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孔子觀後感800字左右

觀後感3.36W

在教室裏的夜場電影,看的是老師推薦的《孔子》。這部電影對我觸動很大,我佩服孔子的博學多才和政治才能,也有感於他的無奈與不甘。

孔子觀後感800字左右

言歸正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爲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這位至聖,他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便是這部《孔子:決戰春秋》。

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飾)受到魯定公(姚魯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爲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 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飾)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飾)、子路等弟子開始遊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範……在孔子晚年時期,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孔子一生篤志教化天下,不避危險,四方馳驅,卻迍邅潦倒,寂寞終老。

我認爲,首先,孔子很有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繁榮昌盛,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透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魯國國君。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季孫斯援兵五百乘。但當魯國國君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準備發動軍隊挾制魯國國君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是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讓敵人以爲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這一戰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謀。其次,孔子很有才能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衆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臺。武子臺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臺。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再次,孔子很有愛心,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衆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臺。武子臺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臺。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但是,孔子也是孤獨的。

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說到底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衆門徒與孔子的關係”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衆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爲數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着墨於“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年輕的孔子有一身鴻圖抱負,不認同老子的“無爲而治”,而希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時局。但迎接他的卻是其後的風餐露宿,顛沛流離,幾近喪家之犬,理想主義要被挖空殆盡。在電影結尾,孔子的背影一襲白衣,與老子相若無幾,他最終領會到“不參政事”以及“無爲而治”,“改變不了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

縱使如此,孔子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孔子是萬世師表,他創立的儒家學說經過後來學者的發揚光大,成爲顯學。直到現在,孔子的許多思想也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意義,孔子學院遍佈全球,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

學習孔子,共創和諧。————

看完《孔子》後,我又深一步走進了偉大教育家孔子的世界,感受着她博大的文化內涵,體味着那一句句令人深思的哲語,被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征服着。

在那個硝煙不斷的春秋,出於對魯國的忠愛,也爲了實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好願望,他出任了大司寇一職,推行禮制。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恢復周禮,規範社會失穩的秩序,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可這又談何容易啊。

可孔子是機智的。面對那慘無人道的陪葬制度,他提出了“天地間人爲貴”推行變故改制,推陳出新,廢止以活人陪葬。他的面前時陳腐落後的思想,面對魯大夫叔孫武的百般刁難,他語出驚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在齊國借夾谷會盟吞併魯國的時候,老謀深算的齊景公並沒有戰勝孔子,在“下臺迎上”“魯君登臺”巧妙地爲魯君所代表的國家榮譽,他僅靠一百牛車便戰勝了齊國的三百萬大軍,用聲勢浩大的虛勢要求齊國歸還了失地汶上三城,並使齊魯兩國永結盟好。沒有硝煙便成功的攻破了齊國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的榮譽。

當魯君任命他爲魯國代國相時,他並沒有貪圖富貴,仍然爲生民社稷奔波着忙碌着,面對勾結他的人只一句“道不同不相爲謀”簡單詮釋着他的堅定信念。面對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他提出了“毀三都”拱衛王室的主張,他知道這會損害貴族大夫的利益,可爲了人們爲了國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呼“苟利國家生死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面對這引來的殺身之禍,魯國人們的自相殘殺,齊國的趁虛而入,魯君的放棄,他無奈他痛苦他不想天下大亂他放手了。孔子那無人能解的寂寞深深印進了我的心裏。

他離開魯國,當他漫無目的的`遊走在漫漫長路時“前面沒有平坦的道路,沒有榮華富貴,只有蒼茫的荒涼”他的弟子跟來了,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有那真誠的眼神和彼此相知的心,他不想讓弟子隨他受苦“我錯在哪裏?”蒼涼的呼喊在遼闊的沙漠上回蕩着,他明白了“不弄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求仁得仁又何悔?”他們開始周遊列國堅守着“朝聞道夕死可矣”儘管他也知道在這個亂世推行“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是行不通的可他不會放棄。儘管貧困潦倒儘管食不果腹,他們仍可以快樂且孤獨的弾弦奏樂,他們已經超越了戰亂紛擾的世俗,內心的強大可以對過那漫漫長夜,他們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勉勵自己,在物質和精神的較量中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拋棄物質,因爲精神是他們生命的依託。

當危難中的魯召他的弟子冉求回國治理時,當子路出師衛國時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誡弟子“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看見弟子有所作爲他在滿足的同時又有誰瞭解他的孤獨,冉求打敗齊國後實現了他的諾言“生長我一定接你回國”可年老的孔子把一切都看淡了“我可回去,只想專心講學,勿以政事”他在晚年中實踐着他的理想,弟子三千,傳授者他的仁愛......

這就是孔子傳奇的一生,他在曲折中實現了生命的神話,他的《論語》他的《春秋》他的仁者愛仁......然我們銘記了一個偉人--孔子,他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全世界。他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仍是我們選着朋友的指明燈,他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仍告誡我們前方的路還要有夢想還要有追求。

品讀孔子,在他強大的精神世界裏崇拜着。

品讀孔子,在他淵博的知識海洋裏陶醉着。

品讀孔子,在他哲理的告誡中吸收着,成長着。

在那戰亂的時代,有三千弟子陪他寂寞着,而現在他不會再孤獨,因爲全世界都會陪着他。

標籤:孔子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