶傳統。

  萬聖節的習俗活動【篇二】

公元前55年,羅馬人入侵英國時,把紀念果樹女神帕莫娜的果樹節習俗溶入慶豐收的活動中。克爾特人的新年爲11月1日,它標誌着冬天的開始和死神統治的'開始。克爾特人中的巫師召來魔力降妖。現在萬聖節前夜出現鬼怪、妖精、巫婆、骷髏、黑貓、面具、篝火等均出自自這一習俗。

在萬聖節前夜,人們還講鬼故事,這一習俗也出自古代克爾特人的巫師之術。他們在高山上燃起大堆大堆的篝火,以感謝太陽神,同時也爲了嚇跑惡魔。他們坐在篝火旁,邊觀看通紅的火苗,邊講述自己可怕的經歷。巫婆們也占卦算命。黑貓被認爲是巫婆帶來的吉祥物,也有的認爲是巫婆的化身。

現在的萬聖節前夜習俗雖然歡快熱鬧而不枯燥無味,但卻與古代的祭鬼習俗有着緊密的聯繫。孩子們穿鬼怪的服裝,戴假而具,戴巫婆帽,咬懸掛的蘋果,吃玉米糖,手提南瓜燈籠,邊走邊說:“不給糖,要倒黴”等,這些習俗都是早已消失的古代習俗的繼續。

南瓜燈籠是萬聖節前夜的最重要標誌,它起源於愛爾蘭。傳說是這樣的:有個叫傑克的人很是吝嗇,被上帝趕出了天堂,但他又由於捉弄撤旦而被驅逐出地獄,罰他手提燈籠照路,永遠行走在人間。在愛爾蘭,燈籠是挖空了的大土豆和蘿蔔製成的,中間點燃極細的蠟燭。同樣,“不給糖,要倒黴”的用語也出身愛爾蘭。那時,孩子們以Muck Olla的名義挨家挨戶乞討食品,以供萬聖節前夜的慶祝活動中食用。英格蘭兒童則在萬聖節前夜穿着別人的衣服,頭戴面具,乞討“鬼魂糕”。

  萬聖節的習俗活動【篇三】

萬聖節是西方一個歡樂的節慶,許多人都會提着「傑克的燈籠」,你知道這個燈籠是怎麼來的嗎?還有許多關於此節慶的象徵和遊戲,現在就讓我們通通告訴你。

1. 傑克的燈籠

相傳在愛爾蘭有個無惡不作的酒鬼叫傑克,他捉弄撒旦,騙他爬到樹上摘蘋果,然後在樹上刻了一個十字,將他困在樹裏。傑克死了之後,由於他生前幹盡壞事,天堂和地獄都不肯收留他。最後撒旦罰他永遠提着燈籠,直到找回人間的路爲止。美國人現在所提的傑克的燈籠,大多都是由南瓜雕刻而成的。

2. 黑貓

據說以前的人們相當害怕巫術,他們相信黑貓是女巫或巫師的化身。貓本身是個靈敏的動物,若再加上毛色是黑的,令人特別感到一股邪氣,所以人們通常都認爲黑貓會帶來壞運,黑貓據說會跟巫婆一起騎着掃帚飛上天空。

3. 咬蘋果遊戲

在萬聖節前夕,咬蘋果是人們最喜歡玩的遊戲之一,先將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子裏,孩子們不能用手拿蘋果,必須用嘴巴去咬,先咬到的人就是優勝者。據說此遊戲源自羅馬人,他們在敬拜死者慶典的同時,也敬拜水果女神,據說她戴着蘋果王冠,因此羅馬人會在這一天玩着許多跟蘋果有關的遊戲,其中一個就是咬蘋果,後來此遊戲傳到居爾特,最後傳到美國,變成一個萬聖節很受歡迎的傳統遊戲。

4. Trick or treat活動

「不給糖就搗蛋」的由來源自於中世紀的歐洲習俗。十一月二日是天主教的全靈日,在這天,人們會挨家挨戶地去要「靈魂蛋糕」,當他們得到蛋糕時,就會爲施與者的祖先祈禱,反之,他們就會作弄那個人,因爲他不關心他的祖先。

這就是萬聖節的習俗。

標籤:萬聖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