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說明文

小年一般吃什麼

說明文2.33W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下面是相關的範文,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小年一般吃什麼

小年一般吃什麼一:

吃餃子

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牆上,供奉竈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竈王爺奉爲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於四季常住竈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爲“一家之主”。

吃竈糖

竈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纔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竈,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爲百姓享用。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爲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天子也祭竈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竈活動,成爲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爲竈神。唐以後又稱其爲竈君。至於竈王、竈王爺的說法是唐朝以後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爲一體,成爲另人敬畏、惹人喜愛,有讓人怕的神。

其他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打掃房子,掃淨灰塵,還要用溼毛巾擦除房內的中堂畫,和各種裝飾畫,把室內外打掃乾淨,然後祭竈,祭竈除了要用祭竈糖,還要烙蔥花油餅,放鞭炮,祭竈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莧菜籽,還有吹出的中間空心上面佔滿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竈糖,這一天竈王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爲善惡,玉皇大帝便根據竈王的回報,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如此規範人們的行爲,雖爲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文化。但也有不貼竈神的地方,比如中國四大名鎮的朱仙鎮就很少貼竈王,據說過去這裏的人也是貼竈王的,只是人們年年用竈糖封住竈王的嘴,便覺得有了竈王的蔽護,可以爲所欲爲,商人們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連飯館飲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這裏看門神會,看到人間飯館內座無虛席,便也想吃飯享受人間煙火,他買了一碗麪,卻發現四兩面竟只有幾根,於是他很生氣,回到天宮命火神祝融前來訪查,火神到這裏來化成一個老漢,沿街叫賣火燒:“換火燒十六兩的小火燒,十五兩的大火燒,”鎮上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沓來換取火燒。

小年一般吃什麼二:

過小年要吃麻糖

小的時候這一天要盼着吃麻糖。據說,小年是竈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竈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麻糖的功德有這麼大?怪不得祖祖輩輩的人們都保留着臘月23吃麻糖的習俗,這習俗中蘊涵了多少生民善良的願望。無論如何,春節的年味是豐富的,這要比西方的聖誕節要排場的多,要深刻的多,可以說,春節是世界上的第一大節!從小年開始年味漸濃至初夕夜走向第一高潮,到正月十五迎來第二個高潮,初夕夜迎神的.那一刻,有多少禮花綻放?有多少爆竹燃放?有多少人圍着旺火仰天樂?

過小年要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纔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竈,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爲百姓享用。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城裏和農村,家家吃餃子、喝酒,慶賀如同大年(春節)。在關東的農村,過小年這天,還有一項特別的祭禮活動,送竈王爺昇天。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牆上,供奉竈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竈王爺奉爲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於四季常住竈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爲“一家之主”。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竈活動,成爲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爲竈神。唐以後又稱其爲竈君。至於竈王、竈王爺的說法是唐朝以後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爲一體,成爲另人敬畏、惹人喜愛,有讓人怕的神。傳說竈王爺叫張生,家裏很富。媳婦李氏很賢惠,但不能生育,被張生休了。她勤懇過日子,成了大財主。張生的再婚婦人,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敗盡家業,續絃之妻餓死,張生靠乞討度日。當張生到李氏家討飯時,二人見面,張生羞愧難當,一頭扎進竈坑裏,被竈火燒死。張生昇天後向玉皇認錯,被封爲竈王爺。而今關東農村供奉的竈神卻演化成爲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賜給他竈王的封號,讓他成爲天地間的使者,作爲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打道迴天宮,與玉皇大帝團聚,並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爲,玉帝根據奏報的情況,對這家人進行獎善懲惡。

因此,過小年送竈王爺昇天,也成爲每家都很重視的一件大事。這天,家家起早,把庭院打掃的乾乾淨淨,在院中間設一香案,上邊插上幾柱香,擺上新蒸好的饅頭,三個一疊,共三疊,還要擺上水果、糕餅、關東糖和幾碟菜。這家的女主人,用高粱杆精心扎一匹馬,一掛車,備竈王爺昇天時坐用。在祭祀開始前,主人要先撤掉竈王爺像前的供板,誠惶誠恐地把竈神像摘下來,放到院中的香案上。全家人跪到香案前,雙手合一,嘴裏不斷念叨:“竈王爺昇天堂,見到玉皇,多言好事,少說賴話。”那種真誠心情,都熔鑄在禱告中。儀式結束時,主人點燃火柴,把煙燻火了一年的竈神像,連同扎的車、馬一起燒了。大人孩子們仰望着天空,此時此刻,在冥冥之中,竈王爺已經坐着馬車乘長風,披彩雲,回到天宮。儘管主人們對竈神表現出十分虔誠,並千叮萬囑竈神上天多說好話,保佑一家平安。但純樸憨厚的關東農民,還是有點放心不下。他們索性用關東糖把竈王的嘴給封上,免得他上天之後,見到玉皇搬弄是非,說壞話。給竈王爺吃關東糖的另一種意思託他到玉皇大帝那裏,多給家裏人說些甜言蜜語。這種用關東糖封竈王爺的嘴,進行行賄祭竈的獨特風俗,是民間按照自己需要塑造神靈。

標籤: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