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馬拉松題材電影《領跑人》觀後感

觀後感1.98W

《領跑人》韓國電影,主角是一箇中年的領跑員,他從小父母死的早,和弟弟及爺奶相依爲命。本站小編整理了電影《領跑人》觀後感,快來看看吧。

馬拉松題材電影《領跑人》觀後感

  馬拉松題材電影《領跑人》觀後感一:

馬拉松是一項很講技巧的極限賽事,平時的訓練成果,比賽當天的身體狀態,配速選擇喝體能補給的分配都會決定最終成績。業餘愛好者參加比賽時所跟的配速員(俗稱兔子)通常都有達到比目標時間更好成績的能力,如果沒有領跑任務,他們其實可以跑得更快。專業比賽不清楚,也許鑑於專業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配速員的最強實力在30公里就已經消耗殆盡了,殘酷的是對於馬拉松這項運動來說,30公里,比賽纔剛剛開始。正常人類在連續奔跑30公里後身體會進入一種極限狀態,疲憊感大量襲來,速度越來越慢,俗稱“撞牆”,這時候比拼的就是平時的訓練和個人的意志力。挺過這關,你就會發現馬拉松完全不一樣的另一個世界。

這部電影雖然拍的有欠真實,但着實非常感人。當弟弟在30公里處爲哥哥撐起加速的紅傘,哥哥看到後咬牙堅持繼續前進的一刻,讓我看到了親情和夢想的力量。沒有人註定要當一輩子配角,沒有人願意永遠爲他人做嫁衣,即使拼勁全力付出一切,只要能實現理想,那就在所不惜,因爲我不想隨着自己慢慢老去,看到夢想漸漸褪色的樣子。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

勵志的是,今年波馬冠軍是39歲老將Meb Keflezighi,2:08:37。在馬拉松這項體能,技巧和意志力同等重要的極限賽事裏,年齡不是問題,任何時候爲理想奮鬥都不算晚,重要的是要去努力。

最後,如果你看完本片對馬拉松產生興趣,可以關注下跑步聖經論壇裏的訓練板塊,從基礎開始逐步練習。極限賽事對身體的要求很高,訓練程度不夠不建議硬撐猛衝,否則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另外電影裏的'很多做法千萬不要學,比如扎腿繼續跑,跑完後馬上躺倒,這些行爲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還有片中的30公里後停了半天后繼續猛衝,一路超掉所有人,當成勵志橋段看看就好了。

  馬拉松題材電影《領跑人》觀後感二:

最近愛上跑步,看了這部電影,深有感觸。

哥哥萬浩早早挑起家裏的重擔,呵護弟弟成浩成長。他喜歡跑步,依靠跑步賺錢養家,弟弟也爲他驕傲。直到讀大學前,他的腳出現問題,教練決定放棄他。爲了照顧弟弟,萬浩妥協做了領跑人,放棄了首爾大學的機會,也放棄了奧運會馬拉松全程的夢想。教練的魔鬼訓練方式被運動員們排斥,最終破產。而科學“溫柔”的訓練方式根本難見成效,不可能染指奧運金牌。於是教練再次被啓用,而教練這次迫切地想再樹威望,於是他想再利用一次萬浩。

讓成浩參加奧運會?這不過是一個陰謀,實際上萬浩的腳傷不輕,教練根本沒打算讓他圓他的馬拉松夢,只是利用他,即使讓他有終生廢掉(不能再跑)的危險也在所不惜。而萬浩知道真相後選擇退出。他擅長領跑,但他喜歡的是馬拉松,他不想葬送跑步生涯。

當年爲了弟弟,他已經捨棄了太多。

哥哥爲了照顧弟弟,放棄了首爾大學的機會。弟弟以爲哥哥是爲了專注於跑步,還說希望看到哥哥參加奧運會馬拉松。而實際上,哥哥卻爲了不被教練拋棄,繼續跑馬拉松,繼續賺錢,而妥協做了領跑人。弟弟原本覺得哥哥所做的一切選擇都是自己喜歡的,直到哥哥做了領跑員,殘酷的真想擺在他面前,哥哥的巨大犧牲成了他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從此弟弟一直生活在哥哥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愧疚之中,和哥哥逐漸疏遠,心理上有了隔閡。

而萬浩對此還沒有察覺,此時他想的是自己的馬拉松夢想。

萬浩做了一輩子的領跑人,也做了弟弟人生的領跑人。這次,他要爲自己跑次全程馬拉松。

他不爲自己的處境和犧牲感到惋惜,只是希望弟弟能來看自己完成馬拉松賽。

而當他找到弟弟的時候,弟弟終於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心事,發泄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壓力。

弟弟說:“每當看着哥哥跑,你知道我是什麼心情嗎?哥哥每次都可以跑,可我能爲你做什麼?因爲哥哥對我的期待,我連考慮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間都沒有。只是拼命學習,謀取好的工作。結果又怎樣?”

“每次看到哥哥這樣,就感覺心裏有塊石頭堵着。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內心壓抑得都快要崩潰了。就像嚼着沙子,無比難受”。

親人的犧牲,真的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當年哥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的時候,弟弟是很爲他高興的,因爲他也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跑馬拉松)。但當他(因傷)而轉成領跑人的時候,弟弟就知道了哥哥的一切辛苦都是爲了自己,跑30km並不是哥哥喜歡的。所以弟弟感受到了哥哥的犧牲帶來的壓力,他不再去看哥哥的比賽了:原來他給哥哥加油是因爲哥哥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現在呢?他給哥哥加油做什麼,是爲了讓哥哥多賺錢供養自己嗎?這樣的愧疚和壓力使他對看哥哥的比賽產生排斥,時間長了就成了一種隔閡。照片的前後對比也明顯反應了這一點。小的時候,哥哥跑馬拉松,哥哥很辛苦,弟弟很驕傲,合影時弟弟很開心;後來當領跑人的時候,哥哥跟弟弟見得少了,哥哥爲弟弟的成就很驕傲,弟弟卻滿心都是哥哥犧牲帶來的壓力,合影時哥哥很開心,弟弟卻滿心悲傷寫在臉上。

當弟弟說出自己這些年的壓力時,說出想要擺脫哥哥的話時,哥哥的心大概像被刀紮了一樣,這麼多年這麼大的犧牲,就換來弟弟這樣殘酷的迴應?然而自己又該怎麼辦,真的是自己拖累了弟弟?如何才能自己照顧好自己,不再讓弟弟承擔壓力,自己不願接受弟弟生活上的幫助,又如何做到經濟獨立呢?自己的生活不改善起來,即使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不感到貧窮困頓,但弟弟卻時時刻刻心理上承受着壓力和譴責。於是哥哥又回到了田徑隊,爲了錢,爲了經濟獨立。

最終的結局被導演安排的非常完美,在30公里處,弟弟成浩出現爲哥哥加油。哥哥又受到了親情的鼓舞,感受到了弟弟對他的愛。於是他意識到自己不光可以擺脫經濟困境,不再“拖累”弟弟,還可以和弟弟“重修舊好”,還可以繼續奔跑追尋所愛呀!於是他最終堅持完賽,取得了好成績,遠了自己的全馬夢。兄弟間的隔閡從此也就消失了吧。

對教練而言,他強硬訓練的風格被運動員排斥,一事無成被迫退休,他急需成功來證明自己。“這次奧運會是我最後的機會,我不想給人留下一個失敗教練的印象”。而萬浩最後馬拉松的成果幫助他功成名就。實際上,教練內心這麼多年對萬浩肯定也懷有愧疚,只是聲名之前他決定犧牲萬浩。萬浩圓了自己的馬拉松夢,實際上也是對教練內心罪孽感的救贖,如果教練有罪孽感的話。

這世界上總要有人做出犧牲,萬浩對弟弟是一種主動的犧牲,對教練是被動犧牲(或者說教練對他是一種壓榨),成浩長大懂事後也爲哥哥做着犧牲,開快餐店的同學好友爲萬浩做着犧牲。如果犧牲者之後過得很好,被幫助的人就不會有罪惡感,否者人生就容易陷入無窮的擰巴。萬浩最後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憑一己之力掙脫泥潭,也使弟弟和教練獲得救贖。

還有兩個配角,大概說的就是沒能突破自己的普通人。 慶順:“我會的只有跑步,後輩們憑實力超越我.....”慶順開始時對命運的不公滿是仇視,對別人的所得滿是嫉妒。我們也總是如此,陷在無法超越自己的痛苦之中,卻對別人的處境充滿豔羨。最後比賽時,慶順故意和中國選手相撞摔倒,是爲韓國隊顧全大局犧牲小我吧。而黑人運動員每每臨陣脫逃,只是遠遠地爲別人的運動精神而感染,而加油喝彩,多少有些讓人不屑。但想想自己,有時候有何嘗不是如此?

這樣的配角,這樣的普通人的刻畫,就是提醒我們那句:人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其實我和哥哥的情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多麼希望哥哥能夠炒股發家,娶妻買車,過上幸福的生活。哥哥過得好,他爲我做出的付出在我的心頭就輕一點,家人幸福了,我也解脫了, 彷彿得到了救贖。

然而,爲什麼我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我應該透過提高自己,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生活,打破命運的加鎖,自己主動獲得救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