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孔子觀後感

《孔子》觀後感:偉大,不朽

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應該是2010年開年的一部佳片,用電影語言描述一個歷史人物特別是重量級的人物,是件很難的事。我以爲《孔子》爲佳片,理由如下:

1、演出了孔子性格的堅忍、寬厚和弘毅。恢復周禮,推行仁治,這套主張本來就沒有被諸侯心悅誠服地接受,而是囿於利益而權且依之,一旦利益受到威脅,立刻就會拋棄這套學說和孔子。孔子嘔心瀝血輔助魯公終遭拋棄,身心傷損,出走魯國,流離顛沛,但志向不墮,氣節不改,不能施政於國,即傳道授業,堅守理想,貧賤不移。魯國有難,孔子不忘父母之邦,讓弟子回國參戰,季氏反省而悔過,孔子棄舊惡而就大義,返鄉歸國。這是忍者的弘毅和寬厚。

2、演出了師者之道。什麼是師?傳道授予業解惑足矣嗎?非也。爲師,還需一種表率精神,永遠不要把絕望帶給弟子,身處險逆亦當堅持不屈,在學生面前奉獻最後的光明和希望,因爲學生的眼睛在最絕望的關頭是望向他們的老師。顏回說:“老師爲形,弟子爲影”,他對孔子不離不棄的追隨不僅是崇拜老師的學術和見識,更是被老師堅持理想的人格所折服,師爲師,則徒爲徒,各在其位,各盡其事,彼此光耀,融爲一體。選擇“師”職,就意味着在學生面前放棄了人性的軟弱,這是“師”的職業操守,也是“師”爲敬的原因,不能如此不爲“師”。

3、演出了弟子之道。什麼是學生?師徒如父子,學生在老師處學得知識和操守,認同老師的品格,學生應當象敬愛父母一樣敬愛他的老師。敬愛是一種感情,感情是一種自覺行爲,不可強求。所以爲徒者,你認同你的老師嗎?有認同就有愛。顏回認同孔子的人格,所以傾其一生自覺追隨孔子,奉獻了一個學生對老師的敬愛,顏回死時,孔子號地呼天,身心俱毀:“天喪予!天喪予!”這不僅僅是志同道合,也是一種血濃於水樣的共存關係。影片至此不必把顏回拍成搶救老師的經典死於非命,就依從歷史讓他病逝同樣也足以打動觀衆,因爲顏回與孔子的師生情在平淡中見深厚,早已不離不棄了。

4、影片在技術上也值得一讚。保持了《論語》的原貌,並適當地通俗化,看過《論語》的人不覺得走樣兒,沒看過《論語》的人不會雲裏霧裏,拿捏比較到位。

5、周潤發的表演真是一流。當年他演的許文強,偶印象沒那麼深,但這部《孔子》卻極見其演技。歲月流失,但周潤發的眼神卻仍有智慧的光芒,正如他演的孔子,鬚髮雪白,卻眼目清亮,這是一個人內心智慧的外現。

6、至於網友糾結的南子。大不可不必拘泥,認真,導演不過是借了一個美女片斷表達孔子“思無邪”的藝術主張而已,難道一定要刻板面對學生如上課般宣講“思無邪”方爲正道嗎?既是電影,就允許它在不改動歷史根本面貌的基礎上稍作電影發揮,無傷大雅。

好片子啊,動情處不由得落淚。爲了孔子君子的堅忍和弘毅,爲了孔子和學生們那種自願自覺彼此認同的師生情分,爲了孔子堅守理想的意志。

公元第一個千年的輝煌屬於獨一無二的中國,而這個中國是儒家文化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以孔子爲關鍵詞的。如今,環視周邊,我們發現只有孔子,他的思想聯接了儒家文化圈,不獨中國。

世界上總有人是偉大和不朽的,我們爲自己是儒家文化的後裔而驕傲;世界上總有人是幸運的,周潤發飾演的孔子短時間內無人能及,他得到了這個機會,而且成功地運用了這個機會,完成了一個演員的輝煌。

少年孔子觀後感

今天,我們去了北京木偶劇院,看了一場戲,它的名字叫《少年孔子》。

我覺得這個劇確實相當精彩,因爲它每演一場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一場,學射箭,孔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別人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深深地告訴我們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

第二場,一碗米,孔子善於動腦筋,準備了一個更大的碗,盛了總夠多的米來幫助別的小朋友。

第三場,學習彈琴,孔子爲了學好琴,認真鑽研,報着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告訴了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

第四場:列馬狂跑,孔子看見一匹瘋狂的馬正向盲人跑去,這時,孔子並沒有逃避,而是勇敢的去幫助盲人,雖然盲人沒有看見,但天看得見,地能看見,其實關鍵最後人心能看見。

最後的採藥,孔子爲救自己的母親,不怕困難,最後採摘到藥材,更說明孔子的孝心。

透過看過這場電影,告訴我了很多道理。要善於動腦筋,寬厚待人,別人有困難,要伸出自己的一雙手。

《孔子》觀後感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將它當作人物傳記片,也許這部電影的投資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門吧,最終被定位爲商業類型的大片,投資近1.5個億,既然被定位爲商業大片,其主旨就不是“傳道、授業、解惑”了,目標還是要吸引觀衆的眼球,當然要選擇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華麗、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來演繹,所以這部電影是從孔子五十歲後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攝相,及棄官後周遊列國的晚年生活片斷,嚴格說這部電影的片名改爲《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許更爲合適、更爲確切,而《孔子》更適合作傳記片的片名。

孔子作爲人類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觀點,如果想透過短短的兩個時變全部展示給觀衆,確實是非常難以辦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爲切入點,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僅僅是思想家,更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渴望將自己的思想、政治觀點,運用到實踐中去,可以說在五十歲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學術觀點、理論都已經形成體系,就差實踐驗證了,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齡,他終於等到了夢寐以求的機遇,仕官於魯後,孔子可以說是大刀闊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實踐證明他的理論並不只是書本上的誇誇其談,也於是操之過急吧,最終在“墮三都”上,他功虧一簣,便帶領學生走上漫漫周遊列國之路,當然他也可以考慮妥協,繼續享受榮華寶貴,但這就不是被後人尊爲聖人的孔子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去”,理解了這句話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掛官而去的灑脫了。

本片後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講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這十年中可以說是歷盡千辛萬苦,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但總是挫折大於機遇,這其中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傳奇,但本片後半部分顯得非常沉悶、波瀾不驚,還有點讓人昏昏欲睡的感覺,總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許出於商業片的考慮,電影中濃墨重彩地演繹了孔子和衛夫人南子相見的戲,周迅飾演的衛夫人妖豔有餘,高貴不足,南子雖然是《論語》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則純屬娛樂色彩了。很多人對胡玫不選內地演員,而選擇普通話都不太流暢的周潤發來飾演孔子,頗多微詞,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齡、閱歷與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飄逸、有一種俠氣在身,具歷史記載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親是魯國有名的武士,其身上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浩然之氣”,所以說讓周來演孔子並沒有什麼不妥,至於說普通話,誰知道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的話發的是什麼音呢?

近年來,國學熱開始盛起,許多人都開始研讀四書五經,中國人現在正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推出于丹評《論語》後,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語錄、以及幫助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也進一步推動孔子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爲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電影也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這種責任,只是胡玫的這部商業大片《孔子》有可能擔當不了,其娛樂性還是太濃了,政府或文化部門可以考慮拍攝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傳記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輝閃耀點,我們可以將它的拷貝贈送給各國孔子學院,讓兩千年孔子在華夏大地上週遊列國的傳說,變成如今電影《孔子》周遊世界。

 影片《孔子》觀後感

自從《阿凡達》上映以來,電影院無論週末平日,早上還是深夜,都是人滿爲患,買票的長隊一度讓我誤以爲看電影不要錢。於是我和妹妹決定反潮流而爲之,買了《孔子》的電影票。

謝天謝地我們看的不是《阿凡達》而是《孔子》,雖然只剩下第一排的位置,但我仍覺得很值。之前有在很多地方聽到過對《孔子》的評價,有來自網上的也有來自周圍朋友的,甚至包括我比較推崇的韓寒也對《孔子》的評價不高,不過即使如此,在親自觀看之後我仍然給出《孔子》滿分。

從電影開始十分鐘左右的時候,我就有了想要痛哭的衝動。看到孔子充滿理想與信念的臉,我想,若是他能活到兩千年後的現在,看到這禮崩樂壞的社會與國家,這一次他會不會徹底的絕望,他是否還能從容不迫的露出自信的笑容。

“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想,那些坐在黑暗當中面對大熒幕上孔子以及他的若干弟子信念堅定眼神執着的面孔還能發出淺薄笑聲的人,真的能夠明白孔子的精神和境界嗎?

顏回死的時候,我真的無法再控制自己的眼淚了。或許會有數不清的人覺得他傻覺得他死腦筋,不過是爲了幾捆書簡,書沒了可以再寫,命沒了是無法再挽回的,而他就那麼毅然的潛入冰水之中只爲了能打撈起所有掉落河底的書簡。但我知道,對於愛書成癡,將精神看得比物質更重要的人來說,那些書也許比他的性命更加重要,甚至他可能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會不會送命這樣的事情,只是下意識的想要撿起那些文字。

因爲那些文字,承載的是思想。一個人死了,時間還會繼續下去,別人將代替他使人類這一物種延續下去,可是一個偉大的思想斷絕了,卻能改變整個世界的歷史改變人類的世界。

顏回的死不是值得不值得可以換算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的道,已經功德圓滿,他找到了自己道路,得到了自己畢生追求的答案,可以瞑目了。看着他在冰冷的河水中漸漸下沉,被光明籠罩的臉龐,輕輕合上的眼簾,那幅畫面聖潔得唯美,就像被通往天堂的光所籠罩一般。

而我們這些凡俗之人,卻仍在這塵世之中苦苦掙扎着生命的價值,用物質來衡量生命衡量一種精神本來就是錯誤的,錯得離譜,怎麼可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我並不完全推崇儒家的思想,也並不完全是孔子的信徒,但我仍然覺得悲痛。孔子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已經不會再有孔子以及孔子的徒弟那樣一羣人,爲了貫徹自己的信念爲了貫徹仁義禮數的思想而甘願被自己的國家放逐,甘願被世人放逐。再也不會有那樣一羣人,會爲了一種思想一種精神而放棄個人的利益放棄物質以及權利的誘惑在充滿荊棘曲折不平的道路上堅韌不拔的前進。

天下大同,這理想越是崇高越是美好,反而越是讓人覺得悲傷。爲什麼如此高潔的思想和信念會被世人所不屑,爲什麼那樣君子的一羣人卻反而被世人所遺棄。不是說見賢思齊嗎,爲什麼我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不是別人鄙薄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一開始就鄙薄了自己。總覺得那樣虛無縹緲不現實的理想與信仰不是我們這種渺小的凡人應當有的,偉大的信念自有偉大的人去貫徹去推行,而我們只需要安分守己。可是有些東西,沒有全天下的響應與支援,僅有一小撮人去堅持,又有什麼用呢?因爲那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精神,那應該是最終屬於所有人的精神。

南子的出場戲份不多,但卻簡潔而清楚的表現了這個角色的個性。她或許是一個聲名不好的女人,但也無可厚非的是一個聰明有頭腦的女人。她誘惑孔子,並不是因爲她水性楊花生性放蕩,而是她崇敬孔子的學問。當她明白孔子的爲人如他的學問一樣值得敬仰的時候,她最後那莊重的一拜其實已值得我們去尊重她。一個臭名昭彰的女人尚且能夠讀懂孔子的靈魂,我們卻只會恥笑這個女人的輕薄舉止而看不到她的聰明才智。

“世人或許瞭解孔夫子你的痛苦,卻不懂得你在這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

只此一句,這個女人就比任何人值得孔子熱淚盈眶的那回禮一拜。

在《孔子》中出場的大大小小的人物,無論是高尚的,卑鄙的,無私的.,還是自私的,無疑都襯托了一種精神。那種對道的執着與追求,那種無畏艱辛的前進和堅持。

我想每一個人最後其實都達成了自己的道,無論是被刺的南子,沉入河底的顏回還是戰死的子路,他們都是心滿意足死去的。幸福和圓滿有時候並不是你擁有了多少獲得了多少,而是你得到了自己用畢生去追求的那個答案。這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吧。

即使生命短暫如蚍蜉,渺小如沙粒,我們仍能用這有限的時光和力量去最大限度的成就自己的高度。而不是被宿命所束縛,一輩子被禁錮在既定的框框中埋頭前進。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孔子這樣的人一樣,無論時間過去百年還是千年,也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不被淹沒,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成就可以經得起時間的碾磨不會煙消雲散,不是每個人的存在都能超越世事變遷的考驗而不被遺忘。但我們仍可以擁有那樣的精神去儘可能的追求自己的道,然後達成精神的圓滿,無謂別人的鄙薄與嘲弄。

我很喜歡老子與孔子坐在山頂對話的那一段情節。

老子:“孔丘啊,當今之世王綱失序,禮樂紛亂,你還要推行禮樂仁義嗎?”

孔子:“丘慚愧,一無所成。”老子:“那就索性放棄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可丘畢竟不能像葫蘆一樣掛在門楣上無用於世。”

老子:“無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則生,柔則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啊。”

孔子:“先生微言大義,吾道一以貫之,先生的道是大道無形,不限於世間萬物,而我的道則只在人間。”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誤解吧,富人贈人以金,我沒有金子,就送你這幾句話吧。”

老子表面上看透人性的險惡,禮數的崩壞,對教化衆人實現理想的世界已經懶於去抱期望,只一心追求超脫俗世的道。而孔子則希望能做一個有用的人,能爲世人做些什麼,即使微不足道甚至只是白費功夫。雖然他們的方向不同,實際上卻都是希望能有所作爲。只是老子比較被動而孔子則比較主動而已。

老子主張無爲,並不是指無所作爲,只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不去強求別人什麼,也不去奢望什麼,安分守己順應天意,自然天下太平大家相安無事。

兩位聖人的對話,即使放到今天,也仍然適用,只是坐在屏幕下觀看的我們,只想到了歷史,是否有想到現在?“當今之世王綱失序,禮樂紛亂”,只是再沒有一位“孔丘”會堅定不移的說即使如此,他仍然想有所作爲將自己的道放在這人間。

這世道遠比千年之前更加讓人絕望,而再不會有這樣的一位聖人用自己畢生的才智和時間來引導世人到達彼岸,也再不會有這樣的一羣人,用他們的對信仰的執着來打動我們冰冷麻木的心。

孔子觀後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爲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爲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後,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並拜孔子爲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被尊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對後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標籤:觀後感 孔子